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广
同样考砸了,有的孩子悲悲切切,有的孩子嘻嘻哈哈
同樣是考砸了,为什么孩子们给出的解释不同呢?因为每个人对身边事物的解释风格不同
数学考试成绩出来了,因为这次试题偏难,孩子们整体成绩欠佳,教室里一片哀号。
有的孩子说:“我真笨。”“我永远弄不懂这些该死的公式!”绝望之情溢于言表。有的孩子却说:“什么啊,是考题出得太偏了。”“为打比赛,我天天去球场训练,搞得没一点时间复习。”言下之意是,如果试题出得不那么偏,如果没去球场训练,他是能考好的。
同样考砸了,为什么孩子们给出的解释不同呢?因为每个人对身边事物的解释风格不同。
有人认为糟糕的事是暂时的、特定的、与自己无关的;有人认为糟糕的事是永久的、泛化的、与自己有关的。心理学家认为,对周围事物的解释风格,经过岁月沉淀,会慢慢成为性格的一部分。比如,前者成了乐观主义者,后者成了悲观主义者。
乐观、悲观,一字之差,对待世界的态度却迥然不同:乐观者遇到挫折,认为这仅仅是个挑战,清扫障碍后,依然能够走向胜利,所以他们很快就有勇气从无助中走出来;悲观者遇到挫折,认为这是命中注定,失败无法避免,于是心灰意冷,失去勇气。悲观者看世界,小差错意味着大失败,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所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哪怕家长本身很悲观,却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乐观。因为乐观的人更积极进取,能更充分地享受人生,有更强大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可谓好处多多。
孩子的解释风格会受三种因素影响:父母、老师和童年经历
如果想让孩子成为乐观的人,那么家长就需要关注孩子对周围事情的解释风格。
在对儿童心理进行长期研究后,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发现: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解释风格一般在8岁前形成,而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就是说,孩子会成为悲观的人还是乐观的人,与早期教育和早期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通常,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解释风格会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
1.孩子会向父母尤其母亲,学习对事物的因果分析。
下面,我们看一段母女对话。
她们从超市出来,走到停车场,找到了自家的车。
女儿:妈妈,快看,这边车门被撞凹了一块儿。
妈妈:什么?天啊,你爸爸又该唠叨我了!
女儿:来的时候,他还叫你把新车停得离别人的车远一点。
妈妈:我想偷懒少走几步,就把车停在了停车场门口。哎呀,真是笨死了!我怎么总这么倒霉?
妈妈把自己痛骂了一顿。从妈妈的反应中可以看出,她的解释风格是永久的、泛化的、与自己有关的。而女儿在旁边一字不落地全听了进去。加上平时的耳濡目染,她跟着妈妈,也学会了这种解释风格:我是倒霉的、愚笨的、不幸的,错误都是我造成的。
在童年早期,孩子非常信赖父母。他们会仔细聆听父母尤其母亲对情绪化事件的解释,特别是对不好事件的解释。
他们不但聆听,还会从中学习父母的处事态度:父母给出的解释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是特定的还是泛化的,是自己造成的还是别人造成的。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孩子和父母解释风格的测验。他们发现,孩子(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的乐观程度跟母亲的极为相似,跟父亲的却不相似。这表明,孩子主要学习母亲对因果关系的解释风格。就是说,母亲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做。
2.老师的批评会影响孩子的思考模式。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老师会说什么非常重要,而且孩子不只听老师说什么,还包括怎么说。老师在孩子的心里是比父母更高的权威,孩子对老师的话深信不疑,并用它形成自己的解释风格。
有研究者曾将摄像机架在某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对这群孩子进行长久的观察。
他们发现教室里的男孩、女孩举止完全不同。女孩安静地坐着,注意听老师讲话;她们有时说悄悄话或窃笑,但基本上比较遵守纪律。男孩就不同了。他们虽然坐着,却在座位上扭来扭去;老师讲话时,他们不注意听,也不遵守纪律,不时喊叫,甚至离位追逐打闹。
测验成绩出来,对不及格的孩子,老师批评的话语不尽相同。
对男孩,老师一般说“你没注意听讲”“你学习不认真”“你做作业太马虎”等。这些缺点是暂时的、特定的,也是可以改正的。
对女孩,老师一般说“你对数学没一点概念”“你的作业总是写得乱七八糟”“你从来不验算”等。因为女孩的课堂表现较好,老师无法以“不认真学习”“没注意听讲”“做作业太马虎”等暂时原因批评她们,老师能说的缺点多是永久的、泛化的,同时也是难以改正的。
研究者故意给这个班级的孩子们出了一道难题,然后发问:“你觉得自己为什么没有得出正确答案?”女孩的回答多是“我不擅长做难题”或者“我不够聪明”。男孩的回答则是“我没专心做”“我没尽全力”“谁在乎这个啊”。
显然,女孩的解释风格更接近悲观主义,而男孩的解释风格则比较乐观。研究者因此认为,这或许也是女性为什么比男性更容易患上抑郁症的原因。
3.童年早期,孩子遭遇生离死别或重大变故,如果后来事情好转,则孩子会比较乐观;如果后来事情没有好转,那么悲观的种子会深深地埋在孩子的心中。
美国经济大萧条前,有科学家开始做一项长达60年的针对儿童成长的研究。科学家发现:一些中产家庭的女孩虽然在童年遭受了家庭失去财富的打击,但在中年早期就抚平了内心创伤,步入老年时她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很健康;而较低阶层的女孩在遭遇经济大萧条后,一直没能乐观起来。到中年时,她们几乎崩溃;到了晚年,她们更是境况凄凉,生理和心理都不健康。
推测原因:那些晚年过得好的女孩,其家庭情况在经济大萧条结束后慢慢好转,这让她们习得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而低阶层女孩的家庭情况没有好转。她们之前贫穷,之后继续贫穷,这造成了她们看问题的态度是悲观的、绝望的,甚至影响了她们的健康。
这里不得不强调,在重大变故中,父母离异是最容易让孩子变得悲观的一件事。
10岁的辛迪,父母去年离异,她随母亲生活。父母离异前,她的解释风格只比平均水平稍微悲观一点。但父母离异后,她明显萎靡了,动不动就流泪,成绩一落千丈。同时在人际交往中,她也表现退缩,不再和朋友来往,认为自己笨,不讨人喜欢。总之,她变得异常悲观。
研究人员对离异家庭的孩子一年测验两次,发现他们远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抑郁。开始,研究人员以为随著时间的流逝,这些孩子会慢慢适应现状,走出抑郁,缩短与正常家庭孩子的差距,可结果并非如此。
父母离异3年后,这些孩子依然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抑郁得多。他们哀伤、没有热情、自我评价低、身体常闹小毛病。也许不是所有离异家庭的孩子都会抑郁,但总体来说,父母离异一定会使孩子更容易抑郁。
抑郁孩子的世界是阴暗、凄凉的。他们做事半途而废的比例高得惊人,而且很多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不幸事件也会不断地落在他们的头上。
追根溯源,是父母离异导致他们这样吗?研究人员认为,其实不是离异,而是吵架。
在研究中,有部分父母没有离异,但是感情不和,总是吵架,且吵得很凶。这种家庭的孩子跟离婚家庭的孩子一样糟糕,也很抑郁,且抑郁会持续到父母停止吵架后很久,同时也会遭遇比正常家庭孩子更多的不幸事件。
父母吵架会给孩子带来长久的伤害:一种情况是,父母相互不满,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不断,这会直接干扰孩子的生活,引起孩子的长期抑郁;另一种情况是,父母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但孩子能感觉到父母非常不快乐,这也会严重影响孩子,并引起孩子的长期抑郁。
父母吵架,如何收场至关重要。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吵架后达成了某种协议,解决了某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减轻自己的震惊和不安。所以,如果当着孩子的面,父母不幸又吵了起来,那么最好能吵出个结果,让孩子看到你们最终达成了协议,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总以为强大的人才乐观,其实这种说法颠倒了因果关系。正确的说法是:乐观的人才强大
过去家长总认为,智力超群是保证孩子学业成功的关键。如今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解释风格。换言之,孩子要想学习好,只有聪明是不够的。失去乐观,传统意义上的聪明对成功没有大的帮助。研究人员发现,在“才能”不变的情况下,乐观者有超出其潜能的表现,而悲观者的表现则在其潜能之下。就是说,潜能如果没有乐观的加持,深藏海底,永远不被挖掘,那么它的存在就毫无意义。可见,乐观是多么的重要。
没有谁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在风雨飘摇的人生路上,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解释风格,在孩子的生命早期,给他施加正面影响,争取让他在8岁前养成乐观开朗的好性格。
过去,我们总以为强大的人才乐观。如今我们知道,这种说法恰恰颠倒了因果:不是强大的人才乐观,而是乐观的人才强大。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