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竹峰
淡墨与浓墨
刘石庵作书好浓墨,环肥精神妩媚,如有吉光,丰润软滑里藏着刚劲雄厚,人称浓墨宰相;王文治喜欢淡墨,萧疏秀逸,燕瘦神韵,人称淡墨探花。果然是风流探花,自云南临安知府罢归,王文治自此无意仕进。时人笔记说他放纵性情,好令男童女装,女婢男装,外出不管远近,必以歌伶自随。
王文治字里脱俗空明,笔下赵子昂、董香光的光影依依灿灿,文气如绿草茵茵,不似刘石庵积健顽强近乎苍松古树。
凡俗负重而行,墨重一点好,轻了失之清浅,累得人飘零无依。墨太清太淡,飘逸到出尘,不染俗世浊气当然好,可容易少了生机少了生气。
刘石庵笔意古厚如猪蹄浓汤,丰貌劲骨,写对联中堂尤好,气息近乎上古名物。有人取刘石庵字示翁方纲,翁方纲问哪一笔是古人。石庵说,我自成我书耳,问翁方纲哪一笔是自己。二翁皆为国手,我倒是更偏爱刘石庵自成我书。
晚唐名僧释亚栖喜作字,得张颠笔意,自谓其书不大不小,得其中道,若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明朝还有人见过他书壁,笔势浓郁,古帖有之,说是晚唐奇迹。如今其字皆散佚,而其书论掷地有声,有大见识,说书通即变。王羲之变白云体,欧阳询变二王体,柳公权变欧阳体。智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諸人,得了书中法道,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才得以垂名。倘若执法不变,无自立之体, 纵能入石三分,也不过书奴。
书家之大要如此,画家之大要也如此,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过一辈子做王羲之、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之书奴,我亦甘之如饴。
刘石庵书法时见古人,有钟繇流韵,二王、颜真卿、宋四家的身形影影绰绰。其晚岁书作,颜真卿、苏东坡附体变形,大笔浓墨,越发沉实、厚重, 时人以“墨猪”相讥。
翁方纲学识广博,与古为徒,前人碑帖化进去了,作书无一笔无出处。包世臣评他的书法只有工匠之精细,虽遍搜默识碑帖,下笔有前人体势,而笔法无闻。此论未免苛刻。翁方纲的条幅我见过,圆润轻柔,浓墨开张,得了魏晋风流,又有馆阁体的笔画丰满,筋劲骨健之墨韵,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翁方纲晚年在西瓜籽上作楷书贺岁,五十岁后写“万寿无疆”,六十岁后写“天子万年”,至七十岁后则写“天下太平”。八十五岁那年元旦,写到第七粒西瓜籽时,眼前模糊,视物不明,他感叹吾其衰,命不久矣,不久果然去世了。
大概是书画怡人。史书上说刘石庵耄耋之年步履依旧年轻,双眼炯然有寒光慑人。到底是阁老,字里字外格外俊朗。八十六岁上刘石庵去世,仙去当日还开筵席款待宾客,晚上端坐而逝,鼻注下垂寸余。据说这是佛家所谓善解脱者才有的异象。
案头摆过几年刘石庵行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迷的不是名气不是书法,而是旧日的氛围。刘石庵宦海沉浮,胸襟淡泊,笔下藏得住湖海风云,墨迹里还有逍遥游的况味,又有三分萧散自适的庭园氛围,草色遥看,小雨如酥。
书法是极真实而大有深意的事,有人笔笔真实,却无深意;有人意思有了,下笔又太轻太平。好好写字,写好好字,字好好写。这个好,是古风。古风好,好风古。古是好风之一。
市井民俗
夜里无眠,灯下翻金农题画文。信笔草草,一章章读来,好在不经意,比《冬心先生诗文集》耐人寻味。
豆荚青,豆花白。豆荚肥,秋雨湿。想见田间午饭时,此中滋味,问着肉食贵人全不知。
俗中却有超脱。到底有诗心,方在流俗外;毕竟有诗心,方在流俗外;倘或有诗心,方在流俗外。金农五十岁初涉丹青,涉笔成古成趣亦成天地,随便点染一幅山水瓜果也脱尽时风。抑或流俗即时风?
金农的画,山水不如人物,人物不如瓜果,瓜果不如花鸟,花鸟中梅花更绝。金农的梅花是圆圈梅花,疏密交错,漆书题句有长有短,一片自然奇古之真趣。陈定山《论画七种》说金农画梅师法宋人白玉蟾,他这么一说倒点破了我,金农诗文也有学宋人苏东坡处。
金农的画内敛,设色淡而不艳,像老僧心如止水。金农的画有药味,金农的人也有药味,一生命运多舛,凄苦随着笔管落到宣纸上,幻化成水墨。起初觉得金农的画作不丰富,后来才知道人了不起。金农的药味如梨,平和,性温。
梨是一味药。读来的故事,说有人患痨病,傅青主开的药方是一船梨,让他坐卧其间,顺流而下,一船梨吃完,病在河上便痊愈了。傅青主本名傅山。谈到书法时,我称他傅山,高山仰止。谈到医药时,我称他傅青主。总觉傅青主三个字有药气,是不是因我小说读多了。小说里,傅青主医道纵贯江湖。
汪曾祺不喜欢金农,写小说挖苦他。故事脚本源自清人牛应之《雨窗消意录》和陆长春《香饮楼宾谈》二书:
钱塘金寿门先生农客扬州。诸盐商慕其名,竞相延致。一日,有某商宴客于平山堂,先生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第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曰:“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先生独曰:“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綦切。”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以先生博洽,始各叹服。其实乃先生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
金农晚年,贫病交加,不得不将一个伺候自己的哑妾卖掉,郁郁而终。
金农的字,书作不如题跋。书作到底有做的成分,题跋时一片冰心。冬心先生画佛题记,洋洋洒洒几百字,一路温婉清丽一路高古苍茫。温婉清丽的同时,笔墨还有高古苍茫。高古苍茫并不难,关键是高古成趣,苍茫厚味,有让人看得见的神采奕奕与顾盼嫣然,这个是稀有品质。
金农的书法线条宽,我曾喻其为河南烩面,现在觉得更像是明清市井的车道。金农的书法也差不多是市井图:有个穿草鞋的农民挑着蔬菜,有个锦衣公子摇着折扇,有个带刀侠客面色凝重,有个垂髫丫鬟步履匆匆,有个名门闺秀莲步款款,他们走在金农书法的线条上。
读金农的字有画面感,不禁想起江河湖泊,柳岸瑟瑟,夕阳照来,水面红润一片。秋风中,野渡的老人拉长了影子,水流静静,人影一动一动。船头鸬鹚,引颈而歌。岸边苇花是白的,江中浪头也是白的。秋风瑟瑟,浪花借助风力打湿苇花,苇花则随风扑向浪花,两者浑然一白。这白,不是严冬霜雪之白,也不是三春柳絮梨花之白,而是凉秋八月之白,是澄潭月影,是简寂空明, 是素净萧疏,既不绚烂,也不凛冽。
素净萧疏可不可以代表金农书法的特质呢?素净是金,萧疏为农。
金农的真迹有幸把玩过一帧《风雨归舟图》,清人旧裱,残破斑驳中越发苍莽,有古趣。那么多年,还记得那风那雨那归舟。风雨归舟想必依旧,我已不再年轻。
身负花枪
古镇还有幽深的所在,巷子颇深,人走近前去,市井声隔得远了。晚清的老房子,虽修葺一新,百年宅院苍老的旧气挥之不去,年老的收藏家适宜这样清雅的砖瓦庭院。初夏斜阳慵倦,窗外老树满枝新绿,遮阴好大一片,墙上爬满青藤,一棵桂花树缠满绿色。石阶两边几盆花草枝蔓杂乱,有自然意思,比修剪过的更美。忘不了屋子里那一幅吴昌硕:
赤足行何苦,低眉事已非。
披猖开杀戒,悲智见禅机。
龙汉风雷劫,修罗血肉飞。
唯当持定力,我佛许皈依。
成伯仁兄属乙卯夏五月吴昌硕年七十又二
是题画诗,吴昌硕好几回写在佛像上,也录成条幅送过友人,我见过。每个字都是大雄宝殿一盏不灭的青灯,古佛在不在似乎也无关紧要。
吴昌硕不以文才见长,他的诗词奇崛古朴,用典多,偶作绝句纯用白描,活泼自然,稍微明丽俊逸,格调却近乎民歌。最喜欢他评论前人书画,尤多独到见地。中国传统诗词向来跟书法结缘,一首诗写成一页扇面、一枚斗方、一幅中堂、一帧笺纸、一卷手帖,诗好字也好,固然大佳;诗不好,字好,却也赏心悦目。
吴昌硕的字好,好在内敛,隐隐有几分跋扈,那是老来暴得大名的自信,映得老藏家挂在一旁的郑孝胥失之斯文了,更映得段祺瑞那一幅魏碑入楷的对联过于规矩了。
吴昌硕一肚子杂学,字好画好印好,远接传统,越老越有寄居人间的闲散情调,涉笔油然而生古刹气魄,是金刚罗汉图。齐白石比他走得更远,涉笔是一卷卷散仙,不问世事又一身烟火。
吴昌硕书名比画名更早。都说习字以出入晋唐为上,吴昌硕一笔石鼓文,采撷先秦的古奥,结体颀长、饱满,是变了形的唐风,慷慨有杜甫的诗意,却不作悲歌。他用笔像花枪,不是银样镴枪头的花枪。兵器谱说,七尺花枪八尺棍,大杆子一丈零八寸。吳昌硕的花枪有一丈零八寸的大杆子,那样长线条,让人过目难忘。
花枪与矛类似,枪头下扎有红缨,枪杆细长,抖动起来犹如花朵一般,故而得名。《水浒传》中的林冲擅长花枪,他身负花枪挑着酒葫芦,信步投东,踏着碎琼乱玉,背着北风迤逦走在白雪皑皑的野地,惨白的雪,枪穗嫣红,狂风吹得葫芦晃动,如同他的人生,趔趔趄趄。
吴昌硕的人生也趔趔趄趄。咸丰十年,太平军与清兵大战浙西,吴家避乱于荒山野谷,家里不少人死于饥馑。吴昌硕沦为富户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湘楚、江南流亡,中年又丧子,后随吴大澂从军,双耳被炮声震聋。
吴大澂出征之际,吴昌硕送他汉“度辽将军”金印。汉昭帝三年冬,辽东乌桓反叛,朝议中,大臣提出当渡辽水往击之,设度辽将军一职镇守东北边陲。得此汉印,可谓吉兆,吴大澂心花怒放,以为胜券在握,定当立功关外,结果兵败而归,被革了官职。
好事者风传金印乃吴昌硕伪造,不过激励吴大澂守土抗敌,讨一份欢心。印章来历一团迷雾,无从考察真伪,实在无关紧要,其中赤子之心亦如金印。吴昌硕七十岁后一度号“大聋”,刻“吴昌硕大聋”印,说自己耳顺之年,才知耳聋之趣;七十七岁又自题画像“聋如龙蛰,蹩如夔立”,说聋了就跟龙趴着不动一样,瘸了就要如夔一样,一只脚站着。真好志气。
吴昌硕的字,没有多少书卷气,却有金石气。齐白石的书法也没有书卷气,多的是木石气。
吴昌硕有术有道,有侠骨有柔情,写字画画治印自成旧家风范,自有自家面目,越到晚年,腕下傲霜的秋菊之香越发芬芳馥郁。他一轴一卷石鼓文,其中有秋菊有老梅,更有解甲归田的将士宅院壁上悬挂的一杆安静的花枪。
羊杂汤记
甲骨文像猪棒骨,魏晋法帖如春韭秋菘,唐人下笔仿佛白刀切肉,宋人字如蔬如笋,明人字花花草草,读清人书法,像喝了一碗羊杂汤。高深青花大碗,阔口,羊肉和羊杂切碎放入碗中,从沸腾的汤锅中舀出羊汤,加上蒜末、辣油。喝羊杂汤,可掺烧饼,烧饼宜薄,两面沾芝麻,需现烤,不必有馅,烤至焦黄即可。
喝羊杂汤,吃芝麻烧饼。一口喝出馆阁体,一口吃出六分半书。
一
清人作书追本溯源,本源自在,追之溯之,往往远隔千里。
二
清人书联常见好笔墨,一个个字顶天立地。但欲识清人书家之面貌,要读手札,手札最见心绪。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顽石现了原形。
三
清人学汉隶学汉简,有隶有简,却与汉无关。隶简可学,汉风不可学,心中有下笔即有,心中无不得强求。所谓叫天不应,叩地无门。
四
石涛字放在其画作上好,剥离开来,像水草离开了水。
五
八大山人晚年字格尤在画作之上。
六
刘石庵通透,翁方纲倔强,下笔皆有蟒袍官服气。刘石庵未必无古人,翁方纲何尝无自己。刘石庵一笔笔自己也一笔笔古人,翁方纲一笔笔古人也一笔笔自己。习字三月,做自己容易,做他人难。习字三年,做他人容易,做自己难。字之难,难在处处他人,处处自己。
七
刘石庵用笔如擂鼓,邓石如用笔像敲钟,郑板桥用笔如伐竹,金冬心用笔像砍树。少年时常常伐竹砍树,伐竹用弯刀,砍树则用斧头。不识山人事,书之道也隔得远了。
八
同为帝王字,康熙字厚,顺治字轻,乾隆字油滑,跃然得意,手腕下好大一统江山。
九
铁保分明寒梅,行书深得晋人笔法。
十
郑板桥字有寒士相,金冬心字有山僧相,曾国藩字有名臣相,康有为字有老贼相。康有为元气最为饱满,老气横秋。
十一
扬州八怪是诗人字,郊寒岛瘦一脉,见怪不怪。扬州八怪,大惊小怪,只因少见多怪,自惊自怪。
十二
厉鹗评汪士慎:“腕悬仍似蚕头篆,笔磔稍存隼尾波。只余瘦硬乏姿媚,每受俗眼相讥诃。”其字有画意,其中几枝春兰,数花寒梅。
十三
黄慎草书有风雨气,风雨欲来花满楼。一池墨荷之香也。
十四
郑板桥的字像奇石,未必因为是乱石铺街,而更近乎石笋,何绍基也有石笋风范,但结构更玲珑,像太湖石。
十五
李复堂作字,得意处如风吹老松。
十六
李方膺有墨韵,浓淡枯湿是文人心事,偶见桀骜,于是硬朗。
十七
高翔字瘦如枯枝,境界逼仄,但格调颇高。字如其人,可见苦意。高翔与苦瓜和尚交好。
十八
二〇一六年二月十一日,访扬州罗聘故居,曾作得四句话:
诗酒文章自风流,罗聘好作鬼趣图。
写幅丹青市上卖,老妻难为柴米醋。
改定稿:
文章诗酒上扬州,罗聘平生好鬼图。
笔墨不遮风和雨,老妻泣泪伴清愁。
罗聘字有魏碑气,大字越发佳妙。学金农,却多了秀气。小字清灵,不像喜欢画鬼的人。
十九
邓石如的篆书,高妙在清淡。吴昌硕入古深,短衫短袖,没有邓石如长衫潇洒。邓石如的潇洒是家有喜事,祖父得意,黄昏暮雪,三分薄醉过柴门。
二十
清人总难摆脱馆阁体。字里有几分馆阁体头面是福气,才气好,意气好,古气好,若无庙堂气,纵然字高,终是无福。人生多难,无福即苦,苦海无边,淹死多少众生。
二十一
何绍基的字色相近乎茴香豆,精神却是铁蚕豆。蒸不熟,煮不烂,砸不坏,锤不扁,炒不爆。
二十二
康有為论书,仿佛老拳师诀,从来只说三分话,未曾全抛一片心。
二十三
林则徐的手札,如晴朗天气,老梅开了几朵白花。
二十四
赵之谦的字有谦恭心,康有为虎视眈眈,舍我其谁,傲骨如大梁。康有为是员外字,梁启超是文人字。
二十五
清人作书,胸中太清楚,下笔少了混沌。明清之后,荒茫气渐渐少了。
二十六
郑簠隶书无汉风,更近乎青铜器之味,偶尔又有上古玉饰之味。
二十七
朱彝尊行书有宋人风气,唯笔力稍弱。作词人的手笔,到底偏于婉约。
二十八
钱沣颜字亦步亦趋,仰之弥高,高山。行书比篆书多些心性,大河流深,洪水走泥。
二十九
伊秉绶作字,胸襟张开。伊家大户,几处门庭,是侯门,侯门深似海。
三十
伊秉绶气息与康有为近似,但伊字舒缓有大儒风度,康字急促像兵变,哗然欲上庙堂。
三十一
包世臣论书一流,作书三流,草书未免过于性急,行书脱不尽俗气。何止今人眼高手低,古人亦然。眼高手低无妨,最怕眼低手低。
三十二
清人是学问字,明人是才情字,宋人是性情字,唐人是法度字,魏晋是心意字。《易·明夷》:“入于左腹,获心意也。”清人手腕功夫太好,难入左腹右腹,难获心意也。
三十三
翁同龢宦海纵横,字里不失书生本色。老苍到了极致,于是发出新芽于是长出青苔。
三十四
张裕钊用墨在用笔之上,其字像一把不开锋之玄铁重剑,高古浑穆。
三十五
清人书法大多用墨比用笔好。清人善于用墨,却不善于用笔。所谓舞文弄墨,文当舞方才有好看的头面,奈何清人枷锁太重,锁住手脚,舞不开尔。
三十六
杨守敬作书,章法如画,字里有竹气。
三十七
读清人书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读清人书法,大可坦腹西厢,自在饮食。
三十八
清人人人欲进明堂。欲进明堂,明堂远在天边;不思明堂,明堂大门自开。此艺道之根本也。
三十九
见过不少传世清人字,师出同门,他们不同年不同月不同日生,他们不同年不同月不同日死,他们下笔是兄弟,他们下笔是姊妹,他们下笔是妯娌,他们下笔是姑嫂,他们下笔是父子,他们下笔是叔侄,他们下笔是爷孙……
四十
清人字不清而浊而拙而茁而灼而琢……浑浊,笨拙,茁壮,焦灼,琢磨……
四十一
读明人书法如游园林,读清人书法如游石林。多年前友人陪我同游过云南石林。
四十二
明人书法穿过玉门登堂入室,玉门关内,春风度。清人书法穿过土门走远了,门外一片荒地,他们开荒种了一望无垠的白菜。
四十三
清人种白菜,明人玩花竹,宋人拜松石,唐人立碑刻,晋人门庭萧萧,听听风雨,春风夏雨秋叶冬雪。
四十四
老家有十八罗汉峰,一山有一山风景。那日路过山脚,仰头看山,仿佛翻一本清人书法册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