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可以作为进一步改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抓手”,通过分析垃圾分类与“一网统管”的相互關系,提出支持高校建成智慧化垃圾分类的研发基地和展示中心,推动公务商务区域率先落地智慧化垃圾细分回收,建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建筑垃圾统一回收平台,依托垃圾分类示范社区,探索奖惩收费智慧化解决方案,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完善区街两级垃圾分类专项考核等措施来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建设。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近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协同发力,接茬发展,久久为功。笔者认为,推进垃圾分类的“一网统管”可作为一揽子措施的总“抓手”。当前,垃圾分类的“一网统管”水平较低,前端智慧化程度有限,前后端一体化衔接不够紧密,数据挖掘应用仍相当粗糙,影响了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限制了市场细分深化、衍生发展,制约了激励约束机制的长期效率。因此,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一网统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垃圾分类是“一网统管”的典型应用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要抓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垃圾分类正是城市运行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全满足管理“城市事件”的全部要件,符合“急用先行、快速见效”原则,应优先建设成为“一网统管”的典型应用场景。
“一网统管”的核心是结合应用场景,通过数据融合与业务协同,实现“高效处置一件事”,进而“高效治理一领域”。垃圾分类作为城市事件和应用场景,业务广泛、数据庞大,经过近年来的加速发展,在业务流程再造、感知设施布设、数据采集汇聚、应用平台开发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推进“一网统管”应用场景建设的条件已经成熟。
(二)垃圾分类是“一网统管”的理想试验场域
“一网统管”不可能一次性建成,而是要在统一标准、统筹规划下逐步扩展模块、不断迭代系统。北京市的“一网统管”基于网格化管理基础之上,体系架构、技术标准、数据底座、信息平台等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难点在于如何有效实现功能模块和专题应用,即基于统一系统设计,整合实际业务流程,创新治理体制机制、构建综合数据中台,建设弹性应用场景,提升城市事件处置效率。这不仅需要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更需要实践经验和专有诀窍,必须经过大量实际摸索才能获得。垃圾分类正是可供“一网统管”进行应用试验、优化迭代的“试验田”和“练兵场”。
(一)“一网统管”是巩固垃圾分类成果的集成发展
当前,在垃圾分类驿站、智能桶站、清运车辆、密闭式清洁站、回收中转站、垃圾处理厂等环节,已经采集了大量的监管台账数据和动态感知数据,可将分散数据集约利用,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处置的全过程数据链,实现垃圾溯源、精准计量、精细管理。同时,将监管、市政、社区等部门的数据信息,与回收厂商、环保企业、科技公司、咨询机构等社会主体实行开放共享,真正构建起多元共治、多样善治格局。因此,垃圾分类迈向“一网统管”是集成当前成果、强化后续动力的自然发展。
(二)“一网统管”是加强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
垃圾分类长效机制的焦点在于落实责任、强化约束、增加激励、持续融资。实现垃圾分类“一网统管”有益于厘清主体边界,落实行为责任,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提高多元共治水平,降低城管综合执法难度,增强垃圾分类执法力度,强化“源头减量、过程分类”约束;有利于数据开放共享,集聚市场主体,创造商业机会,增加合作激励,深化产业市场;有助于垃圾分类计量收费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增加资金筹措渠道,创新资金融通方式,扩大社会资本投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保障长期持续发展。
(一)推动高校建成智慧化垃圾分类研发基地和展示中心
发挥高校科研优势,积极开展智慧化垃圾分类方案的研发,使研究开发与实践应用、教育培养与示范推广无缝衔接,履行科技创新、公民教育、人才培养、文化引领、社会服务等多重职能,实现协同增效。可采用拨付专项经费、委托科研项目、组织专门竞赛等形式,联合高校、协会、企业等举办垃圾分类创新创业和数据挖掘竞赛,鼓励高校师生结合北京市垃圾分类实践提出智慧化解决方案,对垃圾分类海量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利用。
(二)推动公务商务区域率先落地智慧化垃圾细分回收
大学校园、机关单位、产业园区、商务楼宇等管理区域相对封闭,生活垃圾品类简单,可回收垃圾比例高。应鼓励支持这些区域的管理主体与回收公司合作,在区域内合理设置分类回收自助终端,实现高值可回收物高效回收、低值可回收物从其他垃圾中分出并自助回收。鼓励将餐厨垃圾进一步细分为生、熟或含盐、不含盐类,建立资源化处理设施,对餐厨垃圾特别是不含盐的生垃圾进行就地处理,公开展示处理过程,达到示范教育效果。
(三)建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建筑垃圾统一回收平台
目前,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由不同公司通过线下渠道或不同信息平台(手机App或微信小程序)进行回收,市场相对分割,不利于规模经济和集中管理。应建立统一智慧平台,将现有回收渠道和信息平台进行整合,依托统一平台扩大深化市场,完善企业补贴机制,提高产业竞争效率。
(四)依托垃圾分类示范社区,探索奖惩收费智慧化解决方案
北京市通过开展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活动,建立了详细的分类台账记录,出台了一些奖励措施,奠定了较好的垃圾分类基础。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探索解决垃圾分类长效机制中的一些“硬核”问题。比如,以垃圾分类为切口,以示范社区为试点,建立居民碳账户,跟踪家庭碳足迹,统一完善奖励积分机制,记录垃圾分类违规行为,实行非接触式执法处罚,单列预存垃圾处理费用,按户分类计量垃圾,每月自动按量扣费,切实激励居民减碳。
(五)整合多源异构数据,完善区街两级垃圾分类专项考核
“一网统管”条件下的垃圾分类考核,应借鉴“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考核评价”办法,扩大更加多元的数据来源,引入成本更低的智慧算法,将多源异构数据纳入评价体系。并且过程结果参照,成绩效率并重,定期公布各区、街道(乡镇)两级区划在不同颗粒度、不同细项上的考核评价结果,不断提升垃圾分类考核的定期化、制度化、细分化、智能化水平。
(责任编辑:陈希文)
作者简介:
彭志文(1979—),山西左云人,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城市管理学会秘书长;研究方向:城市管理、数智社会治理。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研究”<项目编号:20JCB01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