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欣赏照片,人们都喜欢高像素的,因为高像素能呈现更逼真的人物和场景;读叙事类文学作品,人们往往喜欢细腻的细节描写,因为它更能展现人物的风貌和生活环境。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所以,细节描写成功与否,决定了一篇记叙文的优劣。
下面,我结合近年的学生习作中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介绍一下记叙文中细节描写的几种类型和常用方法:
一、以特征鲜明的外貌描写,展现人物风貌
俗话说:“千人千面。”我们能记住每一个熟悉的人的长相,是因为我们记住了人物外貌中的某些特征。叙事类文章描写人物肖像,不仅要体现人物的外貌特征,还要借此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就像我们从孔乙己的长衫、别里科夫的雨伞,能读出他们身上很多社会属性的东西。举个例子:
我本以为,乡间出嫁后的女子,就是将一辈子浸泡进了一坛酸水之中,随着时光静静流逝,逐渐膨胀、发福。可是我第一眼看到她时,我惭愧了——身着喜庆的红色衣服的她,有的只是初涉婚姻的羞涩与甜蜜。她的眸,平静得如一潭春水;她柔和的目光,似一粒石子投进一汪清潭而泛起的涟漪。她浅浅地笑着,眉眼似月牙微微弯曲,美丽而不招摇,溫婉却不失热情。她的装扮,优雅而精致,全身上下,透着一股淡淡的馨香。
这是学生习作《那景·那情·那人》中的一段人物肖像描写。小作者抓住女主人公红色的衣着、带着喜气的眉眼、蕴含着温柔的神情,描摹出一位美丽、温柔、正沉浸于幸福之中的农家少妇的形象,文笔优美细腻,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二、以富有个性的动作描写,折射人物性格
具有个性特征的细节性动作,往往是人物描写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内容,对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就像水生嫂听丈夫说要奔赴前线打鬼子时编苇子的手指突然“震动”、康大叔从华老栓手中一把“抓”过洋钱还要“捏一捏”、奥楚蔑洛夫随狗主人的变化而“穿”“脱”大衣……都表现了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体现了人物性格。下面我们来看一篇习作《澡堂滋味》中对跑堂的一段描写:
光顾澡堂洗浴的大老板,手腕上戴了块金表,沉甸甸的。褪下来,交跑堂手里,暂时存于跑堂的手腕上——放进抽屉或箱子,不稳妥;跑堂戴上,人在手表在,几十万的表就飞不走。跑堂也曾对戴金表的成功人士有一点酸溜溜的羡嫉,此刻却是甜滋滋的享受。短暂的戴表时光里,跑堂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虽然一个小时后便会物归原主,但是此刻表是跑堂的表,跑堂是戴金表的跑堂。跑堂拎着茶壶替客人添茶,一路金表闪亮晃眼。他时不时抬起手腕看看时间,最默契的应该是有人问几点,于是他看表名正言顺,凝视片刻,略带迟疑,又斩钉截铁,告诉你几点几分,容不得你有半点怀疑。
文章以“一路金表闪亮晃眼”和“时不时抬起手腕看看时间”的细节,将跑堂从羡慕嫉妒到无限享受的心理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于是一个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于读者面前。
三、以独一无二的语言描写,传递人物心声
古人云:“言为心声。”不管是真话、假话、敷衍之话,都能从正面或侧面揭示人物性格的某一个方面的特点。阿Q近乎口头禅的“儿子打老子”已成为其精神胜利法的独特标签,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已成为其内心孤独郁闷的唯一宣泄,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有时不过是只言片语,但却是其内心最真实、最自然的流露,颇耐咀嚼。请看这个作文片段:
“外婆,您这个卷发不太好看。等我有空,带您去烫最时尚的小卷发。”
“外婆,今天天气特好,天可蓝了,等我有钱了,带您坐飞机,看蓝天白云,行不行?”
“外婆,您这身衣服颜色也太老气了,等我放假以后,带您去逛街,买件颜色亮一点的衣服,好不好?”
外婆总是应承着:“好,好,好。”末了常常还会加上一句:“那我等你啊!”
可是外婆又“等”到我什么了呢?——每次一转身,忙碌的我早就记不起曾说过的话。
这是学生习作《那些年,我们说过的“以后”》中的外婆和外孙女的对话片段。外孙女语言中一个最具特征的句式便是“等我……了,带您……”,表现了外孙女对老人的一种有意无意的敷衍,而每次都令外婆希望落空。这恰恰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一种语言习惯,只是对满怀期待的老人而言这或许是一张遥遥无期甚至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所以在明白这一点之后,外孙女立刻改变了这一语言习惯(实际上也是性格的改变)。请看:
“外婆,走,我带您买衣服去,我看中了一件,很适合您。”
“外婆,门口新开了一家小吃店挺不错的,我们吃一顿去!”
“外婆,对面公园里的菊花开了,我带您赏菊去!”
她依旧是“好,好,好”,脸色却是前所未有的灿烂,眼中星星点点的,是幸福的泪。
从文中可以看出,现在外孙女对外婆说话不再用“将来时”了,不仅换得了老人的好心情,也换得了关系的亲密升级。
四、以意味深长的心理活动,丰富人物内心
心理活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尤其是中国传统小说,正面描写人物心理的内容少见,多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折射人物的心理活动。但是在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在叙事类文学作品中占有不小的篇幅,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到很大的作用。《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在遇上德国侵略者禁止法国人讲法语而要学德语的时候,有这样一句心理描写:“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表现出小弗朗士对德国法西斯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憎恨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背影》结尾处的描写:“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渴望见到父亲的执念,这些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社戏》结局有两句心理描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以“再没有吃到”“不再看到”强调童年生活给人留下的美好的印记。虽然三言两语,但极为传神,表现力强。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岁月能让许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褪色,而失去的东西就很难再找到它的替身。这是我在一件心爱的物件被毁,辛辛苦苦找到了它的替代品之后品咂出的一種难以言说的遗憾。许多东西一旦遗失,就只能在记忆里找寻。我们常常以为经过努力之后会得到某些补救,其实这种补救,除了自欺欺人之外,很多时候根本就于事无补。
这是学生习作《那一抹红》中的一段心理活动描写,写一柄伴随母亲半生的心爱的纸伞损坏之后想重买一柄替代而始终未得时,“我”的瞬间感悟。“岁月能让许多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褪色,而失去的东西就很难再找到它的替身。”一句极富哲理的话,满含失落与遗憾。
五、以细腻入微的表情描写,展现人物心理
即使是再冷漠的人,其内心变化也会形之于色。就像闰土“一直摇头”和满脸悲戚,透出的是生活之艰难;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后对“范老爷”一改往日凶横,“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谢恩、低头、谄笑勾画出的是势利者的灵魂;祥林嫂从悲哀到失神再到漠然,展现出她遭受一连串打击之后精神的颓废与麻木。我们再来看一段学生习作:
转眼间,年意渐浓,我们领着祖母去商场购置衣物。她对外面的世界孩童般好奇,走着走着,在文化用品柜台前停住了脚。“这,这是剪纸吗?”她摩挲着货架上陈列着的光滑厚实的电脑刻制的铜版纸质的“剪纸”,讶异得合不上嘴。“这一色的图案,这呆板的刀工,这厚重的纸张……这还是剪纸吗?”祖母的嘴唇轻轻地颤动着,那痛苦的神情就像谁将她精心收藏的一箱珍珠偷换成了一堆鱼目。为了让她眼不见心不烦,也为了不影响人家的生意,我们生拉硬拽地将她拖离。可人拖离了,那颗伤痛的心却永远落在了那儿。
这是习作《祖母的剪纸》中祖母在商场看到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剪纸商品后的一段描写。其中对老人家先是“好奇”,再是“讶异”,最后“痛苦”的表情变化描写得很传神,深刻、细腻地表现了一位剪纸老艺人对传统艺术被“机械化”“商品化”的不解与痛惜。
六、以富有特征的环境描写,设置活动场所
人物活动是需要一个环境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而且这些环境中都要有一些典型细节,来揭示社会风貌。例如《祝福》开篇的环境描写,抓住一些典型细节,社会风貌与自然特征兼顾,为祥林嫂的悲剧故事设置了一个合理的背景;《变色龙》开头的环境描写,重在呈现社会背景,烘托了人情冷漠而势利的社会氛围,为奥楚蔑洛夫的出场做铺垫;《我的叔叔于勒》接近结尾处有一句景物描写:“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句话折射出菲利普夫妇的发财梦破灭后,内心的绝望与悲凉。下面我们来看习作《那一抹红》中的一段环境描写:
江南的石板路上覆满青苔,雨一落便吸足了岁月的沧桑古韵。走在这古意犹存的石板路上,背景是灰蒙蒙的天色,那一抹红,宛若明黄和深红精心调和出的阳光,明丽耀眼。
作者抓住“石板路”“青苔”“雨”等细节,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江南小镇特有的石板小径图画,以其暗绿的底色为“那一抹红”作背景衬托,极富美感。
细节描写,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会为你笔下的人物、环境增色,使文章内容充实、人物形象丰满,从而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帧帧高像素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