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曹丛丛,女,河南洛阳人,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如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摆在每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校园网络舆情具有隐匿性、迅速性、多元化和可控性的特点,给当前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在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我们应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健全校园网络监督机制,加大网络信息知识培训,充分发挥校园“网红”影响,创新学生思想引导方式方法,共同创建文明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使高校成为宣传主流文化的坚强阵地。
[ 关键词 ]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C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12.05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牢牢地把握高校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坚持不懈地促进高校和谐稳定。高校网络舆情事关高校文化建设、事关高校和谐稳定、事关学生成长成才。正确对待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实时监测高校网络舆情状况,及时疏导高校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塑造和净化高校网络空间,凝聚向上向善力量,是值得每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深思的课题。
1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校园网络舆情特指在校园环境中通过互联网传播和表达各种不同的观点、看法、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校园网络舆情因与学生密切相关,较之一般的网络舆情事件而言具有发酵更快、影响力更为广泛的特点。在具体的高校管理工作中,校园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1 隐匿性
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大学生大多为“00后”,他们更加倾向于用手机或者电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网络因其具有虚拟性的特点,便于年轻人将自己的性别、年龄、爱好和身份隐匿起来,他们能够自由畅快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意见。这种观点和态度往往带有主观色彩,甚至能够在青年群体中起到一定的煽动力和带动效果。因高校网络舆情的隐匿性对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准确辨别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以及相关观点带来的影响,成为我们恰当应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关键,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准确把握校园舆情走向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任务。
1.2 迅速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媒体平台的多样化,学生能够便捷地借助各类网络平台表达个人观点、一个事件一旦有学生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瞬间便会迅速传播开来,随着网上网下学生群体的复制、粘贴、转发、评论、跟帖,该事件便如同“病毒”般迅速发酵酝酿,瞬间成为一个重大的校园舆情事件,很快便会影响到校园和谐稳定,进而影响到学校的校誉,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1.3 多元化
网络空间的信息较为纷繁复杂,有些信息在发布的时候甚至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核,从而造成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容易对大学生思想带来不良影响。大学生通过未经过严格鉴别和审核的多元化网络信息来了解这个世界,进而做出一些多元化的互动和交流,容易形成多元化的观点。多元化的观点在多元化学生群体中会引起不同的反应,产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正确引导多元化信息的舆论方向,形成积极向上的正面观点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1.4 可控性
尽管当前校园舆情存在隐匿性、迅速性以及多元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当前高校网络舆情不可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管理手段的提升,高校能够通过有效的网络监控手段发现信息的传播源,进而消除校园舆情事件的影响。学生群体对于网络热点的关注度容易被新的热点取代,加之学生群体的诉求往往较为单一,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能够在发现一个网络舆情之后,借助单个谈心谈话、群体谈心谈话、班会等传统思想教育形式积极引导网络舆情走向,迅速控制网络舆情的发酵蔓延。
2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千头万绪,思政工作者的管理重点往往是常规的学生管理工作。对于网络舆情工作缺乏足够重视。许多高校缺乏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即使存在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负责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往往是没有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对于网络信息的政治敏感性不足,信息发现不及时,问题处理不得当。对待网络舆情的处理方式往往存在滞后性,经常处于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的被动境地中,缺乏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系统性分析和总结,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见性不足,工作存在滞后性。
2.2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监督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督的机制不健全,大数据应用舆情检测系统往往处于技术层面,尚未與实际工作有效结合,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制度更是缺乏,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发生一起高校网络舆情事件,处理事件的人员往往采取的是封号、删帖、删稿等传统的手段来消除事件影响,如何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充分发挥网络舆情监督系统作用,规范和引导网络舆情行为,成为高校舆情管控工作亟待提升的能力。在处理校园舆情事件时,相关职能部门倾向于借助传统的手段来消除影响,借助新媒体手段正向引导学生舆论走向的意识较为淡薄。改变由教师或者辅导员单一传统模式的教育手段,完善舆论监督机制,建立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积极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平和、健康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2.3 校园舆情工作队伍尚不健全
高校辅导员往往被默认为是校园网络舆情监督的首要队伍。《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更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广大辅导员在校园舆情引导方面的能力仍然缺失,相关的思想政治、心理学、法学、教育学以及网络技术等相关理论知识缺失,在应对校园舆情事件方面的能力较弱。高校成立的新媒体队伍往往是由没有新媒体运营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他们缺乏一线学生管理经验,对于网络平台上出现的一些不良信息缺乏敏感性和反应力,往往是信息已经开始发酵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新媒体队伍在传播正能量、弘扬新风尚中的正向引导作用。在高校群体中尽快建立一支熟悉互联网以及新媒体运营规律,能够汇集和研判网上师生思想动态,在广大师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校园舆情工作队伍。
3 新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途径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构建良好、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空间符合学生群体的整体利益,有利于坚持不懈地维护校园和谐稳定,进而营造良好的学风、校风。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校园文化滋养学生、滋养校园,形成团结有爱、和谐稳定的高校校园环境,对于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3.1 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把好思想“总开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要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把好思想“总开关”,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弘扬新风正气,投身网络空间建设,传播社会能量。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摒弃不合时宜的网络话语,科学正确地使用网络,坚持底线、守住红线,牢牢把握党和国家对校园网络空间的主导权,筑牢阵地意识,把握青少年网络思想的“总开关”。
3.2 健全校园网络监督机制,完善校园舆情应急预案
当前各大高校对于校园舆情缺乏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在网络监控方面的人员、技术以及经费投入较少,缺乏完整、有效、规范的层级舆情危机预警机制。高校应尽快建立由校主管领导负责、党委办公室、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网络安全中心以及二级学院、辅导员、学生舆情监控员等共同参与的网络舆情监督机构,明确监控职责和工作任务,完善舆情监控制度和处理措施,设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员和监督员,增强校园网络舆情的日常检测力度,及时准确地发现校园舆情热点,合理疏导舆论走向,化解舆论危机。在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上面,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缩短舆情检测时间,提升舆情检测效率,总结舆情检测经验,及时制定《高校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规范化、程序化指导日常工作开展,提升校园舆情事件的处理效率,消除师生恐慌情绪,有效维护高校社会声誉。
3.3 注重网络信息知识培训,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队伍
高校应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加大网络信息知识培训力度,切实提升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和思想政治辅导员的网络技术业务能力,积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注重关注学生的网络舆情变化,积极关注网络热点适时引导学生的舆情,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切实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队伍的建设工作,想方设法地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引入一批精通网络信息技术业务的高技术人才,充实到网络技術人才队伍中。加大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分析和研判投入,总结一批可供借鉴的校园舆情事件应对的新策略、新方法和新措施,切实提升校园舆情应对能力和应对水平。增强校园多部门在校园舆情应对过程中的联动作用,积极构建学校主管部门—二级学院—辅导员—网络信息员—普通学生五级联动的网络舆情队伍,积极引导校园网络舆情走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3.4 注重挖掘网络草根力量,充分发挥校园“网红”影响
在实际的思政工作中,高校应注重发挥“校园网红”的作用,提升他们在校园网络舆情事件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增强他们在校园事件应对中的引导力和话语权,有效发挥其在学生群体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贡献力量。此外,高校应该重视“校园网红”这支队伍的培养和教育,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分享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提升“校园网红”的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以及媒介素养,切实将这支队伍打造成一支政治素养坚定、信息技术能力较强以及群众基础扎实的校园网络安全队伍,注重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和大学生党员,为推动和谐平安校园建设献力献策。
3.5 创新学生思想引导方式方法,切实增强高校思政引导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高校思政政治工作者,想要预防和妥善应对高校网络舆情,提升网络舆情事件的防范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对策就是使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首先从根本上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育人导师和学业导师在学生价值观构建中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乐观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提升抗挫能力和耐挫水平。其次,学会创新学生思想引导的方式和方法,及时研判网络舆情所处的阶段,真正研判网络舆情阶段特点,结合酝酿期—发展期—爆发期等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手段,尽可能在网络舆情酝酿期提前介入,引导学生正面发声,在发展期适时引导舆论走向,在爆发期及时消除事件影响,增强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4 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对于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促进学校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将校园网络舆情防范工作放到极其重要的地位。新时代高校应坚守意识形态主阵地,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加大网络信息知识培训,重视发挥“校园网红”力量,创新思想引导方式方法,强化学生正面引导,积极引导网络舆情走向,积极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112-150.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4]王明辉,郑晋维,何佳利.新时代高校网络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建设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