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新教材的特点探微

2022-05-30 14:11:50蒋璠
求知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新教材文本课文

摘 要:自新课改以来,教材改革愈加凸显“立德树人”导向。部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的编写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具体体现在单元体例的整体编排、素养导向、任务导向以及科学呈现。针对教材的以上特点,文章进行了相关的思考。

关键词:部编版;新教材;特点

作者简介:蒋璠(1997—),女,湖南师范大学。

一、部编版新教材的孕育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明确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门展开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遵循新课改要求,由教育部组织牵头、温儒敏教授主编的语文新教材——部编版语文教材,于2016年面世,并从2017年秋季新学期起统一投入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涵盖语文基础教育的全部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其中,初中学段的语文教材共六册,在编排和内容上特点鲜明。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从编排和内容上探寻新教材的特点。

二、部编版新教材的鲜明特点

(一)整体编排

1.双线要素系统融合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课文169篇,部编版语文新教材选入课文141篇,在选文数量上新教材相较于人教版虽有所减少,但减量增质,在单元的编排中独具匠心地融入了“双线组元”的理念,即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以明线和暗线的形式交织于各单元的具体编排中,且这种编排摒弃了随意性,双线在单元中是融合共通的状态。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人文主题是“四时之景”,选入了经典的散文以及借景抒情的诗歌。这些文本有共同的特点,如篇幅短小、语言优美、画面感强、情感饱满等,这样的文章非常适合用于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用“读”的方式将文本的情感外化,從而产生共情。相应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强调了“朗读”,安排了重音、停连的学习,并且针对文章语言优美的特点,强调了对语言的品味和揣摩。

2.单元结构联系紧密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干部分,而课文又包含在单元之中,因此,单元结构的编排能直接体现编者的编写理念,对学生学习语文也有直接影响。新教材中单元结构的设置颇具特色,尤其显现出了“整体性”的特征。

新教材的一个极为明显的不同是采用了“1+x”模式。为加强文本之间的联系,新教材采取了“1+x”模式,即将占据课堂教学主要课时的教读课文作为“1”,用以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单元双线目标;教读课文之后,再设置与其人文主题相近、语文要素目标相一致的自读课文,以便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实践;最后,安排名著导读、自主阅读推荐、课外古诗词诵读以及具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构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综合阅读体系。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教读篇目有3篇,分别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杨绛的《老王》以及欧阳修的《卖油翁》,自读篇目是李森祥的《台阶》,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选取了王维的《竹里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岑参的《逢入京使》以及韩愈的《晚春》,名著导读则是“《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除了教材推荐的名著阅读篇目,教师还可以针对单元主题及教学目标自主选取合适的课外文本供学生阅读,可以选择篇幅短小的文章,以便学生进行训练。如此,教读、自读与课外阅读间的逻辑关系变得紧密起来,构成“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

3.读写共生,整体关注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新教材对读与写的安排是读写共生,不偏废任何一方,这体现在单元编排的各个细节之中。其一,单元导语的隐性提示。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强调了学生阅读时要关注的重点,即从叙述的人、事和作者表达的景仰之情中了解别样人生,丰富生活体验;语文要素则隐含了写作能力的要求:学习、了解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关注真实内容、典型事件、细节描写等,从中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品味风格各异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其二,训练系统的显性编排。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取的是说明文,要求重点把握说明特征,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以增强思维的严密性。为了实现以上目标,《中国石拱桥》的“思考探究一”设置了关于中国石拱桥特征的表格,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信息以补全表格,并从补全后的表格中,思考探究作者的说明顺序。此任务的设置,明显指向了读写能力的综合提升,真正将读写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注。

(二)素养导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新教材的编写中便融入了素养导向。

1.重视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基础。因此,新教材在打基础这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新教材将必要的语文知识附在课文之后,强调语文知识的随文学习,而非机械地呈现。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副词”的学习便安排在《邓稼先》的文本之后,随文学习在阐释副词的定义并举例后,以《邓稼先》中的句子示例,让学生分析副词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若是单独列举,枯燥的语法知识可能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抵触,而随文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语法知识。另外,训练系统中的“读读写写”部分,也更注重实用性,而不是只将难懂的生字列出。

2.关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新教材十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发展与提升自己的思维,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又是在具体的语文能力提升中实现的。因此,新教材的编写十分注重对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指导。如在九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中,教材在欣赏、朗诵环节后设置了小诗创作环节,为了让学生有据可循,还特意设计了“技巧点拨”栏目,从情感的表达、意象的选取、语言的揣摩以及节奏的把握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前期指导。学生在指导下尝试创作,再以习作为基础,进行写作优化,在这样一个螺旋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3.讲究审美鉴赏与创造

第一,新教材的选文类型丰富。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并行不悖,毫不偏颇,意在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第二,新教材的选文极具思想性。这套教材在课文的选择上遵循了“最近发展区”的理念。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现代诗,从学生的学习体验来看,这些诗歌并不那么容易理解,但经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是可以理解的,且这些诗歌对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4.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建设祖国的责任,因此,对中学生进行文化、精神上的教育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部编版新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极其注重在教材中体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在版式设计上,无论是封面还是插图,基本都使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方式;第二,在人文主题的设置上,特别强调红军精神、航空精神等的渗透。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这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任务导向

新课标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新增了18个学习任务群。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虽然不像高中教材那般显性设置“学习任务群”,但却和高中新教材的理念一脉相承,从八年级教材开始,每册都会独立设置一个有特定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隐性体现“任务导向”。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即为“活动·探究”单元,单元主题是“演讲”。教材将“演讲”按步骤拆分为三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学习演讲词,以教材的文本为优秀范例,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撰写演讲词的方法;第二个任务是尝试撰写演讲稿,教材提供了详细的写作过程指导,并提供了四个主题供学生参考;第三个任务是举办一场班级演讲比赛,教材也对赛前准备和现场比赛等环节进行了详尽的过程指导。这一整套任务执行下来,学生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实践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促进了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科学呈現

新教材的编写,无论是在文章深度的递进、内容呈现的层次,还是版式的设计上,都极具科学性。

1.文章深度由浅至深

新教材的课文排列顺序有其科学性。七年级上册作为学生从小学阶段迈入初中阶段的第一本教材,在人文主题上,选取了“四季美景”“动人亲情”“学习生活”等主题。不难发现,本册文章的主题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的,便于学生理解和共情。而在八年级下册中,人文主题渐渐转向了“民俗风情”“游记情思”这类需要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才能进行阅读及探究的主题。九年级上册更是增加了“思想的光芒”主题,选入《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类议论性文章,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2.内容呈现层次递进

从宏观来看,每册文章的深度按照排序逐步递进。从微观来看,每篇文章的内容呈现也有层次递进的特点。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老王》这篇课文的“预习”提示部分设置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学生可以结合文本进行浅层思考得出初步答案的,是后续文本学习的张本。文本后的“思考探究”及“积累拓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层次递进。《老王》课后的“思考探究”首先让学生结合文章谈感受,再转入对文本具体语句的探究。对语句的探究也有其内在逻辑的递进,先是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思考其在全文中的作用,再具体探究某一片段,最后给出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分析揣摩。“积累拓展”则是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先探究文本结尾的意蕴,再强调在以后的阅读中要多留意结尾的语句,自然地搭建起课内、课外阅读的桥梁。

3.版式设计贴合学生心理

除了内容上的层次递进,新教材在形式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科学性,版式设计贴合学生心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封面为例,小学阶段更注重对学生的文化启蒙,因此封面的设计特意选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小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一年级上册的封面选取“风筝”元素,三年级上册的封面选取“泥塑”元素,四年级上册则选取了“脸谱”元素。中学生的心理与小学生相比,差异极大。中学生的自我意识急速发展,总体呈现出半童真、半成熟的特点。针对中学生的这种特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封面换下了活泼、亲切的传统文化元素,转而选取了水墨画作为封面元素,整体更为简洁、素净。

三、部编版新教材的相关思考

部编版新教材已投入使用四年,这四年,关于部编版新教材的研究、讨论方兴未艾。宏观层面的讨论主要围绕教材编写进行。探讨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既能帮助一线语文教师更好地使用教材,也能帮助教材编写者更好地优化教材。中观层面上,有关单元教学的讨论很激烈。结合部编版新教材单元整体编排的鲜明特点,“大单元”教学兴起,许多教师纷纷利用教材的单元设置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微观层面上的研讨更多,从部编版新教材单元整体编排的特点出发,“群文阅读”的研究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从部编版新教材的“素养导向”出发,注重读写素养同步提升的“读写共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从部编版新教材的“任务导向”来看,研究者们愈加关注如何将课堂的教学目标任务化,以便教师更好地操作,使学生更加清晰、易懂;从部编版新教材的“科学呈现”来看,有关新教材各部分具体编排特点的研究也逐渐兴起,之前常被忽略的助读系统、训练系统以及知识与能力系统也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与此同时,以部编版新教材为载体的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不难看出,部编版新教材的面世,给语文教育研究者、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和正在学习的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有这样一套科学性强的教材的指导,大家对语文教育的研究更加深入,也因此激发了更浓厚的研究兴趣。部编版新教材虽然有许多明显的优点,但如果教师只以教材为本,失去了自己的思辨与创新,也不是编者们希望看到的局面。真理具有无限性,教材的发展也不例外。期待语文教育研究者们以当下的部编版教材为蓝本,继续研究和创新,不断地将语文教材乃至语文教育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王本华.从八大关键词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J].课程教学研究,2017(5):31-35.

王家伦,陈宇.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四大系统的显著进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8):30-32.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新教材文本课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