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童 赵子野 程双齐 杨悦
[ 作者简介 ]
戴童,男,辽宁丹东人,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摘要 ]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深切的认同,提升自身的践行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道路的推进作出自己的贡献。要想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只依靠学校思政课堂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要从校园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着手,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内容。本文对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现实,了解当前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上所面临的挑战,针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提升提出一些策略建议。
[ 关键词 ]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0.04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科学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培养其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提升进行探索,对学生意识形态产生正面影响。
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1.1 有助于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传播
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仍然会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和观念的影响,资本意义上的“民主”和“人权”对当代“00后”大学生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影响,面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他们总是产生困惑。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学生,提升学生对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引领其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思想,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1]。
1.2 有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希望,切实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其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政治观念,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以及民族繁荣复兴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绝对的优势。“00后”作为大学生主要群体,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有助于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念,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爱国精神,调动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希望和信心,从而促使其自觉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为国家繁荣富强承担相应的责任。
1.3 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只依靠富足的物质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可靠的政治保障以及精神和文化支撑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提升其践行能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的思想,在校园里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使大学生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保障高校学生思想稳定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对于促进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2.1 多元化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冲击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历程中,西方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对我国思想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东西方在思想、文化、价值观等多方面产生碰撞,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开始流入我国,并对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传统的思想观念受到很大程度的动摇。大学生尚处于校园中,对社会缺乏深入的了解,尤其对于一些社会事态的认知还停留在非常浅显的层面,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外来事物的影响,对诱惑的抵御能力不强。很多外来思想就抓住了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丰富的包裹,从而传递给大学生,而大学生基于社会认知的不足,往往认为西方国家的思想具有较强的普适性,也更加接受这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一味贪图享受,极端地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甚至还出现有损国家、有害他人的行为。以上这些都对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以及学生践行能力的提升造成了较大阻碍[2]。
2.2 流行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阻碍马克思主义教育展开
流行文化,就是一定时间范围内在社会群体中广泛流行的各种文化形态,如流行音乐、流行明星、流行言行等等而大学生是流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流群体,其往往认为自己通过对流行文化的追逐就能实现品味的提升以及个性的凸显。事实上,流行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产生了正反两面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维快速发展、接纳能力极强的时期,可以很快适应流行文化的变迁,虽然其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但同时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成长,阻碍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良好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在追逐流行文化的同時,大学生必须意识到,流行文化使得很多大学生都荒废了学业,沉迷于网络,使其过于追求享乐和名牌,拜金主义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的意志力慢慢消沉,扭曲其理想信念。就流行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来看,流行文化的冲击已经渐渐使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淡化甚至崩塌。
2.3 网络的诱惑大大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沟通的主要途径。然而,网络世界的信息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传播各国思想文化,促进多民族、多国家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还被一些国家目的不纯地利用,成为渗透不良意识形态的有力工具。很多西方国家都会利用网络这一信息化手段宣传本国文化,传播不当舆论,甚至还包含一些邪教思想,影响大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的形成,使其出现用暴力解决问题、触犯法律等情况,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展开造成较大阻碍。
2.4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社会的变化使得两大意识形态对比淡化
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当今时代,人们往往热衷于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对于国家的看法也是更加注重综合实力和人才与科技上的竞争,在此过程中,却忽略了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别。很多西方学者都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会使人类社会走向一条同质化的道路,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也会逐渐相似。面对这一情况,在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国家建设重要性的同时,更要知道科学技术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就是一个辅助工具,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使我国在意识形态上面临着很多陷阱,必须要重视这一方面。
3 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有效策略
3.1 注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养
无论什么样的国家,都非常关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问题,强调意识形态在人才培养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我国高校教育工作中,必须要让大学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带领其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始终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提升对外来不良思想的抵御能力。不仅如此,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上出现的新问题,不要忽视它的存在,而应提高对大学生意识形态问题的重视,不断反思,创新教育方法,明确高校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支撑[3]。
3.2 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从我国建国开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就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内容,更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开设这一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从而培养出一批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觉悟大学生。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课堂上,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完全是理论性知识,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感情况,高校思政教师就需要将这一问题重视起来,改进传统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模式,结合课程内容融入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并以当下社会存在的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为例,带领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让大学生从内心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认同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看待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有效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师也可以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与社区合作,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在社区开展“公益课堂”“绿色文明课堂”“红色之旅”“法律讲堂”等实践性的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现实充分结合,以此强化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
总的来看,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学可以让大学生在丰富的社会活动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权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落实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
3.3 科学利用网络化手段,加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
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网络已经成为其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很容易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造成影响。因此,高校必须要对信息网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其作为宣传媒介的作用,通过网络向大学生傳授正确的意识形态。可以效仿上海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立的校园网站,在网站上发布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知识,通过网络进行传播。高校可以创办一个校园红色网站,以纪录片或Flash动画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红色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开设一个网络互动平台,利用QQ群、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信息、与大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培育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升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从而为大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4]。
3.4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优化校园文化氛围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升意识形态践行能力的有力途径,对于抵制资本主义不良意识形态的腐蚀也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园学习的四年时间,无论是校园生活、精神还是物质环境,都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因此,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时,思政教师需要将校园的教育作用重视起来,充分挖掘校园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校园网、校园宣传栏、广播等渠道,积极向学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也可以结合近期国内外的时事以及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等,联合学生会、团委、宣传部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开展演讲和辩论竞赛,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提升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信能力,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和思维水平,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结束语
总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是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因此,高校有必要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重视起来,深入剖析当前大学生在思想和价值观念上存在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科学利用网络这一宣传手段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升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能力,从而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弭宇航.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路径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8):1-4.
[2]种永恒.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战略意义和路径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21,32(03):112-116.
[3]颜廷宏.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究[J].科技资讯,2020,18(11):177-178.
[4]贾耀忠,张剑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8,4(04):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