深刻认识坚定历史自信的重大意义

2022-05-30 10:48齐卫平
学习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辩证关系民族复兴四个自信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新近提出的历史自信重大概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提出坚定“四个自信”到强调坚定历史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的不断强化。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历史自信的提出,为坚定“四个自信”奠定深厚的实践底蕴,提供接续奋斗的历史启迪。强调历史自信,不是对“四个自信”的简单添加,而是进一步夯实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新的赶考路上交出優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关键词] 历史自信;  “四个自信”;  辩证关系;  民族复兴

[中图分类号] D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2-0004-05

2021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112月27—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2022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又强调:“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在提出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又强调坚定历史自信,意义重大而深远,需要深刻领悟。

从提出坚定“四个自信”到强调坚定历史自信

党中央提出“四个自信”有一个过程。“四个自信”的核心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第一次提出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在这次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此后,在党中央文献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高频率使用这个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词语在多个意义上使用。

首先形成的是道路概念,这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表达的含义。1983年7月,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的《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党中央发出《关于全党学习〈邓小平文选〉的通知》,要求全党学习把握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的主要内容。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强调搞社会主义必须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

接着形成的是理论概念。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开始对邓小平提出的思想主张进行体系化的理论概括。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同年召开党的十四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9个方面,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93年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4年把以前发行的文选作为第一卷、第二卷出版。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此外,还有从事业和旗帜意义上使用的概念。20世纪末党中央提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作出内涵阐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系统概念,并提炼概括了具体内涵,指出:“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发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号召。首先提出了坚定“三个自信”的要求。

文化自信的概念最先提出来是在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在提出坚定“三个自信”的同时也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澳门大学考察时进一步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三个自信”发展为“四个自信”。

2021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提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他指出:“一百年来,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党在中国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自信,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的历史自信。”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同时必须坚定历史自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要求。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今天,强调坚定历史自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历史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内在关系

深刻认识历史自信提出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弄清楚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的关系。从逻辑上说,虽然历史自信提出于“四个自信”之后,但其内涵不具有时间先后的含义,不宜进行顺序排列。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前置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历史自信的内涵不是一个层面上的。然而,历史自信与“四個自信”有着内在关系,构成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四个自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相互支撑,不可分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奋斗的力量支撑,“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1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一起来,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以什么状态不懈奋斗的精神面貌。

坚定历史自信的提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于其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奠定深厚的实践底蕴,提供接续奋斗的历史启迪。就“四个自信”而言,道路自信决定方向和命运,理论自信确立信仰信念和思想指导,制度自信提供根本保证,文化自信形成精神支撑和心理基石,而历史自信则为坚定“四个自信”筑牢坚实稳固的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以大历史观的视野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探索中找到的正确道路,坚定道路自信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创新成果。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了一次次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传统的结果,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实践的发展,坚定理论自信具有长期的历史积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在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总结基础上,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升华和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注重党内制度建设,加强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党内法规建设,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保证。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关于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认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趋于成熟和定型。制度自信来自于我们党长期实践,具有厚实的历史铺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滋养,用党的红色基因打造了以红为底色的政党文化。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党和人民提供了进取向上的精神食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得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文化自信建立在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文化建设基础上,具有充足的历史底气。

综上所述,“四个自信”源于党的百年奋斗,坚定历史自信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思想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就会影响坚定“四个自信”;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相统一,要求坚定“四个自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坚定历史自信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和强调历史自信,不是对“四个自信”的简单添加,而是夯实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形成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在“四个自信”基础上又提出历史自信的重大概念,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时空维度上更加宽阔的视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作出了郑重、全面、权威性的科学总结,全会通过的决议为坚持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提供了经典范本。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历史自信的新要求与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决议内容相结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就是坚定“四个自信”的内在要求。

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把坚定历史自信作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优异答卷的关键,意味深长。

党的事业是一场接续奋斗的接力跑,历史在传棒交接中发展,并奠定前进的基础。历史不能割断,对历史的自信决定着现实的自信和未来的自信。历史自信是对百年奋斗走过的路充满底气、表现继往开来的志气、彰显勇往直前的勇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否具有自信,既是政治立场问题,也是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一个对自身历史缺乏自信的民族,难以把握前进的方向,也难以走好未来的路。历史作为一种社会性的集体记忆,不容有任何的扭曲,绝不允许任何人扭曲和破坏庄严的历史记忆。从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坚定历史自信,必须坚决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为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扫清雾霾、排除障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胜利,为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坚定历史自信决定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能不能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跑出党的事业接力赛新一棒的好成绩。

新的赶考之路不好走,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使命十分艰巨。14亿多中国人民形成齐心合力、团结一致的奋斗局面,需要以共同的历史认知为思想基础。历史认知之所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是因为认识历史构成的知识是人们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历史可以告诉人们自己民族的古往今来,告诉人们在奋斗中遭遇了什么以及是怎样走过来的,告诉人们应如何去规避风险和赢得胜利。如果一个国家的历史认知不能为人民提供坚定的历史自信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凝聚人心的力量,这个国家的民族和人民就失去了齐心合力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因此,历史自信的增加依赖历史认知的正确建构;历史认知的基础越牢固,历史自信的程度就越强。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通过深刻认识过去来坚定历史自信,以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以坚定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全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坚定历史自信必须在新时代的接续奋斗中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团结带领人民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以坚定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决议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提出了“十个坚持”,凝结着党和人民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智慧。经验告诉我们,对历史了解得越深刻,对未来就会看得越深远。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的路,为走好未来的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卓越的历史智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就是因为历史经验是最好的营养剂。坚定历史自信,把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持好、运用好,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重要保证。

以坚定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增进团结统一。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是依靠团结统一实现的。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团结统一最重要的是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

以坚定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增强斗争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敢于斗争”是决议总结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是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练好的内功。

新的赶考之路要交出的是一份全面建成社會主义现代化强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优异答卷。向历史汲取前进动力,加强党史学习,增加历史自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起14亿多人民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ZD01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齐卫平,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

责任编辑 / 梁齐勇

猜你喜欢
辩证关系民族复兴四个自信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中一些辩证关系的处理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语言学习与不同语境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劳动价值与制度价值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