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玄 唐笑琳
内容摘要:子学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展现出来了多元、开放、创新、务实的精神品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耀眼的存在。因其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又与我们的行为理念、思维方式等密切相关,将其融入大学语文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在大学语文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践行其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借鉴其问答型、对话型的授课方式,阐释其蕴含的精神内涵等,来融入子学。子学多元、开放的特点,恰与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将其应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重新发现子学、塑造大学生精神内涵、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坚守中国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子学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 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價值之源、民族之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皆需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担负着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而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课程教学中,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因此,近年来,研究者多从现状、途径、意义等方面积极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但其内涵丰富,以上研究多是从宏观上去把握,往往不够具象。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的轴心时期,诸子学说并起,造就了文化上“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子学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显著的创造力、活力,展现出来了多元、开放、创新、务实的精神品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耀眼的存在,而子学多元、开放的特点,恰与当今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将其应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无疑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又致力于重构子学当代价值的“新子学”,是对时代所面临问题的积极回应。本文具体到传统文化中的子学,探讨子学融入大学语文教育的可行性、途径、意义,能为更好地进行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提供参考的理路,亦合乎“新子学”的要求。
一.子学融入大学语文的可行性
子学产生于礼崩乐坏、文化下移、私学兴起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急剧变革引起了士人的思考,他们关怀现实,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儒、道、墨、法、名、兵、阴阳、纵横等思想流派。诸家积极关怀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对于诸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等领域有着深入的探究与谈论,故内容上展现出丰富性、生动性、鲜活性的特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有言:“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1]涉及面广,自然影响是非常大的。
子学是中国文化血脉的一部分,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之中,虽无经学因为政治支持获得一尊地位,但无论是“百家争鸣”时期思想的活跃,还是历朝历代对于诸子学说的阐释,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各个领域皆有着深远影响。作为个人来说,也许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专门去研读诸子典籍,深入了解各家的思想,但子学思想却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从行为上践行儒家的尊敬长辈、爱护幼小、孝顺父母,道家的保护环境、注重养生,法家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墨家的崇尚节约、努力奋斗、尊重前人智慧;从意识上树立儒家的仁、义、礼、孝、悌、忠、恕,墨家的人人平等相爱、反对侵略、任用贤人,道家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道法自然,法家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甚至我们脱口而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7]等,亦是出自诸子典籍。以上这些“日用而不知”的行为、思想意识、名言警句,我们不需要去辨别出自哪里,以及去探讨其蕴含的深层次哲学思想,它们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信手拈来,这便成为搭建子学和大学语文桥梁的牢固基础,因此说,子学融入大学语文教育具有先天的优势。
子学融入大学语文,对于大学语文的教育亦具有促进作用。理解作品,首先应了解作者生平和思想,思想决定行为,以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为例,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无不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但仕途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人生遭遇坎坷之时,如何排遣内心的苦闷,道家为士人提供了一条精神出路,所以我们能看到历史上诸多名人,可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也可以有淡泊名利的归隐之趣,或儒,或道。如我们对于陶渊明的定位是田园诗人,但他在诗中也提到自己少年、青年时期有“壮志”、“猛志”、“好六经”,希望能够实现济世安民的政治抱负,所以在政治黑暗,遭遇现实打击之时,依然有四次出仕,但最终为了保持自己高洁情操,不为五斗米折腰,而选择归隐终老。又如李白一生都在从政和入道之间徘徊,既有“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8]的政治志向,亦有“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9]的寻仙问道,仿佛是一个矛盾体。所以,如果不了解儒、道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理解不了作者的选择,体悟不到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更加理解不了陶渊明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
综上,“子学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其学术理念、思维方式等皆与民族文化精神、语文生态密切相关。”[10]因此,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将子学融入大学语文教育具有着天然的可行性。
二.子学融入大学语文的途径
从历史走来的子学,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它影响着我们的语言、行为、思想等,本节从教育理念、授课方式、精神内涵三个方面回答了如何利用先天优势将子学融入大学语文:
(一)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最明显体现在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身上,《论语》中学生向孔子询问为政、为孝、为仁,孔子的回答皆是不一样的,如《为政》篇列举了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分别“问孝”,孔子依据他们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身份、行孝之失等给予了详略、难易的回答,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程颐之言对此进行了注解:“告懿子,告众人者也。告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11]除此之外,墨子的“子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12]亦是倡导依据学生的学识、能力进行教育。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对象为中文系以外的其他专业学生,学生的生源、专业等不同造成学生语文知识储备和素养不同,因而课堂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首先,基于不同专业,在篇章的选择,或阐发文化内涵上应侧重专业性,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展开,寻求所授内容与各专业特点相关联的要素进行。子学是各家各派对于现实的关照,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不同的专业从中皆能获取相应的内容,如建筑工程专业,《庄子》一书中许多典故便可选用,《天道》篇中的“轮扁斫轮”、《徐无鬼》篇中的“运斤成风”、《养生主》篇的“庖丁解牛”,皆用来肯定精湛的技艺,当然“庖丁解牛”也表明做事应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又如法家“官不私亲,法不遗爱”[13]、“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14]的刑无等级思想可为法学专业所用;其次,大学教育有本科、专科之分,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课程授课内容在深浅、方向上的不同,如高职院校重点培养的是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满足社会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是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需要考虑的,因为大学语文课程所能给予学生在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品德修养、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成长;最后,因大学语文属于公共课,期末考核方式多为考查,自然不如专业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重,所以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学习状态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上课内容、方式,增强内容上的趣味性、方式上的多样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诸子之学之于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因材施教”只是本文结合大学语文重点论述的,除此之外,儒家的“有教无类”、“循序渐进”,道家的“法自然”、“行不言之教”,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15]等皆可在实际教学中借鉴。
(二)借鉴问答型、对话型的授课方式
诸子各家学派著书立说,以随笔、对话等形式呈现出各家观点,从中亦可窥见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以《论语》为例,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伦理思想等多是通过问答、对话形式展现出来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在《论语》中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畅谈理想,孔子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16]先營造了轻松的氛围,继而让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 分别发表自己的志向,期间有“哂之”、“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17]的鼓励,最后才对各人的志向进行了总结,这一传授知识的模式为我们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参考。传统的课堂模式是以教师教授为主,通常所说的“满堂灌”,教师的“一言堂”容易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造成学生课堂学习的“伪在场”,“伪在场”的课堂现象对于学生接受知识和教师传授知识皆具有负面影响。而大学语文的学习除了常识性的内容外,诸如赏析作品,对某问题发表见解,一般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所以,应转变教学模式,引进问答型、对话型教学。问答型、对话型教学首先应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打破教师高高在上和学生受压制的局面,鼓励和肯定学生参与对话的积极性。诸子之间相互辩难,又相互融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他们可贵的地方在于独立之精神,章太炎言:“周秦诸子,推迹古初,承受师法,各自独立,无援引攀附之事”[18],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接受学生在课堂上的怀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个体的学生,要敢于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氛围活起来。
问答型、对话型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为此,教师在掌控好课堂的前提下,除了让学生参与问答、对话外,也可以设置分组讨论,甚至在一些内容上给予学生更大的展现空间,让他们课下备课,课上讲授,教师进行补充,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将“伪在场”的学生拉回课堂,另一方面,突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传统角色,教师由“讲”转为“听”,学生由“听”转为“讲”,增强师生角色的互相了解,便于增强彼此的认同感。
(三)阐释子学的精神内涵
大学语文教材因要平衡古今中外所选篇章,诸子虽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部分,但也要和其他传统文化,诸如诗歌、小说、戏曲等分古代文学的份额,故而可以看到,不论是高校《大学语文》通用教材,还是自编教材,诸子文章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有限的,甚至诸子的选篇在修订本中有被减少的命运,如徐中玉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第11版)相对《大学语文》(第10版)便是此种情况,这也是其他类别共同的境况。究其原因,或是从量上来平衡各类文体,或是替换为更为契合主题的篇章,或是删除、精简书之内容。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篇章中发挥诸子的价值是需要思考的。诸子之学因为关涉现实方方面面,普适于各类人群和各个时代,任何人和任何社会皆能从中找到答案,对我们中华文化形成影响很大。故而,在传播流传的过程中,各家典籍中的一些篇章逐渐经典化,形成特定的文化内涵,人们共识于它们的价值,它们亦给予我们文化、思想上的营养,因此,在篇章的选择上,毋庸置疑应选择经典,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第11版)所选的《孟子·梁惠王上》篇中的“齐桓晋文之事”,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任何一本大学语文教材的篇目皆是编者依据编纂宗旨精心选择的契合主题的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于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涵,而大学语文普遍存在重视知识讲授,而轻视精神内涵的阐释。我们在学到一首诗、一篇文章之时,诸如字词的读音、解释,这类最为基本的内容应该由学生在课下提前预习,其他方面知识的传授也应是为引导学生思考作家、作品所展现出的深层次精神所服务,而不是仅仅为了讲授知识。因为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课时是有限的,又作为提升学生人文性最重要的课程,如果只是单纯知识输出,而不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究,希望通过作品内化学生精神品质、涵养学生文化素养的目标便很难实现。诸子中富有哲思的句子往往言简意赅,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塑造着我们的人格,培养着我们的情怀,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9]的气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0]的志向、“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21]的处世、“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22]的交友准则、“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23]的家国天下,这些哲理往往通过耀眼的历史人物、生动的故事来阐述。那么,在课堂讲述之时,历史人物和生动故事不应仅仅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课堂的活泼性,应是服务于阐释其中的精神内涵,如《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4]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历经磨练终堪大任的事例,如果将重点放到六位历史人物所经历的过程,必定曲折,有吸引力,但是却忽视了孟子作此文的主旨,此文的精神内涵是让人体悟忧患生、安乐死的道理,明白挫折能够促人奋进。大学语文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文化素养的重任,在知识的基础上升华来阐释作品的精神内涵,应是大学语文课程应做到的。
三.子学融入大学语文的价值与意义
诸子之学的研究多体现在哲理层面的探讨,而作为对现实有特别关照的“致用”之学,如何唤醒其当代价值便在于“在传统价值中找到适应当代的形式,并与现代价值做有效沟通。”[25]将子学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之中,便是一种积极的尝试。首先,大学语文该如何上,以什么形式、内容来上,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思考,并积极探索的。子学融入其中,不仅丰富了其授课的理念、模式、内容,也为早期的探索找到了理论和可行性上的依据,对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来说是一次有意义地尝试。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关乎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关乎其在大学课程教学中的定位,虽然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26],而大学语文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课程,但迄今为止并不是所有的学校开设大学语文,即使开设了大学语文,也仅是将其设置为公共课,大学语文依然在学校中属于弱势,有随时就会被砍掉的命运,因此将子学融入大学语文,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有利于稳固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其次,大学语文融入子学内容,有助于重新发现子学,普及子学,唤醒子学在当代的价值。以往对于子学的关照更注重的是其哲学理论层面上的。形而上的研究往往局限在研究者的范围内,所涵盖的人群是有限的,以大学生为例,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诸子之学,或者说是文史哲的学生,能够对诸子之学了解的微乎其微,多是停留在高中以前的课本上所选的篇章。那么,如何打破传统子学研究与大众之间的“隔”,扩大子学的受众,建立起大学生了解子学价值的桥梁,大学语文课程可以承担起此项任务;再次,子学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于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的影响,诸如爱国、诚信、孝悌、仁义、平等、友爱、节约、守法、敬业等,同时,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认同和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关乎大学生自身的未来成长,也关系着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子学能够担得起自身所承担的此项责任和使命;最后,西方文化思想对于年轻人具有较大的冲击,他们吃西餐,过洋节,接受西方文化熏陶,虽然全球化视野下,多元的文化成为必然,但作为国人应该对我们中国性有所坚守,因为这是根基。从历史走来的子学,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深植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大学语文教育中融入子学,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对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更加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子学典籍是子学精神内涵的载体,不是故纸堆,子学也不过时,因为它自身的开放、多元特点,无论何时,它依然是当下之学,对于现实有指导意义,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3页。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1页。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7页。
[4][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7页。
[5]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79页。
[6]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96页。
[7][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60页。
[8][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43页。
[9][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下),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043页。
[10]方勇著:《方山子文集·“新子学”构想》(第1册),学苑出版社,2020年版,第4页。
[11][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页。
[12][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410页。
[13]许富宏《慎子集校集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56页。
[14]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卷二,《有度第六》,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6页。
[15][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26页。
[16]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7页。
[17]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8页。
[18]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页。
[19]杨伯峻译注:《孟子》,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8页。
[20]杨伯峻譯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79页。
[21]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7页。
[2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63页。
[23]杨伯峻译注:《孟子》,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53页。
[24]杨伯峻译注:《孟子》,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76页。
[25]方勇:《方山子文集·“新子学”构想》(第1册),学苑出版社,2020年版,第39页。
[26]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年。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