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红
《端午的鸭蛋》是一篇典范的记叙性散文,很好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多年来,我在不同场合执教了多次,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散文的诗意美欣赏得不足,作者倾注的情感也没能让学生饱尝。当我重新品读文本,参阅名家课例,微探有关细节,打破固有思维模式,主动诊断散文教学问题时,从“树立文本意识”“明晰散文学习策略”“展开品读活动”“突出主体地位”四个维度摸索出突破散文教学瓶颈的有效策略。
一、散文教学问题诊断
经过对散文教学的诊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忽视散文文体特点,出现解读偏差,散文因其“形散”,易让人产生“零碎”感,所以相对于其他文体的主题难把握些。若忽视散文这一特点,解读时缺少整体意识、忽视各“散”点内容的内在联系,势必导致主题归纳的偏差,出现教学重点的错位。这在散文教学中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二是核心素养意识不强,语言建构虚化。语文课堂是师生通过语言沟通,迸射思维火花,启智润心的最好时刻,而紧扣散文语言设计语文活动,是拉近学生和作者心理距离,感受语文张力的最好途径。散文的语言相较于其他文体,更生动、更有意境、更有情味。教学设计时,要紧扣语言这一核心要素,这对学生语言建构、思维提升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不容小觑。然而,在现实散文教学中,没有扣住语言核心设计语文活动或伪语文活动,屡见不鲜。散文教学一旦偏离语言核心设计,文本内在的“神”很可能就被我们无情地丢掉了,引领学生体认的情与作者“我”的独特情感也将大相径庭。
二、散文教学突破策略
1树立文体意识
散文有形散而神聚的文体特质。“形散”既指内容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贯穿全文的线索。而“形散”与“神聚”中起连接作用的是“我”真实、鲜明、独特的情思与体验。因此,散文中处处有“我”的影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以“我”的视角将散落的“点”有机地整合起来,发现其中共同指向的“神”。
《端午的鸭蛋》中的“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写作思路正是以作者“我”的视角展开的,那么其中也蕴含着作者的独特情思。第1自然段开篇明义,第一句即点明“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段后又紧言“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自然引出高邮的“鸭蛋”及鸭蛋的特色。第4自然段“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其中“兴”有流行、盛行之意,可见挂“鸭蛋络子”也是富有地方特色风情习俗。综上所述,全文“形散”的连接点为反复出现的“风俗”,且为历史传承下来的时尚风俗。这些都是“我”所亲历的,全文积极营造一个深邃的“风俗”有“我”之境。
从题目本身来看,中心词是“鸭蛋”,“端午的”这一定语就限定了“鸭蛋”的范围和独特内涵。鸭蛋是老家高邮那片自然天成的江南水乡的特产,端午前腌鸭蛋,端午时吃鸭蛋、玩鸭蛋,高邮人自有一套传承的习惯,风俗融入端午这个传统节日,更是作者家乡独特的“风俗”,所以,“文眼”是“风俗”。
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考察,作者从呱呱坠地之日起就与来自平民底层的风俗休戚相关,这也孕育了他潜在的心灵底色,如文中“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敲”字让人如闻其声,“挖”字让人如临其境。而高邮大白话“空头”使文本充满地方特色,平淡而有味,折射出高邮百姓率真、知足的淳朴民风,“我”的影子也在其中。
2明晰散文学习策略
散文宏观上可分为记叙类散文、抒情类散文、议论类散文,且以记叙类居多。记叙类散文又可细分为叙事散文、写人散文。《端午的鸭蛋》偏重于敘事,当属叙事散文。阅读叙事散文,要以“事”为抓手,厘清叙述了什么事,怎样叙事,叙事的目的或要表达的情感等内容。
第一步,厘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行文脉络。教师设计问题时可提问:围绕“端午”,作者叙述了哪些与风俗有关的事?请筛选有关信息并用相似的短语概括,列出提纲。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第二步,明确篇章结构及详略安排。由学生归纳的十种风俗,可知前六件是略写,后四件是详写,其中以“吃鸭蛋”最详,为什么?“吃”可以说是风俗的重要成分,这正应着“民以食为天”的天道。如此追问,文章的详略可辨,结构层次可明。
第三步,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由学生列出的十种风俗,及划分的结构层次,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的写作视角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如从叙述方法上看,前六种风俗是概述,后四种风俗是具体描述,情感倾向自明。再如从人称上看,作者开篇就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风俗、寄乡情,娓娓道来,显得亲切自然、真实有趣,且主观情感流于字里行间。详写部分则围绕“食物”具体描写了鸭蛋的色、香、味、形及独特的吃法、玩法。可见,学习叙事散文要缘事明情,披文入理,明晰散文学习策略。
3展开品读活动
散文教学要紧抓语言品析不放,这是语言建构、思维提升、审美鉴赏的基础。老师要让学生以“我”的身份沉浸在语言文字中,品析诵读,感知文本,感受作者。老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去分析,去诵读,去鉴赏,徜徉语言文字中缓缓走、慢慢赏、细细品,触碰“我”的内心和灵魂。当然,老师提供必要的阅读策略和指导,会让学生的品读事半功倍。
汪曾祺为人为文极为纯粹,少小离家,一生经浩劫、历风雨,但始终平静旷达,不失幽默风趣,文章语言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口语色彩浓厚的语句,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等,短句频出,有时一句一顿,生活化的口语表达,似说一句停一下,有略想想再接着说的味道。口语中嵌以古汉语的点缀又多了些书卷气,略增典雅之美,汪曾祺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如“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写来绘声绘色,富有动感及快感,一个“吱”字用得活灵活现。这些语句值得学生品读体味,其目的就是为了体察、认知作者“我”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性格。
4突出主体地位
为保障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上课前,老师的设计至关重要,“好课是设计出来的”,体现在:(1)教学内容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我”的本色,不可过度、过于个性化的解读,否则学生会与之有距离感。(2)教学流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情,不可一味追求拔高和拓展,教学《端午的鸭蛋》时,为摸清学情,我让每人提出两个自己阅读时产生的疑问,最后确定大多数学生都茫然的问题,将之作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点,有的放矢。(3)合理分配教与学的时间,散文向来以美文称之,故要美文美教——少讲、少评,多读、多品,心领、神会。
“端午的鸭蛋”蕴含着文化、民俗风情、美好祈愿、盎然童趣。让学生沉浸在以语言为核心的语文活动中,才可得文章之精髓,方能走进作者的世界,体悟“我”的情怀。
作者单位:甘肃省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