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乡里
内容摘要:高等教育应该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做好每个学生的教育工作,进而为中华民族培根铸魂。先秦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基石及载体,当下的高校先秦文学教学,也应该发挥好其大文学博大精深的特征,重视其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典范价值,克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课时不足、具体作品讲解不够、学生对历史文知识的还原较难、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新媒体工具,利用精品课程视频、慕课、微课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扩展学生学习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加强对学生人格及价值观的塑造。
关键词:先秦文学教学 历史文化知识 存在问题 对策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莲发藕生,必定有根;大国复兴,必定有魂。我们的高等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文化之根、铸造民族精神开展。高校中的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他们面对着各种思想的冲击和洗礼。如何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是当下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工作应该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在注重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教育,将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融入到各具体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先秦文学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因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是文学发生创始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各种文学题材、文学思想、审美观念皆孕育于先秦,所以教学、科研都十分肯定先秦文学。赵敏俐先生就说:“先秦文学不仅是源头,而且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高峰。”傅道彬先生也认为:“先秦文学自成体系,而且成就极高。”i近年来,学界倡导文化自信,要求学术研究回归中国文化本位,“返回中国历史文化原点去”ii。在这一思潮影响下,先秦文学再次引起学者的关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先秦时期处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源头、先秦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原初的精神风貌这一特征,带领学生回到历史文化的原点,了解学习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魂。
一.存在的问题
将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到先秦文学课程之中的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会面临很多困难。筆者自2006年在高校中担任先秦文学课程教学工作起,一直致力于将历史文化知识融入先秦文学教学,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先秦文学课程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课时不够。
新一轮教学改革压缩学时,导致先秦文学课课时严重不足。2008年以前,很多高校的古代文学课是3学年,2008年后改为2学年,学时大大缩减。笔者所在的学校2015年实行小学期制度,将一学年2学期改为春、夏、秋3学期,先秦文学由以前18周、每周4节课,改为16周、每周四学时。自2016年起,因对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先秦文学又合并了两汉文学, 16周内要讲完先秦两汉的全部内容。64个学时,涉及内容有古代文学绪论、先秦文学绪论、神话、《诗经》、先秦叙事散文、先秦说理散文、楚辞、秦汉文学绪论、秦及西汉散文、《史记》、辞赋、汉乐府、《汉书》及东汉散文、汉代文人诗等重要内容。很多教学内容须尽量压缩,如先秦说理散文和叙事散文,分别用6学时讲完,故很多内容如《春秋》《尚书》等,都只能简略介绍,甚至像《左传》《战国策》《论语》《孟子》《庄子》等,也都只能概述其主要思想、艺术成就、文学史的地位等,无暇细讲,更难以对其进行拓宽、延展,进行深入的历史文化知识渗透。
2.以文学史的讲述为主,忽视甚至无暇顾及作品。
一般高校的先秦文学课都是将文学史和作品选放在一起进行讲述的。教师通过对文学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对重要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深入分析,使学生全面了解先秦文学的发展概况及流变线索。但是在课时的挤压之下,教师需要在文学史和作品选之间进行平衡,大多数教师选择以史为主,尽量选讲一部分作品。而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如果要将文学史的脉络系统梳理清晰,那么就会面临只有很少时间讲作品,甚至没有时间讲作品的情形。笔者在1999年学习先秦文学时,授课老师选讲了《诗经》部分的《关雎》《卷耳》《芣苢》《谷风》《载驰》《氓》《伯兮》《黍离》《君子于役》《蒹葭》《七月》《东山》《采薇》《生民》等14篇,占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诗经》所选篇目25首的56%。而在2006年,笔者在给本科生上先秦文学课时,仅选讲了《关雎》《谷风》《伯兮》《蒹葭》《七月》《东山》《生民》7篇,占《历代文学作品选》《诗经》部分的28%。而在先秦两汉文学合并后,课堂上只讲了《蒹葭》全篇和《七月》《东山》《生民》的部分内容,不到《诗经》所选篇目的16%。一些重要散文如《尚书》《孟子》《庄子》等,也只能选讲节选中的片段,或者完全没有时间细讲。学生很难从一些抽象的理论去探寻、把握历史文化的脉搏,也难以在一些零碎的文字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对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的具体认识。
其次是还原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先秦文学在各个高校一般是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开课,学生的古汉语及文学理论等相关知识不充分,不仅不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哲理,而且也难以读懂诸如《左传》《国语》中记载的历史知识,甚至无法理解、分析作品,更甚者还有部分同学面对《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的繁体字时感慨难以识读。先秦文学作品对大一或大二的新生不仅难以识读,古今词义变化也较大,这就会造成对具体字词理解的偏差,如《邵公谏弭谤》中的“厉王虐,国人谤王”,就要给学生讲清楚在这里“国”与今天的意思有很大不同,要从《周礼》中王畿的“国”“野”之分讲起,讲什么是“体国经野”。再如“谤”,我们现在理解为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是一个贬义词。而在《说文解字》中则云:“放言曰谤,微言曰诽、曰讥。”故“谤”为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并没有贬义的色彩。除了字句的理解会有问题之外,因为知识面不够广,学生对很多问题似懂非懂,如《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中的“秋阳以暴之”,注释部分说“秋,指周历的秋季,周历的秋季相当夏历(即今农历)的夏季。所以秋阳是指夏天的太阳。”iii而对此,学生不明所以。那么就要结合古人改朝换代之际,往往要“改正朔,易服色”,对历法等进行改革,夏以正月为岁首,商则改为十二月为岁首,周则改十一月为岁首,故周历的八月为夏历六月,是太阳最厉害的时候。再比如《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一篇中的“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此处对历史背景的梳理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学生无法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再比如其中的“不书,不告入也”,“不书,亦不告也”等,则要结合《春秋》的特点及其和《左传》的关系等进行阐述。要回到历史文化的原点,教师就必须多帮助学生跨越字词难点、知识储备不足等困难,拨开历史的迷雾,还原历史文化的本真面貌。
再次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忽视文化传承、美育、价值观、人格的塑造等问题。
在一部分教师心目中,先秦文学的定位是文学,所以在授课时,就文学论文学,讲作品的字词句、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梳理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等,忽视了先秦文学在文化传承、美育、以及对学生价值观、人格的塑造等方面价值。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与今天的文学概念不同,尤其先秦时期的文学,是“广义的文学,它包括形诸语言和文字的所有物质表现形态。但无论是天文还是地文,都是道的自然表现,对于人来说,‘文学只是人的一切思想情感自然表达的结果而已。”iv先秦时期的文学是大文学、泛文学,从今天的学科分类来看,它涵盖了神话、历史、哲学等学科,博大精深;从它的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先秦文学不仅“以其高水平的创作,为后代文学发凡起例、树立典范”,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基石和载体。在先秦文学作品中,我们能学习到祖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担当、重义轻利的思想、对君子人格的赞美和塑造等,所以学习先秦文学,不仅要带领学生读懂作品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以及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评论先秦时期作家作品的能力,更要注重的是教育学生理解先秦文学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其人生理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
第四是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不能体现历史文化教育的效果。
当前的古代文学包括先秦文学的评估主要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有客观、易操作、高效率等优势,但其考核的主要是学生识记、理解和简单的应用,与先秦文学“大文学”的特性以及教学目的有一定的差距,更无法体现历史文化教育效果。
目前有很多高校都在进行评价体系的改革。我校自2015年开始,也进行了评价体系改革,一般将期末考试作为综合成绩的50%,平时成绩占50%。评价体系改革可以更客观全面地检验教学和学习成果,促进教学发展,但却难以实现向历史文化教育方面的延伸。在先秦文学的平时成绩考察部分,一般由平时表现、平时作业、小组讨论、阶段测试组成。平时成绩的设置,因为要照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做小组讨论和汇报等,侧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赏析、写作等能力,难以有太多历史文化方面的拓展。
二.改革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尽量将历史文化教育融入先秦文学教学之中,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既注重先秦时期文学作品的学习、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也关注学生人格、思想等的塑造,立德树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当下的新技术、大数据,结合学生社团活动方式,来提高先秦文学的教学效果,提高历史文化教育的效果。
首先,积极使用新媒体工具、各种网站、精品课程视频、慕课、微课等,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扩展学生学习时间。图片、网站等资源,可以让学生见识真实的历史文物,使他们更具体地走进和了解传统文化。多媒体的使用,一者可以节省大量板书时间,缓解了一部分课时不足的压力;二者可以通过图片来形象地说明问题。现在国内很多博物馆的文物都可以在网上观看,可以让学生利用好这些资源,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的了解,重回历史现场,还原本真历史。而腾讯、优酷以及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各高校以及微课、慕课视频等,可以有针对性地要求学生看,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细致地进行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学习。
其次,要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的关系。一方面,以文学史为主进行授课,这可以让学生对先秦文学的整体及发展脉络有清晰的認识;另一方面,为防止这种认识流于表面,可以通过具体作家作品的详细讲解让他们更具体生动地了解先秦文学的特征。学生对具体作品的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部分章节可以粗线条梳理文学史的线索,节约出时间多讲作品;上课之前,可以提前要求学生提前读相关的思想史著作和具体作品,在此基础之上,课上再选取部分章节细讲,带领学生总结其内容及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为了克服课时的限制,可以利用选修课来弥补先秦文学作品无法细讲的缺陷。可通过开设《诗经研究》《战国策研究》《楚辞研究》《论语研究》《孟子研究》等选修课,重点带领学生阅读作品,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传统。
再次,要利用多种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时代久远、文字问题等原因,学生普遍对先秦文学存在畏难情绪,上课积极性不高。想要在这种情况下,带领学生进行文化寻根、培根的努力,是非常艰难的。在上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增加熟悉感、亲切度。在讲述文学作品的同时,可以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习俗、文化事件等,进行拓展。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取得的进步,要及时给予反馈,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同时,表扬他们的成绩,让他们树立学习先秦文学的信心,提高学习历史文化的主动性。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诵读《诗经》,或者让学生表演文学作品,这样学生既能积极参与进来,也能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程和传统文化的兴趣。老师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引领学生进行学习。
最后,要注重民族文化传承,学生人格及价值观塑造。有学者主张,“在先秦文学的教学中,应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v这种说法充分认识到了先秦文学作为大文学的特点,不仅仅将其视为中国文学的起点,更是将其作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源头加以重视。所以在讲神话的过程中,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重点内容,要结合具体的作品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在讲楚辞和屈原的时候,也要重点给学生讲屈原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在文学史及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带领学生感受在《离骚》中拳拳的爱国热情以及作者人格的坚贞高洁,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导学生对高洁坚韧人格的追求。在讲《论语》等散文时,则要通过对其中的义利观、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等进行介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抵御外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
注 释
i《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见《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5日07版。
ii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31页。
iii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3页。
iv《先秦文学应该重新定位》,见《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5日07版。
v王思敏.《论先秦文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58页。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先秦文学>教学内容改革之家国情怀培养》(编号:2019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