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孔杰
合上羊皮卷,面对《百年孤独》,读者会想起——上校在多年后面对行刑队时想起父亲带他去看冰块的那个下午。
重复像马孔多的大雨一样,填满了《百年孤独》的世界。人名的重复令这本书读起来十分费力,但这恰恰又是线索:所有奥雷里亚诺都富有洞察力,孤僻冷峻;所有阿尔卡蒂奥都多情冲动,野蛮跋扈。名字的重复就是性格的重复、命运的重复,所以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不愿再以其中任何一个给孩子命名。
重复的远不止人名。黑格尔说过,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百年孤独》也如此:屠杀有两次,一次因狂欢节上的“自由党万岁”引发,另一次则是著名的香蕉园大屠杀;失忆有两次,一次是丽贝卡带来的失眠症时期,另一次是香蕉园大屠杀后“马孔多无事发生”时期;发疯的有两个人,分别是初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和四代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边造边毁东西的也有两个人,分别是锻造小金鱼的上校和织寿衣的阿玛兰妲;等等。
这些重复其实是马尔克斯的有意强调。“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庇拉尔·特尔内拉之言,也是马尔克斯的独白。他设计大段大段的重复,因为他所生活的大地本来如此。战争、屠杀、无知、落后、苦难,自殖民者入侵以来,拉美的一切好像从未改变。尽管大道和铁路开通又荒废,初代何塞梦寐以求的现代生活就在村那边的电网鸡笼里,拉美人民的生活却没有丝毫改善;尽管自由党和保守党战火连天又息事宁人,拉美也依然是昨天的样子:殖民以来的整段历史不过是无可救药的重复罢了。
重复是现象,而《百年孤独》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既展现了现象,又揭示了原因。重复的原因就是遗忘。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百年孤独》却不存在“鉴之”的可能,所有人都“不暇自哀”,更不知道何以为鉴。自马孔多始建,遗忘就已经开始,马尔克斯创造出魔幻的“失眠症”,宣告“遗忘”这一主题将贯穿全书。最后,暴雨冲走了马孔多的一切生机,这座“蜃景之城”被文明世界抛弃,从大地上抹去,遗忘就是它的结局。暴雨所代表的细碎的生活的悲哀冲散了宏大的有关家国人民的悲哀,一切都在不断地重复,没有人顾得上或来得及吸取教训,没有人成功团结起来改变被侵略、被压迫、被剥削的历史。
重复、遗忘、重复、遗忘,马孔多这座镜子之城被包在一个死去的茧里,不断地循环,再也无法破茧成蝶。历史的车轮不带感情地前进,碾碎马孔多与它的人民。他们被暴雨冲刷,被洪水淹没,被飓风抹去。马孔多亲历了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孤独是沟通的缺乏,是理解的缺乏,是“共同”的缺乏。遗忘是孤独的开端,孤独的终点是遗忘。马孔多从无到无的百年历史,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历史,全都被孤独的宿命笼罩着。没有人试图沟通,他们往往自小就在“新奇”的恐惧中长大,无人理解他们的想法,而他们也无法理解先人之事,于是现实也成了魔幻。历史一次次重演,人们一次次遗忘,百年历史,百年孤独。
小说依托于虚构,马孔多是幻境,布恩迪亚家族也并不存在。全书的结尾,马尔克斯给马孔多画上令人如释重负却无比空虚的句号:“这座镜子之城(或称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上古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但我们所不了解的是,马孔多的故事就是拉美的历史,布恩迪亚家族的魔幻就是马尔克斯生长之地的现实。马孔多并不存在,所以马尔克斯给了它归于虚无的结局。这是一个警告,更是痛心疾首的呐喊,如同那句“救救孩子”!马尔克斯不想让拉美国家终归马孔多的命运,不愿拉美人民在孤独的宿命中浸泡至死,于是有了《百年孤独》。百年孤独,应该有一个终点。
1982年,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致辞的结尾,马尔克斯说:
面对人类有史以来就可能是某种乌托邦的这一令人震惊的现实,我们这些相信一切的寓言创造者们感到,我们有权利认为,着手建造一个与之抗衡的乌托邦还为时不晚。这将是一个崭新的、灿烂如锦的、生意盎然的乌托邦,在那里任何人都不会被人决定死亡的方式,爱情真诚无欺,幸福得以实现,而命中注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这是马尔克斯的肺腑之言,他说,“还为时未晚”。
要以开放打破封闭。
要以沟通消灭不解。
要以铭记取缔遗忘。
要以改变斩断重复。
要以团结告别孤独。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指导教师:金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