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播实践的情感动员机制研究

2022-05-30 20:25邹萍萍李杰琼
传播与版权 2022年10期

邹萍萍 李杰琼

[摘要]在现代社会,作为传播公共知识和构建文化记忆的重要媒介,博物馆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图景中的地位愈发显著。文章以情感动员作为观察和思考的立足点,尝试以博物馆的媒介性、融媒体叙事、参与式传播为锚点构建学理性的阐释框架,从物质基础、叙事形态、认同策略三个方面,梳理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实践的特征,以期为如何做好北京红色文化的融媒体传播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情感动员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作为底蕴丰厚的文化古城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也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博物馆资源的城市,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蕴含着强大的红色力量,红色文化教育氛围浓厚。

作为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充分运用情感动员机制,发挥着引导受众重塑历史认知、唤起情感共鸣、凝聚情感认同等功能。在新媒体时代,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不仅成为北京红色文化的构建之地,更成为动员受众提高对北京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之地,是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共识的重要载体[2]。

在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传播实践中,情感动员机制的影响至关重要。首先,从传播内容和形式来看,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了让受众更好地感受、认知博物馆文化,采用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播话语和叙事内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形式,加深受众的情感认知;其次,在技术赋能背景下,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积极扩大连接效应,让圈层化社群产生情感认同,打破交流壁垒,增强数字产品的创造力和传播力,提升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情感传播力和感染力,使之更加符合新时代个体的情感需求和审美判断。

一、历史博物馆:构建公共知识的重要媒介

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通过搜集、整理、保存革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物藏品,凝聚公共科学知识,以各种传播形式将这些公共知识具象化,形成公共知识体系并传递给受众。革命历史博物馆是构建公共知识的重要媒介,新时代的博物馆核心属性是“公共性”[3]。博物馆既要做遗产的守護者,更要做知识的生产者,注重公共知识的生产,且对藏品的阐释要揭示其意义的文化语境,促进新时代公共文化秩序的构建,引导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如今,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发展成促进文化和政治认同的重要场所,为受众提供有效公共知识服务,引导受众凝聚情感共识,从而保持初心。因此,以博物馆为媒介的公共知识传播过程中,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运用情感叙事策略构建情感认知基础,促进情感传播转型,增强情感共鸣,是让受众形成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策略。作为承续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是人们情感认知的建构之地。

(一)历史博物馆的情感认知基础:从收藏功能向教育功能转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盛传着“收藏主体说”,认为博物馆主要目的是收藏,其是个人收藏转向社会收藏的产物[5]。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逐渐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收藏功能向教育功能转变。

如今,博物馆内存放的历史文物,其中的红色文化可潜移默化地影响进入博物馆参观的受众。例如,革命历史博物馆存放的先烈们使用过的生活工具或作战武器等,不仅让人们感受到当时革命者生存的艰难环境,更能反映在艰苦环境下的先辈们爱党爱国的坚定信仰,使受众感受革命年代先辈们为国奉献的大爱情怀,引导受众珍惜当下美好生活,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此外,受众到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要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就要更加注重沉浸感和参与感,注重探寻文物背后蕴含的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等内容。例如,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战士的家书,讲述战士舍小家顾大家、为抗战勇敢杀敌的背后故事,是他们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历史见证。通过文物的展陈,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帮助受众了解和感受革命先辈奋勇杀敌的革命历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情感的认同。

(二)历史博物馆的情感叙事策略:将时间连续性转换为情绪代入感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线下展陈也由过去的简单陈列转变为按时间梳理历史事实的情感叙事陈列,有助于受众在参观时沉浸其中,保持情感的连续性,从而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论、有情可共。受众在参观结束后,能对这段革命历史有所感触,进而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大部分都按时间顺序进行展陈,从入口到出口,使受众体验感较为连续。此外,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还将文物展示、讲解、表演等结合,通过音频、影视资料播放等复刻历史场景,强化受众的视觉体验,渲染情感氛围。这种极具情感引导的展示方式,有助于唤醒受众的历史情感共鸣,进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信仰力量,增强人们的历史情感认知。

革命文物记录着历史事实,塑造了一个个革命英雄形象,增强了受众的兴趣度,使得受众更具沉浸感和代入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有助于带动受众情感从认知到共鸣,从共鸣到认同,最终起到情感动员、凝聚共识的效果和作用。

(三)历史博物馆的情感传播转型:从实地展出到线上线下相结合

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线下的历史文物、革命史料和音像资料等资源多样,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过的波澜壮阔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创新展览手段,充分利用历史资源,举办精品展,推出精品巡展,拓宽传播范围,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用听得懂、看得懂、体验性强的方式,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增强受众凝聚力,激发广大受众的爱国热情。

北京地区历史博物馆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积极探索线上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拓宽实体博物馆的服务范围,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满足受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服务的需求,实现文物与受众的互动和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全方位展示文物细节,提高历史文物资源的开放与共享程度,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

此外,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尝试新媒体平台运作,利用短视频平台,通过年轻化的话语模式拍摄短视频来宣传革命历史博物馆。例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与短视频平台深度合作,截至目前,在抖音平台已积累877.8w粉丝,通过“杨老师讲轻武器”

“兵器科普”“文物故事”等专栏,拍摄风格多样的趣味性短视频,不仅宣传了军事博物馆,更增强了受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家国身份的认同感。

二、融媒体叙事:助推公众情感共鸣的重要形态

建立在新兴网络技术发展基础上的融媒体,是融合多种媒介形态的新型媒介。亨利·詹金斯认为,理想的融媒体叙事是让每一个媒介形态都能发挥最佳功能。穿越不同媒介平台开展的融媒体叙事,在不同平台都能有新内容来为整个叙事做出有差异和有价值的贡献[6]。

融媒体叙事的发展不断更新着博物馆的观念建构、叙事方式和传播机制。当今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已转型发展成融叙事、展示、传播、交互等多元功能为一体和具有公共性与交互性的媒介场域。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也正通过融媒体叙事,充分发挥各媒体平台的最佳功能,实现博物馆公共文化传播形态的整合與重塑[7]。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历史博物馆通过融媒体叙事的方式不断创新发展,多元化的叙事符号不仅开拓了革命文物背后蕴含的深层价值,也加深了受众情感体验,增强了北京红色文化传播的感染力,更实现了与受众的互动,帮助受众从初步认知到形成情感共鸣,最后深度认同甚至热爱上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

(一)让文物本身叙事:拓展叙事维度

2021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明了革命文物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8]。以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其要聚焦文物本身、讲好文物故事,把文物作为叙事主体,赋予文物生机与活力。

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赢在博物馆》第四季在央视播出,节目以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一些著名的红色文化博物馆为例,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进程为主线,以革命文物为线索,采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渠道,把革命事迹用艺术化的手段呈现给受众[9]。《赢在博物馆》讲述了红色历史故事,回顾了革命历史事迹,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现了革命历史的深厚底蕴和内涵,最终将红色基因植入了受众心中,令受众坚定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节目的播出还成功增加了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文化博物馆的参观热度。革命文物是历史博物馆的情感支撑,挖掘其背后故事能拓展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情感叙事维度。受众积极参观的热潮能更好地传承革命文物故事,更有助于受众在参观时感受红色文化,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认同基础。通过这种情感体验和情感互动进而引发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当今时代民族集体记忆的塑造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二)多媒体组合叙事:重塑历史情感

受制于技术的发展,过去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叙事方式较为单一,以“文字+实物”为主。简单的叙事方式不利于增强受众的情感体验,受众多为被动参观且无法集中注意力,走马观花式的参观也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博物馆吸引受众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进入全媒体时代以来,多个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都启动了互动式触屏,受众可自主点击自助机屏幕,触屏播放感兴趣的影像资料,增强受众体验感[10]。

此外,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还打造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电脑、手机、电视等多个终端同步互动,并借助5G构建“互联网+历史文物”平台,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魅力。这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激发了受众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增强了受众对民族革命历史的情感共鸣。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多媒体组合叙事方式充分调动了受众的体验兴趣,使受众的听觉、视觉、触觉集中起来,沉浸在革命历史的情感叙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红色革命文化,从而促进受众历史情感的重塑,增强情感共鸣,实现集体身份的认同和塑造。

(三)超现实互动叙事:增强受众情感共鸣

如今,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探索新的技术和形式,把经典的历史场景、历史故事重现在受众面前,增强受众的情感体验。各博物馆采用AR、VR等技术来实现超现实互动,AR技术实现革命文物的全方位细节展示,使受众全息欣赏。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大多面积宽阔、展厅数多,且部分革命历史博物馆拥有AR导览技术,在有限的时间内,受众可在手机上实时追踪和匹配参观路线并自主选择,其虚拟触摸功能也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

此外,多个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拥有VR技术支持,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VR体验能让受众见证部分战争场面,让他们通过第一视角感受战争激烈的场面。这种超现实的互动形式更受年轻人欢迎和喜爱,能使受众在紧张的沉浸体验中感受为国拼搏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进而唤起受众爱党爱国的情感共鸣。

三、参与式传播:塑造历史情感认同的重要策略

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获得受众的情感认同至关重要。受众在参与实践与传播的过程中,不断重塑对历史情感的认知和对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的认同,在文化自信和民族情感的塑造上,实现从个人化到社会化的转变。

(一)身体实践:表演式认同

在历史情感认同的实践塑造中,身体实践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积极引导受众参与到革命历史的实践体验中去,例如部分革命历史博物馆会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办表演或实践活动,鼓励受众换上革命前辈同款“战士服装”,亲身表演,从而体验革命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以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例,其会不定期举办体验表演活动,吸引受众通过“参与式表演”,身临其境地模拟当时的革命历史场景,增强其历史体验感,进而形成深刻的印象,在表演实践过程中形成民族情感的高度认同。

(二)媒介仪式:参与式认同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受众可通过共享媒介获得共同的社会情感,在参与中能获得满足感和仪式感,进而达到增强参与式情感认同的效果。如2020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纪念抗战胜利75周年时,官网推出系列海报,受众可通过敲钟、献花、种树等方式祭奠先烈,由此引导受众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这种线上的媒介仪式会激发受众的民族历史情感,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从而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结语

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蕴含着浓厚的北京红色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革命历史[11]。作为构建公共知识的重要媒介,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以故事、仪式等融媒体叙事方式,饱含情感地开展北京红色文化传播实践。

随着科技的发展,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运用情感叙事策略,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搭建线上线下公共知识傳播平台,打造受众的情感认知基础,承担传播红色文化知识、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教育责任,并不断促进情感传播转型,彰显情感动员实践的公共性与服务性。融媒体叙事的传播方式也使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将历史故事、革命展馆等内容进行更加个性化处理,对红色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内涵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拓展了历史情感的叙事维度,引发了受众对民族历史的情感共鸣,彰显情感动员实践的创造性与多元性。参与式传播策略还为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加强受众的历史情感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身体表演式实践和媒介参与式仪式能充分调动受众的感官,帮助受众对红色历史进行全方位了解,满足不同受众的情感需求,进一步凝聚历史情感,彰显情感动员实践的互动性和有效性。

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传播实践的情感动员机制,以构建情感认知奠定认同基础,以拓展情感叙事激发价值共鸣,以转型情感传播促发行动实践,完成了从“革命历史”到“家国情感”的意义构建。从情感动员机制角度来看,如何进一步挖掘以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北京红色文化传播实践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在新时期北京红色文化如何更好地被受众认知和认同,是未来北京地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乃至北京红色文化传播实践研究的价值和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黄桂香.论如何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3):156-158.

[2]韩桥生,李浩.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与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5):18-23.

[3]刘贤强.浅谈博物馆的意义与文物事业的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352.

[4]王琦,杨磊鑫.空间视阈下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探析[J].党史文苑,2021(12):56-60.

[5]潘伟.让红色文物“火”起来《赢在博物馆》的创新与启示[J].北方传媒研究,2022(01):16-19.

[6]林峰.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对革命纪念馆发展的重要意义[J].科技资讯,2022(05):232-234.

[7]于小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内涵、价值指向与世界意义[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17-21,2.

[8]许潇笑.从“知识权威”到“公共知识生产体”:关于“博物馆定义”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8(04):17-22.

[9]宋向光.博物馆应加强公共文化保障能力建设[J].中国博物馆,2020(02):27-30.

[10]马玉静.试谈新环境下的博物馆跨媒体叙事[J].中国博物馆,2018(03):26-31.

[11]程冰冰.融媒体叙事与传统广电媒体叙事的对比分析[J].中国广播,2018(0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