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丁凡
摘要: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提到海子,可能大多数人对于海子诗歌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对于“太阳”的一种炽热地追寻。但是,通过整理研究发现,海子诗歌笔下的“月亮”意象出现的次数也是极多的。意象其实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集合体。那么,海子笔下的“月亮”意象究竟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审美感受?本文通过对海子诗歌《亚洲铜》《月光》《月》作出细致解读,进而探寻“月亮”这一意象在海子笔下的具体内涵,对海子诗歌中“月亮”意象进行整体把握,从而分析海子在当今世界的今天,具体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海子;诗歌;月亮;意象;审美
古往今来,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不少文人大家都会对月亮这一自然景物进行引用或书写。月亮作为中国诗人最为青睐的意象,幾乎每个诗人都会将它写入诗词中,或以抒情或以言志,丰富月亮的内涵与意蕴。天才诗人海子同样也不例外。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亘古的风,吹过历史的荒原,在20世纪一个晴好的春天,海子以一种决绝的姿态永远告别了他曾经热切歌咏的世界。海子的诗歌生命力是由太阳组成的,海子的一生,都与太阳产生着联系。海子诗歌中的太阳主题是最为显在的,他的《太阳·七部书》(1986—1988)作为其后期长诗作品的总汇,核心主题即是太阳,关于王,关于创世,关于认知、统治、创造、秩序、弑父、悲剧以及哲学与原罪等,都是从这里生发延伸出来的[1]。在所有人都知道海子的一生都在追逐太阳的时候,人们似乎忘记了,在海子的诗歌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诗歌意象,那就是与太阳同等重要的,同样为一颗美丽的星球——月亮。本文将以海子的杰出诗篇《亚洲铜》《月光》《月》为例,分析月亮这一意象具体在海子诗歌中的审美内涵,进而探寻海子诗歌的现代性价值和意义。
一、对《亚洲铜》《月光》《月》作出分析
(一)《亚洲铜》——土地、舞蹈、月亮
在《亚洲铜》中,作者似乎把“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一个最终的结点来看待。作为一个统领全篇的核心意象,“亚洲铜”具有深刻的双重象征含义。海子写《亚洲铜》是在1984年的春节,当时的海子是在第一次工作之后以工作者的身份回家。当他坐火车从华北平原一路驶向安徽的时候,车窗外的土地飞逝而过,他便想到黄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黄土地!那是希望的原野!是农民的命根子!正巧在那时候,离查家湾不远的月山镇探明有很多的铜矿石储藏,海子想到:倘若开采,那么村民就要面临拆迁房屋的问题,而农民那片曾经赖以生存的黄土地,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矿坑,农民也将不再是农民,他们会成为矿区的工人……经过一番琢磨之后,1984年10月,《亚洲铜》在海子的笔尖呈现。
不可否认的是,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诗人创作的每一首诗,都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顿悟。铜和土地同为黄色,“亚洲铜”代表的是土地,海子用“亚洲铜”的意象来表示黄土地。《亚洲铜》共四小节,作者以娴熟的象征性的手法表达了对黄土地的无限眷恋与大胆幻想。这首诗歌是海子诗歌成熟的标志,从这首诗诞生的那一天开始,诗人海子便真正地出现在了中国的诗坛上。为了深入探讨该诗中月亮意象在整部诗作中的审美内涵,我们逐一从每节诗段入手进行分析: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
在这里
你是惟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2]
第一诗段,是对整个人生结果的一种全然关照,“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结,而“黄土地”则承载着“死亡”。我们生长在黄土地上,也必然、终究会老去。并且,海子在形容故乡这片土地的时候,用的词汇是“惟一”,即显示了这片故土在海子心中的排他性。海子笔下的三代人,高度概括了祖祖辈辈的中国人与脚下那方热土本质上所存在的关系,这一诗段也充分体现了海子对于故乡和祖国的深沉的、厚重的热爱。
前文已经谈到海子在创作这首诗歌时候的写作背景,毫无疑问,海子是极其热爱生活的,更是热爱与眷恋脚下故乡那片黄土地的。这种热爱与眷恋到了海子的笔下,就向上升华成了一种赞美与歌颂。故乡的黄土地是海子情感上的归宿,在他的心中,故乡的黄土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归属,世世代代的人都将最终回归故土。“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这句话跟海子的这句诗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3]
第二诗段中的意象较为多样,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则需要细细揣摩。《亚洲铜》构思宏伟,立意高远,被诗人骆一禾誉为“不朽之作”。作为“黄土地”的代称,“亚洲铜”与天空、海洋构成了巨大的“诗歌空间”。在此“诗歌空间”中,如果说“天空”的主人是爱怀疑和爱飞翔的“鸟”,“海洋”的主人是淹没一切的“海水”,那么“亚洲铜”的主人则是有着纤纤细腰的“青草”[4]。这里的“爱怀疑”指的是寻求真理、获得知识的这一过程,获得新知的过程总是会产生不断地怀疑。而“飞翔”则指的是每个人无所畏惧,追求梦想的行径。无论是天空中的鸟还是海洋中的水,它们似乎都有自己的使命,都会离开故土奔向远方,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芒。
“你的主人是青草”,这一诗句之中的“青草”,海子便指出了人类如青草一般脆弱,但是也反向说明了人类生存的勃勃生机。在海子的心中,黄土地的“主人”是世世代代守护着大地秘密的青青野草,海子对于“青草”的描写运用的是拟人手法,这一“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世间万物皆有自己的“秘密”,海子笔下的这一“秘密”,更多的是含有一种“规律”的意思。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运行与生存的规律,古往今来,诗人赋予其自身的职责,则是探索并揭示出天地、历史和人类的秘密,创作出“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或许海子正是站在自己故乡的这片安静的空间之上,才可以细细地去观察与欣赏日常生活之中的事物:鸟、海水、青草、野花,这些事物都是在静谧的田野乡村之中所特有的。在诗歌中出现的这些事物,不仅仅是海子日常生活之中所见到的,更重要的是在海子的心中,一直有这样一片纯真的、明净的、恬静的空间所在。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
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5]
似乎海子心中一直是有着这样恬静、圣洁的地方所在,海子写到的“鸽子”这一意象,也是以“白”来进入读者视野的。“白鸽子”在乡下的农村田野居多,寓意象征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联系这句诗后面所写到的“屈原”这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这里的“白鸽子”则更多的含有一种圣洁的意味。第三诗段写到了“河流”,河流这一意象似乎是地球母亲身上的血管一般,遍布全身。由“两只白鸽子”想到诗人屈原的“白鞋子”,其中存在着一种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文化感。
“黄土地”身边的“河流”一直奔涌向前,川流不息,给人一种生命的蓬勃感,给读者传递出了一種内在的张力。由“两只白鸽子”就能想到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海子高超的想象力。“黄土地”是静态的,而“白鸽子”“白鞋子”“河流”则一直是动态的,这样一静一动的意象之中,则具有了一种灵性、生机之美。这一诗段的最后一句: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诗人通过这一句诗似乎更多的是向我们传达一种祈求与希望,这里带有海子自身向公众所生发出的一种号召力:让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屈原遗留在沙滩上的白鞋子,像屈原一样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为着自己的抱负奉献自己的全部。这样看来,诗人所运用的这些意象其实在进一步向我们表明:诗人希望黄土地上的人民能够自由地奔走,去到自己理想之中所向往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6]
诗歌的最后一诗段则写到了我们所要探讨的“月亮”这一意象,这一诗段由“击鼓”联想到青铜鼓面上的“月亮图案”,继而表现了“亚洲铜”上空的月亮。这样,“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这一句则被赋予了一些神秘的美感。在这一诗段之中,有“亚洲铜—铜鼓—舞蹈—月亮”这样的一条逻辑顺序,从意象背后的象征意义,换言之,可以理解为“黄土地—音乐—姿势—光明”。最后的意象落脚点“月亮”,不但被赋予黑夜中月亮以动态的美感,而且把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舞者”相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击鼓”之后出现的“月亮”,则带有了某种原始风俗的祭祀仪式,给黄土地上空的月亮赋予了一种动态美。“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这一诗句之中的“你”,则是特指本诗的核心关键意象“亚洲铜”。在诗歌的结尾处把诗歌反复提到的意象再一次体现出来,则产生了一种“亚洲铜”和“月亮”在天地之间相映成辉的感觉。
在这首诗歌中,或许我们可以说,月亮是一种美学存在,这种美学存在是诗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中国符号”,具有一种神秘的东方色彩的美,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我们总会说:月是故乡明。尤其是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之时,这种“月是故乡明”的内心归属感就会愈加强烈。其实,解读海子的这首《亚洲铜》似乎也是如此。海子是基于故乡查家湾即将面临变化处境的时候,对故乡的眷恋与缅怀油然而生。诗歌最后的落脚点是“月亮”这一意象,似乎海子想要向我们表达的一点是:故乡会变化,周围的事物会变化,万事万物皆会变化,但是“月亮”所代表的故乡这一符号却是亘古永存的。
(二)《月光》
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好!
照着月光
饮水和盐的马
和声音
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美丽
羊群中 生命和死亡宁静的声音
我在倾听!
这是一支大地和水的歌谣,月光!
不要说 你是灯中之灯,月光!
不要说心中有一个地方
那是我一直不敢梦见的地方
不要问 桃子对桃花的珍藏
不要问 打麦大地 处女 桂花和村镇
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好!
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
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
月光照着月光 月光普照
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7]
“月亮”这一意象在这首诗歌中是主要的中心意象,贯穿全篇。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月光”代言了诗人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赞美,在月光的普照下,万事万物都呈现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在这一画面中,诗人传达了生命的至高境界,就连死亡这一让人心生恐惧的状态,诗人也是从容相待。从某种意义上说,《月光》是诗人在深情地赞美和美好的希望之中,寻找死亡和生存两种人生的极端状态下的一种和平相处,以至于归于内心的恬静与温暖。
《月光》这首诗歌的整体叙述节奏平淡、沉稳,由夜晚美丽的月光的映照一步步延伸至最后“死亡”这一让人心生畏惧的状态。虽然读者读起来可能觉得跨度有些大,但是静下心来仔细地去揣摩,又会觉得这是在情理之中。在有着美丽月光的夜晚,海子陷入沉思。一句“今夜美丽的月光 你看多好”,便拉开了一幅美丽的月下景象。饮着盐和水的“马”“声音”“羊群”在月光的笼罩下,一切都是怡然自得,这给了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即使是“生命和死亡宁静的声音”,诗人对于这一幅景象所反映出来的声音的回应也依然是:“我在倾听!”
“这是一支大地和水的歌谣,月光。”夜幕中高悬的明月与奔腾向前的流水的动态是一致的,“大地和水”自古以来便是诗人乐此不疲歌颂的对象,海子将其与“歌谣”“月光”放在一起,这实际上是物质意象与精神意象的一种相交互衬。“不要说心中有一个地方 那是我一直不敢梦见的地方”,“地方”所指的,则是上一诗段与下一诗段所谈论到的“死亡”。可见,“死亡”这一状态在诗人心中,也是不愿去面对、逃避、恐惧的。“不要问 桃子对桃花的珍藏 不要问 打麦大地 处女 桂花和村镇”,在这两句诗中,向读者所展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的世俗与生活之物,“桃花”“打麦大地”“处女”“桂花”“村镇”,这些极具生活气息的事物,这些大多在乡村田野之中才具有的特殊事物,象征着人世间最高尚的品格和最明朗的感情,给人传递出一种最纯洁、生活化、希望化的感情色彩。“不要说死亡的烛光何须倾倒 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忧愁的河水”在这里象征了生命之中无法回避的苦难,这种苦难是像河水一般一直流淌、连绵不尽的。而诗人在这首诗歌的最后,对于“死亡”的看待,则是“烛光何须倾倒 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诗人依然处于一种平静的心态,不去想“死亡的烛光”究竟何时到来、何时出现,因为“生命依然生长在忧愁的河水上”。
在《月光》这首诗歌中,诗人反复描绘月光下万事万物的和谐、美好、宁静,即使是死亡,诗人也是平静、理智地去看待。整首诗歌的意象色彩明朗,情调既不全是欢乐,也不全是忧伤,有的只是一种理智看待万事万物的眼光,这种眼光无惧生命的开始或结束,无惧人生之中的忧愁,普照大地的月光皎洁无尘,有着一种宁静而又和谐之美。诗歌中的最后一句:“月光照着月光 月光普照 今夜美丽的月光合在一起流淌”,月光普照大地,这种映照反映出地域空间上的广阔无垠,诗人歌颂着美,歌颂着生命,歌颂着天地自然万物的灵气,给人以视觉感官上一种美的享受。
(三)《月》
炊烟上下
月亮是掘井的白猿
月亮是惨笑的河流上的白猿
多少回天上的伤口淌血
白猿流过钟楼
流过南方老人的头顶
掘井的白猿
村庄喂养的白猿
月亮是惨笑的白猿
月亮自己心碎
月亮早已心碎[8]
“月亮”是《亚洲铜》与《月》共有的意象,其中充斥着诗人对物、对自我、对生命的现代性解读,即赋予诗歌审美“救赎”的使命,冲破形式逻辑的桎梏,彰显其审美表现的个性[9]。在这首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依然是诗歌本身的中心。这首诗歌相较于前两首诗歌,整首诗歌分为三节,较为简短,但在寥寥数句之中,依然体现出了海子诗歌瑰丽、奇特的特质。
第一诗段,诗人向我们描绘了炊烟直上、月光普照大地这样一幅景象。“月亮是掘井的白猿”,在这一句中,“月亮”“掘井”“白猿”这三个意象看来似乎毫无关联,但是诗人用他超乎常人的想象力,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给读者在阅读品味的时候带来一种陌生感、一种美的享受。诗歌开头短短的三句,诗人就运用了三个比喻。首先,诗人将孤直向上的炊烟比喻成“掘井”;其次,诗人将孤直向上的炊烟比喻成“河流”;再次,诗人将“月亮”比喻成“白猿”。不得不说,这样的比喻新颖而奇特。“掘井”“河流”这两个在故乡之中常常见到的景物,在乡村田野之中随处可见的事物,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自然而然地将整首诗歌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完成了诗歌主旨迁徙的目的。
第二诗段,是一种想象和述说。“多少回天上的伤口淌血”,在这里,诗人同样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试想:天上怎么会流血呢?这里同样也说明了诗人高超的想象力。“白猿流过钟楼 流过南方老人的头顶”,这实际上是一种有关历史的回忆和对现实生活的关照。“白猿流过钟楼”,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既视感,含有历史的意味,“流过南方老人的头顶”,这一句则关乎现实生活,意味着老人在月下劳作,如同海子在另一首诗《麦地》中写的:“月光下 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像流动的金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老人”,海子运用的定语是“南方”,并不是“北方”。海子之所以会这样运用“南方”一词来修饰“老人”,可能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远在南方的父亲在田地里耕作时的场景。
第三诗段是对第二诗段的续写,继续在对现实生活进行叙说。第三诗段,尤其体现出一种生活化的气息,这种生活化气息极具乡村田园烟火色彩。无论是“绝境的白猿”,还是“村庄喂养的白猿”,这种理想化之下的乡村生活,实际上是辛苦与劳累的,所以,到诗歌的最后一句,诗人有些无奈地写道:“月亮自己心碎,月亮早已心碎。”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细细品味之后可以发现,在诗歌的最后,“心碎”的似乎不是“月亮”,而是诗人海子自己。
海子在抒发他的故土情怀的时候,有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孤独的感伤。他常常以一种难以避免无法抑制的悲情来写故乡、写亲人[10]。从总体来说,海子这首诗《月》通过对乡村中特有的月亮的描述与抒情,表达了诗人对于乡村中农民苦难生活的同情,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乡村生活、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的热爱。
海子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夷,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月亮”这一意象是海子诗歌的组成部分,也是海子内心的一种心灵寄托。通过上文对于海子诗歌《亚洲铜》《月光》《月》三首诗歌的解读,海子对于“月亮”这一意象,更多的给予了一种感伤、悲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海子笔下的“月亮”,更多的是在一种农村环境之下的静谧与甜美,这与在热闹、躁动城市之下的“月亮”不同。其实月亮终归是同一个月亮,只是人在欣赏月亮的时候所处的环境不同、心境不同,才会有不一样的内心体验。即使面对的是同一事物,但每个人在欣赏月亮时,心境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本就不同。什么是美?倘若问到一千个人,就会有一千个不一样的答案。美因個体的不同,从而呈现出具有差异的效果。
二、对海子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整体把握
综合来看,“月亮”这一意象在海子诗歌中,绝不是单纯极个别的存在,而是在海子诗歌中占有一定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海子天资聪颖,有着超乎于常人的智力和想象力,但是最终他却以卧轨自杀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是浪漫诗歌的象征,他要求通过一次性行动突出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的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轮廓的前景,使我们开始从当下的现实之中抬起头,眺望远方。所谓诗人,是被上帝赋予了“特殊任务”的一群人,他们天生就分泌着比普通人更多的多巴胺,这种过多的多巴胺,既是上帝的礼物,又是上帝的诅咒。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说的就是他们这样的人群。梵·高画出了星空,那些抽象的线条,那些刻意为之的形式,正是艺术家的审美趣味所在。海子对汉语诗歌的美感捕捉,也是十分敏锐而精确的。在寻找、表达美感方面,文学艺术家像是最顶级的猎手,从发现目标到捕捉,到完成整个表达过程,可能只需要零点几秒。这种奇妙的高峰体验的感觉,让文学家和艺术家前赴后继。梵·高、海子、顾城……这些一流的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如此。
海子给人的印象,无论是他那种蓬头垢面戴着一个大框架的眼镜、眼神中满是憧憬地看着镜头笑得露出牙齿的照片,还是他在诗歌中给世人留下的一个个美好而又纯净的意象,都留有一种孩子气般的童真在其中。毋庸置疑,海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活在童话故事中的人。但是,海子诗歌中的月亮,似乎更多的是带有一种扑朔迷离、感伤、悲悯的意味。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海子的内在性格其实是比较内向与腼腆的。他曾经在诗歌《夜色》中写道:“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11]对于海子而言,“幸福”的意象是太阳,而“月亮”这一同样在海子诗歌中多次出现的意象,却没有在海子的“三种幸福”或是“三次受难”留下痕迹。这似乎是海子故意为之,就像在诗歌《亚洲铜》中,让“月亮”这一意象在诗歌的结尾处体现,海子在较为隐秘的地方,即内心深处给“月亮”留下了一方空间。
三、海子诗歌的现代性价值及意义
西川在海子去世之后写成的《怀念》一文中曾经这样说:“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驱之一。在一首有关兰波的诗中,海子称这位法兰西通灵者为‘诗歌的烈士,现在,孤独、痛苦、革命和流血的他,也加入这诗歌烈士的行列。”[12]毋庸置疑,海子是一个抒情诗人。海子自己也曾说过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血红色,都是用血液浸泡过的、用火煅炼过的。尽管海子的诗歌也有明显的缺失——多年前,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其过度的“那喀索斯情结”,长诗的语言和结构尚缺乏精审的打磨、提炼和夯实——但在诗人们以“庸人”自炫自美的今天,我却更愿意积极肯定海子诗歌不容低估的开拓性价值[13]。海子是一位哲学诗人,他的诗歌更像是一首首哲学小札,充沛的感情之中释放的是充满哲学意味的文字,充满了神启式的感悟意味,放射着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
在海子的诗歌特点中,还有一个是注重现实与精神的糅合,海子的诗歌深入我们所熟悉的大自然,但是又永远超脱于自然之上。在欣赏海子诗歌的时候,其感官上的体味与内心上的体悟是最关键的,脱离了感情的认知是读不懂海子的狂放的,更理解不了海子孤默的文字和复杂的情感。或许可以说,海子的诗歌是不需要复杂的思考和顿悟的,只要用心地解读和体会,总能在海子的诗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感悟。
渗透在海子作品中的,主要是以浪漫主义为底色的生命意识和乡愁意识。海子生于长于农村,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故乡的自然、天空、土地等原始自然景观,构成了他童年记忆的本真世界。当他离开故土去往都市时,这种以“生命关怀”为中心的写作意识便被激发,尤其是当他在都市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精神栖息之地时,那么也就此决绝地将死亡和诗歌进行结合,变成一种超越于世俗人生和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缕青烟,一种坦然弃绝于人世的终极价值认同。或许正是海子这样的一种人生经历,他诗歌笔下的意象,也就多了一层愁苦的意味。对于海子诗歌之中的“月亮”意象,结合海子的《亚洲铜》《月光》《月》三首诗歌,这一“月亮”意象,给读者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孤独、皎洁、静谧与圣灵,坦然地说,孤独这一词汇倘若用来形容海子笔下的月亮,是须要排在首位的。给予读者这一系列感觉的主要原因是,作者自己内心就是这样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的。海子虽然在写作的时候年纪尚轻,但是对于复杂的世界乃至万物都有着超乎于常人的眼光与见解。显而易见,海子、骆一禾在诗学上的这种文化抱负和诗歌理想,在近百年的新诗史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段中,都是空谷足音、非同凡响的,他们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诗歌共时体”的思想,堪称当代诗歌的一座有待于发掘的诗学富矿[14]。海子对于生命价值的这种探索,是我们当今时代乃至之后遥远得看不到尽头的时光中不可估量的珍宝。
四、结 语
海子笔下的诗歌是现代诗歌之中恒久闪光的一部分,其诗歌中的丰富内涵,也可以一直为人们所继续发掘。然而,在当今世界,人们似乎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中的快节奏,万事万物似乎都在围绕着“快”这一关键字来进行组词。快速、快节奏、快餐、快感……生活在阡陌交通的城市之中,穿梭在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之间,我们每天更多地体会到的是城市混沌的烟云。我们每天都是脚步匆匆,面对的更多的是无休无止的工作与充满压力的生活。处于快节奏发展的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本就普通的我们,对海子这一类天才诗人超脱境界之外的诗歌,似乎离得越来越远,不能静下心去深入体会。这对于需要不断求知的人类而言,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与遗憾。我们应当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大环境中静下心来,以敏感而细腻的心灵去看待与感受世界,认真去阅读一本书,精心去品味一盏茶,细细去体味海子笔下的纯真世界,净化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与升华。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青年博士基金项目“当代西部少数民族文学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号:2021QB—149);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地方性研究”(項目号:31920200053)。
参考文献:
[1]张清华.村庄·土地·大地·原乡:海子诗歌的基本母题与美学根基[J].文艺争鸣,2019(6):145-155.
[2][3][5][6][7][8]海子.海子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33,33,33,33,25,75.
[4]刘广涛.青春诗人笔下的中国符号——海子诗歌《亚洲铜》主题新探[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4(14):29-31.
[9]张瞳、赵旭.试论海子诗歌的审美现代性立场——以《亚洲铜》与《月》为例[J].汉字文化,2017(13):52-53.
[10]罗宗强.论海子诗中潜流的民族血脉[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6-47.
[11]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海子经典诗全集(上)[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310.
[12]崔卫平.不死的海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24.
[13]陈超.海子论[J].文艺争鸣,2007(10):116-127.
[14]钱文亮.寻找中国诗歌的自新之路——穆旦与海子比较初论[J].文艺争鸣,2018(11):43-47.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