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燕秋
现代家庭文明建设离不开来自国学经典的精神支撑,2022年,让我们一起温故而知新,从《论语》中感悟家风。
我们不是圣贤君子,不过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平凡人,但依然需要重塑规矩,求得身安、体健、心舒。
暑假期间,闺蜜带着刚小学毕业的女儿来我家做客。吃完饭,小朋友抢着收拾,还说:“阿姨,我们家有个规矩,做饭的不洗碗,洗碗的不做饭,您做饭了,我来洗碗。”
看着小小身躯忙来忙去,我有点儿心疼,说:“你还小,不能干重活儿。”
闺蜜的一句话,让我放下所有顾虑:“不要因此而心疼她,我从小就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如果孩子在家里没有规矩,将来步入社会,很难适应社会规则。那时候,我们才会真的心疼她。”她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母亲。从她身上,我感受到当代家风中的一股清流—规矩。当众多父母对个性教育、放飞自我顶礼膜拜时,她还践行着古老的家规意识,这样的教养令我动容。
只因于国、于家、于时代、于个人,规矩、规则意识都太重要。
传统家规—“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全句是: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鲁班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这原本是句木匠术语,却成为古往今来中国家庭世代相传的家风—做人要有规矩。上至圣贤鸿儒,下至布衣平民,都在家风中夯实了规矩意识。
黄炎培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职业教育先驱,对子女教育相当严格,最怕孩子没规矩。四子黄大能初中就读于沪江大学附属中学,该校环境优美、学费昂贵,学生多为富家子弟,可谓贵族学校。黄大能身处其间也受了些不好的熏染,行为有放逸的迹象。察觉到儿子的变化后,黄炎培果断将其转到贫民区的一所普通学校。后来解释说:“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其实,黄炎培的这番话并非对贵族子弟一概差评,而是对于他们身上的放逸无规矩深恶痛绝。
至于普通家庭的规矩更是万万千千,既有各家的独特渊源,也映现着传统价值观,比如不贪睡、勤活动、远赌博,吃饭时要父母先动筷等。
今天的我们更要守规矩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时代发展了,高科技让我们上天入地,拓展了自由的边界,为什么还要恪守陈规?这里,我想特别低调地讲一个独处的故事。
一个特别喜欢自由和独处的朋友告诉我她刚发现的生活智慧:“以前,我所有的日用物品都随便放,随便扔,反正家里就我一人。可是,我时常在急用时找不到它们,情绪崩溃。后来,我为每一件物品都规定了固定地方,给自己立规矩:物归原处。现在,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井井有条,做事效率特别高,心情也特别好。”
您看,一个独处的人有了规矩,生活尚能发生如此大的改善,更何况偌大的社会呢?
虽然时移世易,但人类依然生活在群居社会里,而且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彼此影响的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没有一个规矩来约束,各行其是,社会就会陷入混乱无序之中。在这种无序混乱的状态中,安全没有保障,生产力无法产生,个人的安居乐业也无从谈起。
所以,美好的世界、和諧的社会和幸福的国度,一定是物与人各安其所、各司其职、各守其责的社会。今天的我们,更要守规矩。
谈规矩,自然不能不说孔子,《论语》中满篇都是规矩。
“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最受不了没有规矩
想必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那时候,“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周初制定的周礼受到极大破坏,封建秩序已经混乱不堪。面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混乱局面,孔子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叩问。这发自内心的呐喊,源于孔子对规则缺失危害性的清楚认知:
《论语·泰伯》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译文:恭敬而不合礼仪,就会使人十分疲惫;小心谨慎而不合礼仪,就会显得懦弱;勇敢而不合礼仪,就会发生混乱;率直而不合礼仪,就会尖刻刺伤人。
这里的“礼”,就是行事的礼仪、规矩。孔子指出不遵守礼仪和规则的严重后果—人们会疲惫不堪,会懦弱乏力,会受伤,社会混乱不堪。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论语·颜渊》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这段话被后人总结为孔子“正名”主张的八字要诀,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在庞大的社会框架中,每个人都有特定位置。每个位置都对坐在上面的人有相应要求。若以身份划分,君主要遵守君主的规范,臣子要遵守臣子的规范,父亲要遵守父亲的规范,儿女要遵守儿女的规范。唯其如此,整个社会才能上下一体,形成合力,和谐有序。在其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在对“正名”八字要诀的理解和应用上出现了偏差,比如行政治理上衍生出僵化的等级制度,上级专制独断,下级做事缺乏积极主动性;家庭管理上家长作风过盛,郭巨“为母埋儿”般的愚孝行为等,都背离了“正名”的初衷,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活力,是实用层面要特别注意的事情。但无论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想借此树立规则明礼的初心是没有问题的。
“食不言,寝不语”—孔子是规则意识的典范
孔子深谙规矩的要义,提出“正名”的主张后,秉持着“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信仰,在个人言行上,为世人做了规则意识塑造的典范:
他生活作息有规矩—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吃饭的时候不交谈,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
他行住坐卧有规矩—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座席摆的方向不合礼制,不坐)。
工作做事有规矩—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不处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谋划与那个职位相关的事情) 。
待人接物有规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颜渊》 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作) 。
……
可能有人问,这么多规矩宛如“紧箍咒”,不难受吗?
规矩,其实是一种保护。驾驶和乘坐汽车系安全带是规矩,它束缚了我们的肢体,但会在关键时刻保护我们的生命。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戴口罩是规矩,它妨碍了我们畅通无阻地呼吸,但有效地保护呼吸道不受病毒侵袭。
守规矩,从日常行为开始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规矩仅停在言上,没有落在行上。
见过一个朋友,一边躺在沙发上抖二郎腿,一边教孩子背诵“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弟子规》中的“勿箕踞,勿摇髀”意思就是“坐着时双腿不要叉开像畚箕,不要抖动大腿”,让人啼笑皆非。
所以,在此特意提醒大家:规矩,重在行。而且强烈建议从最日常、最易于上手的行为开始践行。比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要觉得这很简单,其实多数人都做不到,弯腰曲背才是大家的惯常姿态。
连站和坐都做不到守规矩,还能守什么规矩呢?
“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希望借助这样小小的动作,大家能习以为常,让规矩成为自然。
我们不是圣贤君子,不过是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平凡人,但依然需要重塑规矩,求得身安、体健、心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