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佳琦
内容摘要:《桂花雨》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出版的一篇散文,在文章中作者对自己的故乡童年时光进行了回忆和叙述,“摇花乐”及“桂花雨”能够引起读者对童年生活美好的遐想,由此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故乡的生活的怀念之情。这篇文章的文风十分清新、自然,但却在字里行间传达出真挚的情感,让读者似乎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童年的桂花香。对这篇文章进行赏析,需要结合其中所采取的修辞手法和技巧,更好地揣摩作者内心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桂花雨》 琦君 桂花香 内蕴鉴赏
琦君的《桂花雨》对家乡的桂花香和童年记忆生活进行了叙述和描写,语言十分优美,而且能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思乡情绪。作者采用细腻的笔触,以“我”的视角回忆了童年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和场景,凸显出童年的快乐时光就像桂花的香气一样,缠绕在自己周围,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和赏析这篇文章,让读者走进作者的童年生活,更好地感受作者的与桂花相关的记忆。
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人,于1949年去台湾省,是当代台湾著名的女作家、散文家。幼年生活在温州、杭州,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著名的词学家夏承焘。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琦君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著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共计30余种,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烟愁》《水是故乡甜》《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髻》《细雨灯花落》《与我同车》《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散文《春酒》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桂花雨》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1]
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永恒的情感,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思念家乡的诗词和散文佳作,让人百读不厌,叫人心潮澎湃,使人感动落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本《桂花雨》这篇文章以“乡愁”为主题,描绘了童年故乡的桂花场景,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意和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把阔别了足足有27年的乡愁凝结于这篇令人如痴如醉的美文《桂花雨》。
作者在写下《桂花雨》这篇文章的时间,正是他离开大陆故乡,已经将近27年的时光。对家乡的思念就像陈年的老酒,愈是久远愈加浓烈醇厚,就如桂花香,从童年一直到文章写成的年月,27年以来依旧飘香不散,依旧令人魂牵梦萦,依旧叫人至死不忘。
长期漂泊天涯的游子在返回故乡之时,不免会出现时间愈久乡情更怯的心理,在远离他乡的外地,即使能够看到桂花开、桂花雨,闻到桂花香,但也觉得已经不是故乡的桂花了。因为,童年的桂花已经浸润着作者挥之不去的乡愁,凝结着作者日夜不散的思乡情结。可望不可即的对岸以及童年的桂花香,27年以来,时时刻刻没有不出现在作者的梦里,一种回不到从前的无可奈何的思乡之情无不浸透在字里行间。
《桂花雨》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有深深地寄托之情的,作者虽然身在台湾,但是却始终心系自己的家乡,一道浅浅的海峡总没有能隔断作者浓浓的乡愁,27年如一日的思念总没有能停歇过,最后却凝结成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桂花雨》承载的是沉重浓烈的乡愁,凝结的是真挚炽热的思乡感情。文章中“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这一句就深刻表达了作者即使在遥远的地方,也依然思念自己的童年时光和童年里的故乡,文字朴实,感情真挚,寥寥几字就拨动起人们波涛汹涌的思乡琴弦。
在赏析这篇散文的过程中,不仅要读懂其表面意思,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摇花乐的场景,更需要深刻领会作者真正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即睹物思情的真意。分别从时间空间、故事景物和乡情亲情三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逐渐走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也能够更贴近作者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极为浓烈的感情。[2]
月是故乡圆,桂花还是故乡的桂花香。桂花承载着作者许多童年过往的记忆,金黄美丽的桂花,陪伴童年的“我”生活、学习了一年又一年,给作者一个桂花香的童年,让作者终生难忘。桂花也是作者儿时家乡最迷人的风景树,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故乡的桂花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其金黄的花可以看,可以闻,可以吃,让童年的作者的视角、味角以及其它感官都铭刻上了桂花香的味。最后,桂花香的童年,桂花香的故鄉,凝结成了漂流他乡的作者的终生最美的回忆。
文章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一句话,点出在作者心中,无论是何处的桂花怎样的桂花都难以与家乡的桂花进行比肩,由此也能够看出,童年生活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任凭时光飞逝,童年的桂花和与亲人相处的快乐场景都是那么地刻骨铭心。在赏析这篇文章的过程中,不得不关注文章的精神凝聚点,也就是文章的“文眼”,从而更好地感受桂花飘飘扬扬的场景,体会作者内心的思念之情。
1.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行审美
在带领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之后,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感受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和思念之情。同时,也需要把握文章所交代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但是在赏析过程中,并不能够停留在这样的层次,而是需要走进文本深处,学习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首先,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就写道“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这句话点明了桂花盛开的时节,也交代了作者回忆的童年生活的主要时间段。在中国内陆,“中秋节”前后正是家人团聚的好时光,古往今来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也十分丰富,诸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此,借助这个时间点也能够快速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这篇散文写下的时间为1976年,彼时作者正身处于台湾,远离家乡,浪迹于天涯。而在临近返回故乡之时,却产生了“近乡情更怯”的心理状态,对故乡亲人、家乡所可能产生的变化都产生了深深的担忧[2]。在这种“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作者已经远离故乡整整27年,在其他地区,虽然也能够看到桂花盛开,但是对故乡的桂花格外的挂恋。在这篇散文中,“故乡”一词反复出现了三次,“家乡”一词出现了一次,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除此之外,在这篇文章中还交代了一个时间和地点。就是“我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在空间上,形成了如此的对比,而且杭州也拥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赏桂之地。但既是如此,作者依然觉得“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虽然引用了母亲的话,但是言外之意也在强调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才是作者真正怀念的事物。
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作者还描写了“小时候”这个令人关注的时间点,交代了作者所描绘的是童年生活的场景。漂泊在外作者内心十分酸楚,看到桂花联想到故乡院子里的桂花,会想到那些如梦如烟的往事。更增添了作者对家乡生活的愁绪,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进行赏析,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故事和景物的角度进行审美
在这篇以“乡愁”为主题的散文中,作者选择桂花雨做为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寄托,正如其他关于乡愁的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于各种与童年生活相关的事物身上,可以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也可以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对于作者来说,就是记忆深处的阵阵桂花雨。
从作者所选择的景物的角度,能够剖析作者这样选择的缘由。作者原来的家乡在浙江省温州市,桂花这种景物十分的常见,而且在农村地区几乎每户人家都有种植。但是正是这样小小的桂花树,却是作者寄托乡愁的具体意象。作者在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童年生活时,将桂花、鱼与自己的生活和经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此表达自己对故乡和往事的思念之情。[3]
“摇桂花”这样的趣事,如同“送桂花”一样,在作者心中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景,是十分美好的往事。往事不可追忆,但作者内心最真挚的情感都与桂花这个事物息息相关。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用巧妙的笔触,将桂花的香气和自己的浓郁的思乡之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念之情,正如桂花香一样浓郁。这种在写作方面的巧妙构思,将看不到摸不到的思乡愁绪寄托于具体的事物中,将这种思乡的感情更加地形象化、具体化。对于读者来说,能够在阅读和想象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这丝丝缕缕的乡愁。
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桂花的香气,比如:“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10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类似的描写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营造出,整个村子似乎都沉浸在桂花香气里的场景。由此也能够突出桂花香气沁人,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对这种香味的思念,其实也可以延伸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这种香气越加浓厚和浓郁,我们就更能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的深切。
除此之外,在文章中还采用了“浸”一字,设计的极为巧妙,这个动词在原意中主要指液体的渗透之感,但是桂花的香气却如流水一样,具有水一样的质感,虽然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但是也准确地描绘出桂花香气浓郁。从中也更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归家的迫切之情,被如水一样的思念之情所浸泡和渗透。[4]
在文章的最后,“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阵阵的桂花雨”。这一句给作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也能够看出作者内心的愁绪和酸楚。
3.从乡情和亲情的角度进行审美
童年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十分的难忘,而对于已经离开故乡27年的作者来说,将这种愁思和愁绪寄托于桂花相关的事物和场景中,将自己对家乡和故人的思念之情,暗藏在桂花之中,采用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人和家乡一种真挚纯洁的情感。在赏析这种叙事类散文的过程中,必须要透过故事表层所描绘的意思,剖析背后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并回归到对人的关注。
在这篇散文中,主要提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作者的母亲和父亲。对于父亲主要采取略写的方式,而在文章中也只出现了一次。“父亲总是指指点点的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以及父亲在看到各种桂花香气融合在一起的场景,不由得诗兴大发,现场颂词。这样的场景,描绘了一位才智过人的父亲形象,能够看到桂花场景就出口作诗。父亲的才学也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作者产生了影响,在这样的激励之下,作者也在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作家。童年生活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怀念故乡生活的过程中,也潜藏着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对于母亲主要采取了详写的手法,作者和母亲之间相处的往事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虽然文章中所提到的父亲母亲并不是作者的亲生父母,但是他们却将作者视如己出。真心关爱和教育作者,这样的真情也铸就了作者浓浓的愁思,在作者内心深处,怀念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时,最重要的也是要感谢母亲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和教导之情。在离开故乡27年之后,但是此时母亲已经离世,作者写下这篇文章也传达出对母亲的怀念之情。[5]
在这篇散文中,对母亲的言行举止进行了着重的勾画,“桂花一开母亲就开始担心了”母亲担心,台风來临,可能会影响桂花的生长。“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里走一回,嘴里念着‘只要不来,台风我就可以收几大萝……”这些人物语言描写,也能够突出母亲的善良形象。“我总是缠着母亲问……”这一处描写,采用细腻的语言,突出母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也能够反映出作者对母亲的依恋。母亲拿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异地桂花相比,表达了母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由此传达出母亲对作者的教诲。即使身处他乡,也不能忘记家乡的好。阵阵摇落的桂花雨,掀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缠绕在风中,串起那段记忆,作者采用借景抒情和借物喻人的方式,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综上所述,《桂花雨》这篇文章虽然以“桂花雨”为故事主线,但是并不仅仅是为了描写这样的场景,而是借助作者对相关场景的回忆,从而表达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其中文本的赏析,能够更为直观的感受这份款款深情,似乎与作者一样,闻到院子里的桂花香,与母亲进行对话,感受作者对家乡无尽的情思。回到文章中“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更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凸显到高潮,看到撒下的阵阵桂花雨,满满的都是桂花情,勾起的是作者对过去童年生活的回忆,而离开故乡,再也感受不到那浓浓的乡情。
参考文献
[1]黄韵怡.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读天下(综合),2020,(4):1-1.
[2]陆协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阅读能力的措施[J].好家长,2019,(41):126-126.
[3]黄洁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语文课内外,2020,(4):32-32.
[4]让小学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J].秦荣侠.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
[5]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现策略研究[J].聂丽晶,包小锐.中华辞赋.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