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的灭火救援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2-05-30 11:19黄玫玫
消防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灭火救援城市轨道交通

黄玫玫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极大,一旦发生火灾,人群疏散难度大,而且还会阻碍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极易造成严重的损失。城市轨道安全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且国内外很多学者早已投入深入研究。地铁消防安全是地铁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尤其近些年,轨道交通火灾事故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所以城市轨道交通灭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灭火救援;关键性问题

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开始修建城市交通轨道,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有44个,开通轨道交通运营路线共233条,运营里程为7545.5公里,车站共有4660座。随着城市交通轨道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交通安全问题不容小觑。1951年,日本东京地铁隧道内,一辆正在运行的满载乘客列车发生火灾,造成107人死亡、81人受伤;1995年,阿塞拜疆巴库的乌尔杜斯地铁站发生火灾,造成558人死亡,269人受伤;2003年韩国大邱广域市地铁中央路站火灾造成198人死亡、146人受伤、298人失踪;在2019年与2020年,伊朗、美国、印度等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轨道交通火灾事故,虽然没有引起严重的人员死亡,但轨道交通火灾问题不容忽视。有效的灭火方式可以控制火势的蔓延,而控制火勢蔓延的最佳时机是发生火灾的最初时期,城市交通灭火队伍是解决最初火灾问题的重要力量。所以,文章中对城市轨道交通灭火救援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并结合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减小轨道交通火灾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轨道交通灭火救援存在的问题

(一)火情侦查难度大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区间因其建筑空间特点,具有建筑空间封闭复杂、人员高度密集、逃生途径少,救援人员进入区间救援困难、烟气流动不好控制、排烟难度大、能见度低、含氧量低、烟热量大等特点。且这种类型的火灾在起火初期,从地面难以了解火灾的蔓延情况。即使进入地下观察,也受到地下环境没有光源、烟雾遮挡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准确判断起火位置、火势蔓延方向等情况,消防控制室通常建立在站厅层,当浓烟弥漫时,难以发挥作用[1]。而且地铁火灾通常具有火势过猛、温度过高的特点,会导致消防救援人员难以采取有效措施接触起火点、控制火势、实施救援等。

(二)通信联络缺乏有效保障

地下车库、应急通道、地下站台等地区的通信网络信号极其微弱,严重的甚至没有信号,普通通信器材在埋深大、地隧长的特殊救援处置点通信不畅,进而产生负面的影响:第一,当发生火灾时,不能及时通知各灭火部门,不能及时反映具体情况,从而耽误了灭火的最佳时机。第二,当救援队伍在地下进行救援时,不能实时地与队员及地面指挥部进行沟通与交流,地面的指挥部也无法掌握地下的实际情况,不能提供有效、及时、准确地指导,可能导致救援的效率降低,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地下场所浓烟排除困难

地下车库和隧道通常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由于内部结构易形成烟囱效应和列车运行产生的活塞效应,导致烟雾扩散迅速,加之空间密闭,极不利于火灾发生后通风排烟、排热,严重威胁着被困人员和消防救援人员的安全。而且当浓烟弥漫,不能及时排出时,会影响救援队伍的判断能力、救援能力。因此,地下场所的排烟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在以往的设计中通常采用机械排烟的方式,但机械排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效率不高且作用不大。当出现停电、机械排烟系统故障等意外情况时,排烟的难度加大,会阻碍灭火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灭火救援效率不高

第一,缺乏专业高效的装备器材,影响灭火救援工作效率。大型器材难以顺利进入地下轨道开展作业,普通破拆器材对轨道、列车效果不理想,防排烟装备在地下隧道使用效果未能达到预期,救生照明装备在浓烟环境下穿透能力不强,消防救援人员个人防护装备不能满足长时间的作战需要。第二,受地铁救援环境的恶劣影响,使消防救援人员身心面临巨大挑战。灭火救援中温度高、湿度高,会增加消防救援人员身体负担,开展行动也会受限;高温浓烟环境下,光线条件差还会增加消防救援人员的心理压力。以上因素都会给灭火救援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大大增加了灭火救援工作的难度,降低了灭火救援效率。

(五)人员疏散逃生压力大

地铁客流量大,人员密集,列车上通常只有一名列车驾驶员,能有效疏散或者控制场面的引导人员短缺,一旦发生火灾,驾驶员凭借一人之力很难控制住局面和稳定乘客情绪。此时在无正确疏散引导人员的情况下,大部分乘客会产生恐慌情绪,导致现场出现混乱[2]。特别是紧急情况下,强烈的求生欲望会使人做出很多不理智的行为,可能会打破车窗逃生,或者互相推搡发生踩踏等次生安全事故。所以遇到突发灾害事故,受逃生通道、烟雾、有毒气体等客观因素制约,短时难以疏散大量人员,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

二、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灭火救援问题的对策

(一)落实战训基础管理工作

为提高救援队伍轨道交通灭火救援能力,第一,要加强“六熟悉”工作,熟悉掌握车站建筑布局、消防设施、区间隧道等情况,完善轨道交通消防实战应用平台,建立信息库,使消防救援人员熟悉掌握轨道交通站点外部进攻路径、内攻纵深距离、作业展开区域等信息。第二,要加强消防救援人员的实战化训练,根据辖区地铁站实际情况,组织针对警情的等级划分、力量调度、轻重型作战编成等工作内容,开展侦查、疏散、搜救、通信、排烟、破拆等科目的实战演练。第三,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全面评估轨道交通事故类型及危害,按照“一车站一区间一预案”原则,结合装备配置、现有执勤力量,编制类型预案和对象预案,做到有备无患。第四,要推动地铁专业队建设,各地市应结合辖区地铁建设情况,对救援力量予以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建立地铁救援专业队,明确人员配置标准,细化调派响应机制、训练科目设置和装备配备标准等。第五,要加强与地铁的联动。为提升地铁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应协同地铁管理部门采取内外结合方式,建立各车站与辖区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应急联动机制,加强联勤联训,切实做到资源共享、工作联动、平安共建。同时积极探索能将地铁指挥中心、各车站、重点区域图像实时监控接入消防救援支队、大队指挥中心的工作模式,实现系统的联动控制,便于消防救援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到火灾现场情况,为火场决策部署提供实时可靠的依据。

(二)配齐配强消防救援装备

第一,配置专业装备。为地下轨道交通场所配备灭火救援装备、搜索装备、个人防护装备、照明器材、破拆器材、侦毒器材等,提高灭火救援工作效率。第二,加大装备研发力度。根据轨道交通特点,加强拼装式装备器材运输车、消防救援单兵定位系统等专业装备的革新和研发。第三,加强装备应用评估,用实践来检验专用救援装备的可操作性、实用性、便捷性,掌握装备器材在各类灾害环境下的实战性能,分析评估装备的适用条件和应用局限,加快成果转化运用,并根据灾害及救援状态变化,动态调整装备应用方案。第四,加强地下通信网络的建设,在地铁内部建立信号基站或者加强信号线,配備背负式融合通信等高精尖通信装备,使地下与地面的沟通畅通无阻[3],确保灭火救援指挥指令迅速传达到每一名消防救援人员。

(三)推动多种救援力量建设

第一,落实微型消防站建设。以救早、灭小和“1分钟到场确认火警”“3分钟到场扑救初起火灾”为目标,加强建设“有人员、有器材、有战斗力”的微型消防站,微型消防站人员依托地铁站值班人员建设,做到“上班即上岗”,保证人员轮换不漏岗,同时加强人员的消防能力培训,与辖区消防站建立常态化共建机制,定期开展联合演练,着力提高地铁自查自纠、自防自救的能力。第二,推进地铁专职消防队建设。专职消防队承担地铁管辖范围内各类突发事故事件的应急处置,以及履行消防安全检查职责和员工消防安全技能培训工作,为地铁消防安全管理和应急处置提供专业化保障。

(四)有效建立灭火救援联动机制

要按照“统一指挥,协同配合”的原则,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的灭火救援联动机制,加强与武警、公安、交通、水务、电力、市政、民防、卫生医疗等相关单位的灭火救援联动,做好供水、供电、供气、医疗救护、交通运输、外围警戒、车辆集结等工作,实现最大限度的力量调度,为做好地铁灭火救援工作提供全面保障和便利。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近几年,国内外轨道交通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轨道交通自身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如:火情侦查难度大、通信联络缺乏有效保障、地下场所浓烟排除困难、作战救援效率低、人员疏散逃生压力大,针对以上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落实战训基础管理工作、配齐配强消防救援装备、推动多种救援力量建设、有效建立灭火救援联动机制,相信未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灭火救援工作效率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佐夫.城市轨道交通微型消防站建设问题及对策[J].中国应急救援,2020(01):42-45.

[2]喻开拓.城市轨道交通灭火救援要点解析[J].安全与健康,2018(01):38-40.

[3]邱国涛.浅析重庆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问题及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15,31(10):83-86.

猜你喜欢
灭火救援城市轨道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传输系统的方案选择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轨道客流短期预测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分析及对策
智能电网建设与调控一体化发展研究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危化品火灾主要特点及灭火救援应对策
浅谈如何强化灭火救援战斗中的安全防护
浅谈全面强化基层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措施
浅谈强化基层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