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鸿
品育,真正的国风教育
近些年,国内开始出现并流行“食育”,还有不少“食育”相关培训机构相继出现。所谓“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这个概念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养生学家石冢左玄提出,他认为“体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食育教育一直在日本进行得如火如荼,从幼儿园到大学,父母、老师、社会都非常重视。
然而提起“食”,我们不能不想起中华饮食。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如果我们一味追崇日本提出的“食育”,却对自己民族丰富的饮食文化视而不见,不能说不是一大遗憾。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应该以亲子关系为核心,需要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生活实践,创造良好家庭氛围,培养子女具有健康体魄、健全人格。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与思考,我提出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品育”概念。
中国汉字“品”由三个“口”字组成,品育,即为三“口”之育:一口育德,即文化教育、智力开发;二口育养,即物质养育、心灵益智;三口育健,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品育,是将孩子的德、智、体、美、劳通过饮食文化建设完成的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浸入式学习方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风俗习惯的理解与热爱,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两年前的一个夏天,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组织的委员“三下乡”活动中,我到甘肃临夏某小学,为200多个孩子讲了一堂中医药文化课。课上,我跟孩子们一起唱了一首童谣,叫《绿豆》—“绿豆圆圆闪青光,青青汤儿解毒强。暑热烦渴清凉送,消肿明目是良方。”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哪句最重要?”话音刚落,没想到一个小男孩立刻站起来回答:“老师,‘青青汤儿最重要!”
男孩的回答让我很惊讶,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爷爷曾经告诉他,绿豆有清热解毒之效,只有盖着锅盖用大火、快火煮开三两分钟,然后关火盖住锅盖降温,才能煮出绿色的绿豆汤,如果发生氧化反应,汤会变红,也失去了清热解渴功效。男孩的爷爷是一名老中医,常常在餐桌上给他讲食药知识和奇闻趣事,男孩说:“我也想学中医,把这些知识告诉别人,像爷爷一样,当一名好医生!”
看,餐桌是孩子的“课堂”。品格、修养、家风都可以在餐桌上體现出来,每一餐都可以成为孩子德性培养的重要契机。
在中国,年长者坐上座,子孙围长辈依次落座,长者先动筷,晚辈才可进食,夹菜、盛饭、添饭都要守规矩……饭桌上,大家通常会讨论时事要闻,交换身边的故事,分享处理矛盾的方法,家庭成员在一餐一饭间领悟义、慈、礼、恭、孝等精神观念。
在不同季节或节日,中国人的餐桌上会出现不同的菜肴,每种食材都有独特来源、讲究或故事,大人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食物的制作与准备,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面粉来自小麦,父母可以读这样的童谣给孩子:
“小麦秋种来年收,大杏金黄小麦熟。新热陈平浮麦凉,麦粉养心气力强。”
包饺子,从揉面到下锅都要亲力亲为,还要几个人衔接配合,这过程看似不如去超市买成品方便,但实际上它让一年没多少机会相见的家人坐在一起劳动、交流,使一家人更熟悉彼此,更团结和睦。所以,应当保留传统节日中仪式性的内容,哪怕它不方便也不轻松,但这个看似复杂的过程,恰恰让孩子在“做”和“吃”中认识了传统文化的意蕴和精神。
餐桌不只意味着享受,还意味着劳动、合作,这样,食物的味道才能与亲情、文化融为一体,这便是“品育”的重要内涵之一。
先有中国胃,才有“中国人”
我认为,品育是真正的国风教育,因为先有“中国胃”,才有“中国人”。
在世界各地,人们常常通过味觉、口感等实现文化认同,找到归属感。对世界各地的华人来说,中餐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集体表述,是华人族群的身份认同。北京的烤鸭、陕西的羊肉泡馍、武汉的热干面、河南的胡辣汤、蒙古族的手抓肉、朝鲜族的冷面……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以其传统饮食作为鲜明标签。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育的基础功能是传承食物生产、制作的技能、知识与经验。中国传统饮食观念可以概括为“食医合一”。《黄帝内经》用“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说明食物与疾病的关系,要坚持“食养尽之,无使过之”。“食医合一”的食疗方法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病强身之术,是中国饮食思想的重要原则。
北宋太宗赵炅曾问大臣苏易简:“食品何物最珍?”苏易简答曰:“物无定味,适口者珍。”意思是食物只要是人体需要的就是好的,不应有过分的需求,即“适口”。
此外,有关饮食的民俗谚语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在民间发挥着教化育人的功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鲜明表达了饮食之于民生的重要;“食不言寝不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在教化人们注重饮食卫生和个人修养;“食多伤身,气大伤神”“食不过饱,饮不过量”劝诫大众饮食要节制。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育,还有教化人心、敦厚习俗、促进文明生活的功能。孟子在继承孔子生活原则和理念基础上,提出“食治—食功—食德”理论,他将不碌碌无为吃白饭称为“食治”,将以劳动成果换来相应的养生之食称为“食功”,将吃正大清白之食、符合礼仪进食称为“食德”。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不少名人大家也曾对家庭成员做出饮食礼数、饮食德行的教育,甚至形成以食为主题的家训。苏洵在《安乐铭》中说:“衣食酌量时度,调养不饱不温。休餐生冷甜辣,莫佩珠宝金银……能食教用右手,能言戒使娇音……客到用心恭敬,大小坐次分明……若赴大会筵席,牢系帽带衣襟。”明末清初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提倡节约简朴,切勿浪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论语·乡党》中云:“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酒食后,拄拐杖的老人先离席,晚辈才能离开,这是传统伦理中“长幼有序”的家庭饮食礼仪。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描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杀鸡宴客表现出盛情好客的民风,这是亲友聚会饮食礼仪之一。赴宴时的着装、仪态、坐席、礼让、退席等环节,以及如何处理宾主、尊卑、长幼等的关系,都是中华民族一直传承下来的伦理与礼仪,也是孩子们要明晓的道理。
我曾写了一则关于黄豆的童谣:
“大豆本是中国生,五千年来古称菽。黄豆又称田中肉,健脾利水消肿良。”
写童谣的时候我颇费苦心,因为我不仅想告诉孩子们大豆、黄豆、菽指的是同一物种,黄豆有什么功用,更想告诉他们—黄豆源起于中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最古老的作物之一。
曾经有父母问我:“王老师,教孩子童谣,只要他们会读就行了吧?”其实不然,很多童谣都蕴含了古老的故事。就以黄豆为例,我教老师和父母要学会延展:
“你知道吗?黄豆也是上好的补给物资呢!在郑和下西洋时,本来带着的黄豆突然生了芽,因此人们解锁了豆芽的吃法,豆芽为船员补充了维生素C,让他们免于患上坏血酸病。黄豆还可以做成豆腐、豆干、豆皮……”小小的豆子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变迁演化成各种美食,我们要把孩子感兴趣的食物作为钥匙,打开他们求知的大门。
人们总是喜欢把孩子比喻为“种子”,那么只有大人用心、用力把自己所学、所看、所感教给孩子,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入手,把孩子们培养成真正的中国人,他们才能长出中华民族的“根”。
品育,是轻松的家庭教育
一次,我受邀在北京市丰台区草桥幼儿园开展健康讲座,听众是幼儿园的老师和孩子们。年龄差距这么大,该怎么讲才能让大家听进去?我思索半晌,带着3种从医院药房借来的山楂和刚创作好的几首童谣来到幼儿园。
3种山楂往桌上一放,大人小孩都摸不着头脑。孩子们都喜欢红彤彤的山楂片,对黑乎乎的焦山楂和黄黄的炒山楂没兴趣。于是我又将3种山楂分别煮水后让孩子们品尝,结果焦山楂煮的水反而成了他们最喜欢的。旁听的老师们十分好奇,急忙让我讲讲其中的原理。我举起3种山楂说:“不好看的不一定没用,也不一定不好吃。凡事不仅要用眼睛看,而要多经历、多体会,才知道什么是好的、是有用的。”接着,我用一曲童谣讲解了3种山楂的药用价值:“山楂红果山里红,酸甜开胃吃饭香。炒炒山楂健脾胃,积食化食焦山楂。”接着,我又讲起了他们爱吃的山楂糕、山楂片、果丹皮,孩子们纷纷睁大眼睛,听得入迷,很快就拍着手把童谣背了下来。
从2004年起,我开始接触健康教育工作,给超过3000万人进行过培训或授课,军人、大学生、妇联干部、公司职工、餐饮行业人员、运动员……健康飲食教育培训,几乎每个行业都需要。如何将中医药和饮食传统文化与营养学知识更好地结合并传播开来?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才总算有了眉目。
那年,我在人民大会堂遇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史家教育集团王欢校长,我们聊起中医药文化对儿童文化教育的作用。会后,王欢校长请我到史家小学相见,带我参观关于中草药的绘画、书法、文艺演出等各类形式的文艺创作,而这些,都是史家小学学生们的作品。我很震撼,同时也找到了答案:
孩子是一张白纸,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健康饮食的观念就能从小培养起来;孩子就像种子,生长、传播、开花、结果,他们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传给自己的子女、子孙,影响的将是几代人的生活。
当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教育和健康饮食教育的受众多是成年人,但我决定从少年儿童抓起。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与全国政协委员刘焱、柳茹和语言学家石果共同发起的“文化育人·本草童谣”项目被越来越多人熟知,已在北京多家幼儿园落地实施,且反响良好。有位家长跟老师反馈说,孩子变成了“小百科”,无论家里做什么、吃什么,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孩子上次看我饭前吃花生,小脑袋一摇就开始背‘落花生呀长生果,百克能量六零一,生食炒食有区别,生花生仁可化痰,炒花生仁会生痰,一看热量这么高,我和他妈都没敢多吃。”
“家风”是家庭中一代代人沿袭下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模式,是浸润家庭成员的水源地。成功的家庭,必有良好的家风,也必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首先从自己做起,提高素养,学习更多健康知识和教育方法,才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前途命运。听起来是很宏大的事情,但品育却能给培养家风提供一种相对比较轻松的途径。
大手牵小手,品育教育助成长;小手拉大手,家庭教育受引导。蔬菜瓜果不只充满诗情画意,更蕴含教育理念。父母要营造这样的温情时光,和孩子一起多多了解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在家里、在餐桌上轻松愉快地完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