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当以中华民族“到哪里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树立历史眼光、培养历史思维、研究历史文化、掌握历史规律,坚持为世界谋大同、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使命。自觉立足国情、以史为鉴,在披荆斩棘中探索前进道路,在乘风破浪中扬自信之帆,不断从全局出发,提升中华民族缔造世界一流国家的战略眼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历史思维;民族复兴
历史的经验值得总结与借鉴。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注重学习历史,运用历史思维,从历史中把握现实与未来,从历史中探寻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历史思维是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统一中的辩证思考。站在新起点上,我们要以历史智慧照亮民族未来,以历史思维提升民族复兴的战略眼光。
一、历史思维的科学内涵
中华文明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当遵循历史连续性规律,重视历史、古今贯通,深刻挖掘历史资源,实现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历史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统一
历史的脚步是从不停歇的,受挫而不终、迷途而不返,似乎是沿着既定的轨道向前推进的,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并受过去历史事件的影响。因此,历史不仅指向过去,而且指向现在和未来,历史是过去和现实的统一。历史具有发展性,其实质在于当下的历史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下的历史在其发展中也孕育着通向未来的条件[ 1 ]。今天的发展是历史的要求,历史孕育着我国不断发展的情怀,孕育着走向现实的条件,在不断发展中走向现在和未来。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2 ]。任何割裂三者关系的学说或理论都是不科学的,我们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历史,把握现实的科学思维方法,尊重历史,把现实置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进行思考,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
(二)历史思维涵蕴历史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规律
过去、现在和未来是统一的,一方面就时间顺序而言,另一方面是理解现在有助于理解過去,理解过去有助于理解现在,过去为现在提供了合法性论证,利用过去经验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了启示,以便建设一个更好的未来,所以过去、未来都存在于现在的局域之中。但这不能证明过去、现在、未来有绝对的同一性。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评判标准去对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不能依据现在的社会制度去衡量当时社会存在的特殊历史现象,更不能用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去衡量当时社会的文明程度与进步状况,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全面了解历史过程,总结历史经验,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历史规律的认识,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在科学规律的指导下推进现实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历史智慧照亮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
历史蕴含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的经验、智慧,见证了无数代人的实证成果。历史是一本百科全书,酝酿着丰富的营养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历史,从国家历史中寻求走向辉煌未来的智慧。
(一)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历史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其实更关乎国家民族的生死存亡[ 3 ]。我们必须树立浓厚的历史感,热爱、考证、借鉴、敬畏自己民族的历史。一个不了解自己历史的民族,即是没有根的民族,似一叶浮萍在变化多端的世界局势中随风漂流;一个不传承自己历史的民族,就无法在虎视眈眈的列强中主宰自己的命运;一个不重视自己历史的民族,也不会赢得其他民族的尊重。历史是民族发展的源头,历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没有历史的民族就是没有灵魂的空壳。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孕育出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镌刻出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华夏精神是中华文化之魂,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正是因为有这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薪火不息、代代相传,才能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形态更替后成为不断发展、不断强大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重视历史必须首先重视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徜徉于文化长河之中,醉心于卷帙浩繁的优秀典籍,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育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树立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从以往历史中汲取智慧,同时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进行创造性转化,提高历史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二)从历史中来,到现实中去,以历史之镜为后事之师
中华民族有知古鉴今的优良传统。历史思维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对现实运动具有指导作用。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把握其内在规律是在理论层面上,若将理论束之高阁那就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了。必须使理论成为指导实践的“指南针”。毛泽东同志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继承历史遗产。在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是最为重大的事件,其关系到是否能保存红军主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事业是否能继续开展。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率领太平军将士强渡大渡河时由于不懂得对少数民族——彝族的态度和贻误军机遭到清军包围,全军覆灭。毛泽东等人率领红军渡大渡河时吸收了石达开渡大渡河的经验教训,在船只太少、渡河缓慢、追兵迫近的紧急关头,毛泽东同志果断地指挥红军沿大渡河右边而上,强行军飞夺泸定桥,最终成功渡河,使国民党欲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险恶用心落空,避免了这一历史悲剧的重演。“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至今,学史明智”,我们要学习历史并以历史经验为师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
三、以历史思维提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和国家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我国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提升战略眼光,力求高质量高效益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远目标。
(一)在居安思危中砥砺前行,坚持创新发展战略
学习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是汲取历史经验,培养危机意识,并强化中华民族的使命与担当。鸦片战争以来,历史以惨重的代价换来了经验与教训,必须不忘历史,牢记教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以古视今。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恃强凌弱的苦难历史时期,现在我们虽然处于和平年代,但不可被糖衣炮弹腐蚀战斗力,不能在安逸中遗忘来时路。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发展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盲目跟风,发达国家研发什么我们就跟着做,就难以形成中国特色核心竞争力,就会被卡脖子,无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站稳脚跟,无法保证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中国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自主创新攀登世界科技巅峰,创造中国特色的核心技术。抓创新抓发展,谋创新谋未来,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登高望远,掌握国际局势变幻的应对主动权。
(二)坚持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的战略思維
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冲突,我们既不能“杀鸡取卵”,也不能好高骛远,关键在于选择最优方案,将长期目标和阶段性性目标结合起来。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实现质的飞跃。邓小平曾提出了著名的社会主义化发展“三步走”战略,规划了中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必须在长远目标的指引下确立阶段性目标,分步骤、分批次,确保社会发展有序进行。
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进入第三步,我们需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理想。但是只有当量变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才会产生质变,因此必须再次设立阶段性目标,将第三步战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必须汲取历史经验、活用历史智慧,坚持在长远目标的指引下保质保量地完成阶段性目标,坚持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统一的战略思维。
四、结语
历史思维是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辩证性思维。学习历史不是装点门面卖弄才学,穿透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掌握历史精髓以指导新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才是明智之举。学习历史就要强化历史担当,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新气象,我们要用深邃的历史眼光,推动历史滚滚前进。
参考文献:
[1] 司天卓.历史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思维能力[N].学习时报,2019-04-15(002).
[2] 习近平.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8.
[3] 许海兵.自觉涵养历史思维[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3-14(007).
(作者简介:许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