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路”靶向推进建机制
攀枝花市道安办积极抓好统筹协调,压紧压实责任链条,抓实抓好警务改革,落实落地基础保障,全面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机制。
安全责任逐级“担”。攀枝花市明确各级道安办的组织机构、人员组成,实体化运行各级道安办,积极推动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责任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职责和目标考核范围,明确细化县(区)党委政府領导责任和部门的监管职责,建立乡(镇)“挂、包、帮”工作责任制,发挥村民小组长、网格员“熟门熟路”作用,拧紧“乡、村、组、员”四级责任链条,切实解决了末梢不灵、责任不实的问题。
农村警务改革“新”。攀枝花警方推动交警中队管干线、派出所管县乡道的农村警务改革,建立“一村一辅警”。他们整合农村派出所、交警中队、“两站两员”“警保联动”、村组干部等多方力量,推行交管员和劝导员现场劝导,派出所民警查处简易违法、交警查处一般违法和处理交通事故“三位一体”勤务模式,有效解决人手不足、覆盖不全的问题。
基础保障运行“稳”。攀枝花警方积极推动将道路交通综合治理纳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提高道路交通综合治理绩效考核分值。针对“两站两员”建立“五员合一兜底保障+财政补助+保险补贴”的新型保障模式,劝导员月均收入超过2000元,提升劝导员工作积极性。结合农村警务改革,明确将农村派出所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以考核倒逼工作落实,切实解决推动不力、落实不够的问题。
打通“数据路”科技支撑增质效
攀枝花警方坚持“小投入大见效”的理念,按照“先易后难、急需急建、管用先建、分步实施、总体推进、长远发展”原则,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投入到最管用的科技手段上,全面赋能农村交管工作。
秩序乱点常态“管”。攀枝花警方全面整合公安天网、交通卡口、缉查布控、区间测速、“雪亮工程”等各类视频资源1.2万余路,新增车辆行为、驾乘人员特征识别算法各1套,新建、升级农村“智慧大喇叭”26套,设置移动卡口4套,安装车载智能违法抓拍终端5套,安装路口哨兵系统8套,打造“灵敏感知、精细管控、主动诱导、科学研判、联动指挥”的农村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强化了农村集镇、重要路口等交通秩序混乱点位的常态化管理,改变了农村集镇以路为市、人车混行,每逢赶集交通拥堵的状况。
动态风险实时“劝”。攀枝花警方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安集成指挥平台和农交安APP数据的互联互通应用,建立了农村交警中队数字化勤务指挥中心,通过对各类交通基础信息的动态采集、录入,提前掌握道路隐患、违法情况、群体性活动等信息。由“路口劝”向“上门劝”拓展,由“广泛劝”向“精准劝”聚焦,提升劝导工作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重点违法精准“打”。攀枝花交管部门全面整合智能信息化平台,建成农村地区典型交通违法分析模型,实现全域卡口人车数据的自动比对、全面分析、实时预警,为精准查处易肇事肇祸交通违法提供数据支撑,大大提升勤务部署合理率和执法工作效能。他们打通数据壁垒,搭建企业、交通运输、交警三方数据共享平台,积极构建免检通行与定期抽检相结合、交通现场处理与交警远程处罚联动、现场查处与协同追查并重的货车“双超”治理完整闭环,改变了以往交警24小时驻站模式,大大节约了警力。
构筑“齐心路”民力释放强治理
攀枝花交管部门积极推动乡镇党委政府落实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主体责任,充分激发基层活力,广泛释放民力,强化农村群众自治。
村民公约携手“建”。他们推动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列入党政考核、纳入村民自治章程、写入村规民约,通过建立本地交通违法村民记分和红黑榜制度,实行守信奖励激励、失信约束惩戒,全市已有38个行政村启用红黑榜制度,累计挂红榜246人、挂黑榜209人。红黑榜制度推行以来,试点村交通秩序明显好转,交通违法和事故数同比大幅下降。
广泛宣传自主“讲”。他们联合职能部门,合力打造阵地宣传、精准宣传、警示宣传与重点宣传“四合一”宣传教育体系,评定交通安全文明村20个,发挥交通宣传“一号工程”效能,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开展交通安全宣传。
平安出行分色“管”。他们指导两站两员依托农交安APP建立农村机动车和驾驶人电子台账,采取分级劝导、分类管理机制,推行轻微违法交通安全员(劝导员)现场劝导,严重违法中队民警到场处置,始终保持对严重违法行为的严管严查高压态势,并依据交通违法、事故等情况,将村民分为“高危”人、重点人、一般人(分红黄蓝三色),实行“因人施教”、分类管理。开展“高危人群”一对一宣传劝导600余人次,村民交通安全意识明显提升。(原载人民公安报,朱新鹏、卢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