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动物喻人的隐喻缺失研究

2022-05-30 13:19沈丹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认知对比

沈丹燕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语言动物喻人隐喻缺失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阐释其隐喻缺失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第一,英汉动物词隐喻为人时均存在隐喻意义部分缺失和隐喻意义完全缺失的现象;第二,英语中具有隐喻意义的动物词汇比汉语多且英语动物词蓄载的隐喻意义比汉语丰富;第三,英汉动物喻人的隐喻意义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与文化有密切关系,与英汉民族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关键词:概念隐喻 动物喻人 隐喻缺失 认知 对比

隐喻是人类世界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1980年,Lakoff和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将隐喻上升为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他们认为概念隐喻主要由“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所构成,其认知过程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互相映射, 即认知主体将源域(熟悉事物)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抽象事物),使抽象事物获得熟悉事物的特征(Lakoff & Johnson 1980)。人类与动物在自然界彼此依存,密切相关。“动物喻人”的实质就是通过动物概念来理解人的行为和概念,属于不同概念系统的“跨认知域概念映射”(陈晦 2016;孙毅 2013)。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大量富有特色的动物隐喻词,英汉动物隐喻有同更有异。本文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做定量统计、语料考察和对比分析,探索英汉语言动物喻人隐喻缺失的共性和个性,并阐释其隐喻缺失现象产生的原因,旨在促进英汉两种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一.相关研究

英汉语中拥有大量动物喻人的隐喻表达。动物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认知作用于人的语言系统及词汇创新机制的一种反映 ( Srinivasan & Rabagliati 2014) 。迄今为止,学界已对动物隐喻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诸多研究。不少学者从文化角度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隐喻的异同进行对比,论述了英汉动物隐喻差异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如项成东、王茂(2009)对英汉动物隐喻现象进行跨文化比较,试图揭示动物隐喻的本质。部分学者基于语料库,对英汉语言中一类或几类动物进行对比研究,探索动物隐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如余勇(2019)基于自建语料库对英汉猫狗类动物隐喻表达进行考察;马武林、陈竹、周雨(2020)利用汉语及英语语料库系统对汉英语言中“龙/Dragon”的概念隐喻进行分析,探索汉英概念隐喻产生共性和个性的深层原因。部分学者则将英汉动物的隐喻研究与其他学科结合,如赵宇航、韩巍(2018)以汉语中十二生肖为例,研究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策略。在已有的动物隐喻研究中,将动物隐喻与词典文本及语料库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并未深入分析动物喻人概念隐喻中隐喻缺失的现象及原因,仍存在研究空间。因此,本文拟基于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英汉语中动物喻人隐喻缺失的共性和个性,阐释其隐喻缺失形成的原因,以促进英汉两种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二.研究设计

1.语料来源

本研究的汉语语料主要取自《现代汉语词典》(2021)以及BCC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英语语料则主要源自《英汉大词典》(陆谷孙 2007)。来自上述词典及语料库的语料较为丰富,在语用上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可确保研究可信度。

2.研究问题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英汉语言中102种动物词汇,拟解决以下问题:

(1)英汉语言中动物喻人隐喻缺失现象有何共性和个性?

(2)造成英汉语言中隐喻缺失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研究过程

首先收集与人类有关的常见的102余种动物名称, 然后根据《汉英分类词典》(王继同 200)中关于常见动物词的分类法,将102余种动物分成家禽类、家畜類、鱼类、鸟类、野兽类、虫蛇类及其他6种类型。

其次, 通过查阅两本词典以及BCC语料库整理出动物词隐喻为人时的意义。最后,对英汉语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的具体投射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动物隐喻出现隐喻缺失现象的情况,并对此进行解释。

三.英汉动物喻人隐喻缺失异同

语言中很多词汇的不同指称意义都以相似的方式互为关联,使用者可以通过类比比喻形成各种生成规则,这些规则能让语言使用者遵循同样的模式创造和理解新的词义(Srinivasan & Rabagliati 2014)。因此,在动物喻人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将人的外貌、行为、品质等特征与所熟悉的动物的各种特征进行类比,选用认知背景中已有的动物词汇来阐释人。经观察发现,英汉动物隐喻均会出现隐喻缺失的现象,英汉动物喻人隐喻缺失现象有同也有异。

1.隐喻缺失共性

英汉语动物隐喻缺失存在以下共性:

(1)在一种语言中拥有多种隐喻意义的动物词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只能体现部分相同意义,其余隐喻意义缺失。例如在英语中羔羊(lamb)既可指“温顺的人;年幼天真的人”还可以指“可亲的人”。除此之外,lamb一词还可以指“容易受骗的人;外行的投机者”或“年轻教徒”。而在汉语中羔羊一词仅具有“温顺胆小的人或弱者”这一隐喻意义。同样,部分动物词在汉语中具有多种隐喻意义,在英文中隐喻意义也有所缺失。例如汉语公牛的隐喻意义有四种,分别可喻指“固执倔强的人”;“威风神气的人”;“温顺、笨拙、力气大的人”以及“勤奋的人”。而在英文中公牛(bull)分别可喻指为“体壮(或声粗、力大)如牛的人”;“工头”;“警察、侦探、监狱看守”;“买进证券(或商品)投机图利者”这四种。英汉两种语言在公牛(bull)一词上都有表示“身强力壮,力气大的人的意思”,但是英语中缺失了汉语独有的“倔强的人”“威风的人”以及“勤奋的人”这三种隐喻意义。

(2)一些动物词在一种语言中拥有隐喻意义在另外一种语言系统中其隐喻意义完全消失。例如在英文中海狸(beaver)分别可以喻指“卖力工作的人,兢兢业业的人”;“俄勒冈佬”以及“蓄大胡子的人”。牡蛎(oyster)在英语中可以喻指“沉默寡言的人”,但在汉语中则没有关于海狸以及牡蛎这些动物词隐喻为人时的相关隐喻意义。同样,有些动物词在汉语中有隐喻意义,在英语中则出现隐喻意义完全缺失的情况。例如在汉语中蚕可以指“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人”,在英语中也没有任何关于蚕(silkworm)的相关隐喻意义出现,呈现一种隐喻意义完全缺失的状态。

2.隐喻缺失个性

英汉语动物隐喻缺失存在以下个性:

(1)相比较汉语中的动物喻人的隐喻意义而言,汉语中动物词缺失的隐喻意义更多。通过查阅这102个动物词,获得了英汉语中动物词隐喻为人时的意义共407种。英汉语中动物词隐喻为人时各自的隐喻意义总数及比例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知,英语动物词隐喻为人时获得的隐喻意义的比例比汉语高出约35%,是汉语的两倍多。通过统计和对比分析,足以见得相比较于汉语,英语动物词所承载的隐喻意义更为丰富。相较于英语而言,汉语缺失的隐喻意义更为严重。

(2) 汉语缺失隐喻意义的动物词种类比英语更多。根据所检索的语料,对英汉语中缺失的动物种类及数量进行统计。英汉语中动物词隐喻为人时缺失隐喻意义的动物种类数量、比例以及具体缺失的动物种类名称如表2所示。

根据表2数据可知,在所调查的102种动物中,英汉语言中缺失隐喻的动物种类分别为22种和25种,分别所占比例为20.9%和24.5%,说明汉语中动物隐喻缺失的动物种类数量略高于英语,汉语中隐喻缺失的动物种类比英语更多。

四.分析和讨论

隐喻与人的思维经验密切相关。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因此隐喻认知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李香玲 2010)。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导致语言呈现多样性。正如K?觟vecses(2005:7)所言,“概念隐喻总是产生于控制思想的文化模式中”。英汉语言中含有大量动物词,但由于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各自对隐喻的认知也不尽相同。英汉两种语言对始源域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导致了对目标域的识解不同,从而造成了英汉动物隐喻词出现不同程度的隐喻缺失现象。

1.民族文化

英语民族的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很大。英语中有些动物词的隐喻意义源自希腊罗马神话或圣经。例如:天鹅(swan)可以喻指才华横溢的歌手或诗人。该隐喻意义源于一个希腊传说:相传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在英语中,山羊(goat)有“替罪羊,代人受过的人”以及“色鬼,淫荡的人”两种隐喻意义。前一种隐喻意义来自圣经《旧约》:亚伯拉罕用羊替代自己的儿子成为祭品,向以撒献祭。后一种隐喻意义则来自希腊神话:林神的一位随从懒惰、淫荡,在古希腊时代早期的艺术中被描绘成半人半羊的形象。汉民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远远小于英语民族,也就没有像英语动物词那样蓄载着很多隐喻意义,在英语中拥有的来自其他文化的隐喻意义在汉语中无法体现,故而呈现缺失的状态。

2.历史背景

不同的历史背景也是导致英汉不同程度隐喻缺失的原因之一。英语和其他语言一直相互交往,其开放性十分明显,英语中的外来词在现代英语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廖光蓉 2000)。在英语近一百万的词汇,约70%源于其他语言(王海霞 2014)。英语中从其他语言中借来的动物词本身就带有民族文化色彩,具有隐喻意义。例如:源于法语的非洲鳄(crocodile)可以喻指“假慈悲的人”。汉语则是一种比较独立的语言,古代中国与其他语言交流较少。因此,很多在英语中拥有隐喻意义的动物词在汉语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隐喻缺失。汉语动物词总体隐喻意义相对较少。

英国曾对外进行多次扩张,在世界各地都曾拥有过殖民地,能接触到的动物种类较多。想象和联想是隐喻认知过程的两大手段,能发现或创造两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形成隐喻(李香玲 2010)。联想在词义演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廖光蓉 2000)。隐喻认知是基于人类经验的一个过程,人们对从未见过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很难产生联想。英语民族由于殖民扩张见过许多动物,可以对这些动物产生联想,并賦予了一部分动物词隐喻意义。

3.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主要的英语国家都与海洋密切相关,因此在英语中关于海洋动物的词汇和隐喻都很丰富。而汉民族在古代多居住于中原地带,与海洋动物接触较少,导致很多在英语中拥有隐喻意义的海洋动物词在汉语中缺失其隐喻意义。海豹(seal)、海狸(beaver)、鲸(whale)等海洋动物在英语中均存在隐喻意义,但是在汉语中这些动物的隐喻意义却是完全缺失的。由于人类共同的生理机制,人们无法对文化缺失的那部分动物词进行联想隐喻,也就导致了英汉语中都出现了隐喻缺失现象。

世界上有多个英语国家,地理环境不同,动物种类也会有所不同。在英国英语中没有的动物词可能会出现在另一国家的英语中。这些动物词在进入另外一种语言时,因文化有空缺,会出现一类动物词集体隐喻缺失的现象。例如在英语中袋鼠(kangaroo)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宝,可以喻指“澳大利亚人”,但在汉语中其隐喻意义却是完全缺失的。同样,作为中国国宝的熊猫,人们对其形象及特点有着深刻认识,因此在中文中熊猫可以喻指“有黑眼圈的人”或者是“珍贵的人”,英文中则没有对应的隐喻意义。汉语的语言环境不及英语国家多样,自然也就比英语国家具有隐喻意义的动物词少。

束定芳(2000)指出,隐喻具有修辞功能,同时又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引导人类经验的认知功能。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了英汉语言动物喻人隐喻缺失的共性和个性,阐释其隐喻缺失形成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英汉隐喻缺失现象存在其共性和个性,英汉动物喻人概念隐喻均存在隐喻意义部分和完全缺失的现象。然而,英语中具有隐喻意义的动物词汇比中文多。此外,英语动物词载蓄的隐喻意义比汉语的多。英汉隐喻意义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现象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英汉民族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基于词典和语料库相结合的方式探究英汉动物隐喻缺失的异同及原因,能促进英语学习者更深层次地了解英汉文化的异同,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但本文所做研究并未将动物喻人时的隐喻意义感情色彩作进一步的区分,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K?觟vecses, Z. 2005. Metaphor in Culture: Universality and Vari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3]Srinivasan, M. H. Rabagliati. 2014. How concepts and conventions structure the lexicon: Cross-linguistic evidence from polysemy [J]. Lingua, 4: 1-29.

[4]陳晦,2016,“植物是动物”概念隐喻在英汉植物名中的投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70-77.

[5]廖光蓉,2000,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5):17-26.

[6]陆谷孙,2007,《英汉大词典》(第二版)[K].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7]李香玲,2010,隐喻认知的文化透视[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121-125.

[8]马武林、 陈竹、 周雨,2020,基于语料库的汉英“龙/Dragon”隐喻对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11):38-44.

[9]束定芳,2000,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0]孙毅,2013,基于语义域的隐喻甄别技术初探——以Wmatrix语料库工具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10-16.

[11]王海霞,2014,论英语中的外来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4):144-145.

[12]王继同,2005,《新编汉英分类词典》[K].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13]项成东、王茂,2009,英汉动物隐喻的跨文化研究[J].《现代外语》(3):239-247+328.

[14]余勇,2019,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动物隐喻对比研究以猫、狗类表达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21,《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

[16]赵宇航、韩巍,2019,英汉动物习语隐喻异同及英译汉翻译策略——以汉语中十二生肖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4):106-108.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认知对比
浅析概念隐喻的运行机制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