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脉传承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办法研究

2022-05-30 14:37:18邹富元
艺术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乡村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景观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当下的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缺乏文化内涵、同质化严重等现象仍然存在。文章通过分析乡村景观建设的现状以及乡村文化景观传承的意义,从保证文化景观与环境和谐共生、尊重乡村的场所精神、政府引导、村民参与等方面提出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办法。乡村应综合考虑历史文脉、生态环境、村民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建设具有独特性的乡村文化景观。

关键词:乡村;景观建设;景观保护;文脉传承;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3

1 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整体推进,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等现象日益突出,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愈发明显。

乡村建设的城市化气息越来越浓厚,乡村的百年老树、古代建筑、古桥、古井等许多具有年代感的自然、人文特色景观遭到人为破坏,极具特色的乡村景观逐渐消失。在建设乡村景观的过程中,存在模式化、固定化等现象,出现与实际地域特点不相符、不协调的情况。

随着都市人对慢节奏生活和乡愁情感的需求逐渐增加,乡村文化景观的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历史文脉、文化传统的体现,是经济、人文、社会的综合体现,然而真正结合村内实际情况打造的乡村文化景观却很少,许多乡村文化景观的建设和改造仅仅是照搬城市景观,缺乏地域性特征和地方性元素。

乡村旅游的热潮使得商业化和人工化的建设被大量引入乡村,这种盲目的建设使乡村既不像村也不像城,乡村淳朴自然的特色消失殆尽[1]。

如今的乡村景观建设存在攀比现象,建设者往往只注重高大华丽的建筑外观,却忽视了现实环境和条件以及对乡村文化内涵的传承与保护。这也导致在建设乡村景观时缺乏合理的规划,乡村文化景观同质化、缺乏鲜明特色等问题愈发明显。此外,建设者对乡村建设以及景观保护的目的、方法不够了解,导致乡村景观缺乏乡村风情与乡村韵味。

2 乡村文化景观传承的意义

乡村文化景观是根植于乡村土地上的中华文明,体现着乡村的文化,寄托着村民的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基石[2]。

乡村文化景观可以带给村民融合感、归属感,使村民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乡村文化景观主要体现在乡村建筑、传统聚落以及有特殊意义的自然景观上,同时也立足各地乡村的风土人情、意识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这些乡村传统物质意识形态如同一个稳定的系统,在代代村民的传承中积累并发展起来,如同基因一样具有遗传属性。

乡村文化景观对村民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是乡村经过历史积累形成的文化资源,是村民长期参与社会实践的产物,或许没有城市景观的气派、规整、华丽,但是其具备的多元性、地方性、历史性和文化性是不可替代的,这些特性也体现出乡村文化的生命力。乡村文化景观记录着先辈们生活的酸、甜、苦、辣,寄托着他们的情感和希望,是先辈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耕作、栖居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乡村居民的精神寄托。

乡村文化景观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是产生艺术灵感的源泉。小路、农田、水渠等美丽的乡村自然风貌对当今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不断加大的都市人而言,无疑是缓解他们压力的不二之选。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乡村文化景观都给予人们无限的遐想,带给人们创作灵感,创作出有关乡村的文学、绘画、音乐作品。

传承文脉,建设特色乡村文化景观,有利于改变“千村一面”的窘境。如今的乡村建设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提高建设效率,大都没有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更没有充分考虑乡村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民生民情等,缺乏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这种忽视乡村独特性,简单照搬模仿的建设形式亟须改变。

文化景观是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对文化景观的保护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理念。乡村文化景观的发展反映了村民的生存智慧,他们所创造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景观带有文化属性,反映了人们普遍的价值观[3]。这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是一块历史瑰宝,值得骄傲和肯定。

文化景观的传承对时代发展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也是对未来负责的表现。乡村文化景观传承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上,不仅有空间上的变化,也有时间上的变化。空间上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根据地域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乡村呈现的文化景观风貌是有差异的。例如,江南水乡往往沿护城河而建,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生活情调;云南哈尼族村位于哀牢山的半山腰,其有着地势陡峻、山高谷深的特点,呈现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风貌等。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居民的行为、思想和相应的技术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又体现着不同的时代特征[4]。

3 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乡村文脉是村落在发展进程中各种要素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文化底蕴,乡村文化景观设计是呈现文脉的一种方式,是解决乡村景观无特色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延续当前乡村文脉的重要方法。

在保護与发展乡村文化景观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地形地貌、自然风景、民族风情、宗教信仰等独特因素。因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协调好传统乡村景观形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文化景观应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传承和发展乡村历史传统文化。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或改造,并不是简单地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丰富游客乡村体验为目的,其核心意义应该是对乡村文脉的显性表达和隐性传承。

乡村文化景观规划必须考虑到全局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各种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其文化表现形式应考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景观形式应涉及自然景观、人工景观、民风民俗等方面。同时,乡村文化景观建设应该充分保证景观与乡村环境的和谐共生。传统的人文景观应该合理融入新的乡村建设,使景观与环境协调统一[5]。

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应当充分尊重当地的场所精神,展现乡村自然格局、文化风貌,保留乡村的原真性。乡村文化景观应该作为乡村印记,使村民记住乡愁。乡村的地形地貌、植被、水系、建筑是乡村景观整体风貌的基础,也是乡村特色的重要体现,在文化景观保护与建设过程中应当尊重这些因素,避免将其破坏。

除此之外,在乡村景观的建设过程中还应将文化景观分成不同等级保护起来,采用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原则,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并正确处理旅游景观建设和文化景观保护之间的关系。

4 保证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乡村文化景观应当与自然环境、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和谐共生,这符合文化景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换言之,乡村文化景观不应孤立存在,而应该与乡村周围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乡村是不断发展的,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破坏乡村景观的持续协调发展[3]。

在建设乡村文化景观的过程中,不仅应当考虑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协调性,也应考虑整体环境和局部环境的协调性。在建设时要保证景观合理融入地域文化因素,并与村落的布局、肌理、色彩、空间层次、建筑形态等相协调,这是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基础。景观建设应当突出地域特征与特色,基于独特的乡村底蕴,体现乡村景观的独特性,在保证景观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加自然地与乡村共生。

5 尊重乡村的场所精神

保护乡村文化景观,需要尊重当地的场所精神。原真性是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和传承的基本准则,对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工作而言,保持乡村文化景观遗产的原真性是尊重场所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文化景观保护的基础。对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建设均应当考虑文化的真实性。

文化景观应当展示原生态的区域文化,避免建设出“伪乡土”文化景观。景观建设在体现乡村真实特色和魅力的同时,也应注重挖掘区域人文与历史,以及村民的生产、居住、休闲的真实过程等,并将其融入景观建设[4]。

对文脉传承和历史延续而言,应该重视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不够重视原真性、不尊重场地精神等,是文化景观无法得到很好的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乡村文化景观象征着乡村的发展,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景观会受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在保护乡村文化景观的过程中应该对这些破损、瑕疵引起重视,甚至保留,以保护村落发展的真实性。“不改变原状”是对景观遗产完整的原始形态真实性的体现,是对场地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的认同以及对场所精神的尊重。

6 分类型对文化景观进行保护

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应该分类型考虑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是恢复原状还是保持现状,而不是用统一的方式进行处理[4]。

修旧如旧的目的不仅是让观看者能够一眼看出它是旧的,看到岁月的痕迹,从而达到相应的视觉效果,更多的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其艰辛的发展历程,带给人精神层面的冲击与联想。

修旧如新是指运用新的材料对传统景观进行修复,使景观修复部分一眼看去就比老旧部分成色新。对没有公共建筑保存完好的乡村传统居住建筑而言,为了更好地满足使用需要,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修旧如新是一种合理的保护和发展方式。

对传统文化景观最好的保护方法不是一味翻新或者保留,而是应该在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新之间寻找平衡点,将两种方式结合。例如,对具有文化意义的古建筑墙皮,选择重新粉刷或者放置不管都不是正确的保护方法。

对乡村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不应流于表面,而应从根本上进行治理。應该根据乡村景观发展年代的文脉、风格分析保护方法。浮于表面的保护,没有考虑历史底蕴和未来发展,这不仅没有保护乡村文化景观,更有可能对其造成破坏。

7 政府引导,社会协同

对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制定多层次、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构建符合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需求的景观保护体系[5]。

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多学科、多专业人才参与到景观规划中,促进风景园林学、城乡规划学、社会学、农学等学科通力合作。

政府应当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生态以及村民的生产生活等因素,确立适宜的景观保护方法,指导各方力量协同合作,使乡村建设和文化景观保护能够协调有序地开展。

乡村景观建设在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的同时,更需要多元化主体共同推进乡村的文脉传承。政府应带动发挥市场、社会、民间的力量,在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建设中做到相互协调、择优而从、舍短取长。

我国乡村数量庞大、情况复杂,因此政府在引导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时需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类型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确立不同的建设目标,实施不同的策略,以此更好地彰显乡村文化景观特色,推动其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8 村民参与,共治共享

在乡村景观保护与建设过程中不能仅靠政府的引导、管理,还应在政府的组织下充分发挥村民的作用,乡村居民多元参与的模式有利于更好地监督文化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落实,使乡村文化景观建设成为所有村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

村民是乡村文化传承的主体,也是文化景观保护最直接的受益者,村民共治有利于增强村民的文化自觉。以往的文化景观改造往往忽略了村民在乡村建设中的建议与意愿,往往导致景观缺乏文化吸引力的问题。因此,在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意愿,汲取村民对景观文化内涵的理解。

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乡村振兴战略等的出台,村民的主人翁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在乡村文化景观建设和规划中应强调村民参与的重要性。只有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乡村景观建设的动力才会更加充足,乡村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才能得到更加有序的落实[5]。

村民参与乡村文化景观建设是以人为本原则的体现,也将使文化景观保护的决策更加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性。

9 结语

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工作,需要在保证乡村文化景观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同时,尊重场所精神,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乡村文化景观建设应在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地方文化保护与村民参与,切实形成发展与保护并行的长期有效办法。此外,对乡村文化景观的发展与保护不应流于形式,建设者应将乡村文化景观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促进乡村文脉传承。

参考文献:

[1] 陈崇贤.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 陈萍.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的保护与传承[J].吉林农业,2018(3):99-100.

[3] 舒思瑜.传统村落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4] 叶洁楠,王浩,杲恬恬.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的存续与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19-25.

[5] 郭栋桦.传统乡村文化景观传承保护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作者简介:邹富元(1998—),男,湖北武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乡村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试论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产生原因
人间(2016年30期)2016-12-03 20:07:15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6:56:42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41:51
话剧《乡村》
上海戏剧(2016年10期)2016-11-05 15: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