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功
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很多普通高中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主要依据。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甚少有学校思考将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正因为对德育的忽视,加上语文学科重知识传输,让很多语文学科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导致实际教学中忽视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将很多学生培养成了学习课本知识的机器,拼升学率的工具。这应该引起诸多语文教育教学者的深思,具体来看,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外延即德育价值
语文学科承担着几千年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传承任务,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过分强调对语文字词句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高中语文教师重在培养学生听、说、写的能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对学生间接经验的传输上,大部分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抛到脑后,使课堂内外没有发挥语文学科的巨大外延作用,仅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功能。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普通高中新教师的入职门槛较低,这些新教师因缺乏丰富的经验,在授课中,不能对语文知识进行适当的人文意义拓展,使语文学科中的人文性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另外,由于老师对德育的理解不透彻,自身能力不足,也束缚了德育的拓展。
(二)德育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实质内容
很多学校虽然将对学生的德育提上了日程,要求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并未将德育落于实处。很多教师为了完成德育教学任务,而采用了形式化的教学方式,表面上看似在开展德育,但实际上却是流于形式,德育没有实质内容。具体表现在语文课堂中就是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先将文章的思想内容拔高,给予学生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引导,这样的德育过程过于简单,且在实际的教学中显得突兀,没有真正将德育与语文学科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偏离了德育的正常轨道。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为了渗透德育,将个人的情感和意志表现在课堂上,企图通过这种牵强的方式渗透德育,殊不知学生的独特性和主动性,让这种渗透变得尴尬无比。
(三)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德育不是单纯地给学生洗脑,强迫学生接受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教师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制约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学生的独立思考。语文教学肩负着德育的重任,而教师则成为最主要的实施者,教师在语文学科的德育中,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学生灵活地实施德育,不要试图抹杀学生的个性,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学生身上。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警示所有的语文教育教学者,必须牢记语文学科的育人使命,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健全的、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四)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情感特征
语文学科不似其他学科表明了态度,坚定了立场,其特殊的情感性在于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分辨是非黑白,能够辨别美丑善恶。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因为这种社会性,又决定人特有的情感性,因为互通的情感,让语文学科更具情感价值,让育人变得更加可能。但是,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却忽略了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教学模式化,照搬照抄他人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展示没有意义的文学知识,语文课堂上这些死板、教条的知识,让学生顿失学习兴趣。倘若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性,让自己成为情感的主人,理解学生,用自己真诚的情感去靠近学生,聆听学生的心声,润物细无声般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情感交流,将老师的美好铭记于心,将老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埋于内心深处,让理解和关爱成为课堂的日常,用这些精神引领学生前进的方向,以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科学挖掘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堂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写作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素材,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些德育素材,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价值,还要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人文魅力,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计,精心设计教法和学法,增强学生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开展有的放矢的德育。
以高中语文必修一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诗词内容恰如其分地渗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作者写诗歌的背景和中心思想,此首诗歌表达的是年轻时候的毛泽东想要改变中国现状的伟大抱负,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位心怀家国、天下的青年。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当时毛泽东所处的时代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拥有“浪遏飞舟”的雄心和壮志,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在现在衣食无忧的和平年代,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居安思危,肩负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和中国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反思作为当代最有希望的青年,在伟大的祖国面前,如何将自己的祖国母亲建设得更强大,自己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做才会更好,引导学生向毛泽东学习,学习他博大的胸怀,学习他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少年当立志、立长志、立远志,只有这样才会成就自己,才能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外,语文教材中德育资源丰富多彩,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因时因地因人地为学生开展情感、感恩、挫折等多方面的德育,让学生在多种德育材料的熏陶下,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成为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二)充分利用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文教学,因為高中议论文的写作,让学生的德育内容不再空洞化、形式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通过书面表达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社会热点,让学生去思考讨论,通过思想的碰撞,辨别是非曲直,善恶美丑。比如,为了让学生明白中国的强大,可以让学生思考讨论孟晚舟能够顺利归国的原因,从而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在中国的自豪感,感受中国强大的同时,能够立志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为了这一远大的志向而努力奋进。
当然,教师可以根据作文的内容进行多样化的数学方法探索,比如在探讨高中学生应不应该带手机入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来展示,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是没有任何代沟的,可以畅所欲言。辨论双方一定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服对方,在整个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带手机入校的利与弊,从而对使用手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然,在整个辩论环节,教师可以适时加入议论文的习作方法介绍,为学生提供作文写作技巧的点拨,这样整个作文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写作的方法,还让学生的道德情操也受到了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让德育更加流畅地渗透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
(三)拓展课外书籍阅读,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德育不仅要渗透在语文课堂中,还要渗透于学生的课外语文阅读中,课外书籍的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具有阅读价值的文学名著、名人传记让学生去阅读。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的伟大结晶,在阅读这些经典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透过那些优美的文字,感受人生百态,看清世间万物,在文字中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从而体会生命的意义。这些文学名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从而在这些文字中得到启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磨砺意志,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让学生多去阅读名人传记,让学生徜徉于文字海洋的同时,与这些名人对话,让学生从这些名人的经历中,学习他们不屈服生活的精神、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忍。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之时,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会受到一定的感染和激励,并以这些伟人为榜样,以他们的事迹为动力,在生活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向优秀看齐,以自己的坚韧不拔去征服今后的一切困难。
三、结语
德育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师主要的工作任务。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正视德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人格健全的人,这是高中语文教师德育的主要任务。教师应该努力做好学生的道德引领者,让学生都能成为正能量的人。
参考文献:
[1]罗小凤.高中语文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459,472.
[2]周兴斌.刍议高中语文之德育渗透[J].中学语文,2015(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