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博雅性”与故宫学博雅教育深意探究

2022-05-30 08:03:47宗娅琮
艺术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

摘要:文章通过对博雅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梳理,探讨两者的发展特征和价值取向,在阐明两者都以促使人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延伸出通识教育中的“博雅性”特征探求,从而以通识教育“博雅性”为主要研究思路,探讨故宫学与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之间的深意与关联,发现故宫学学术体系所具备的广博宏阔的文化经典和历史视野对通识教育的“博雅性”探求是极为重要的学术支撑,并在此基础上以通识课程实践教学为例探求通识教育“博雅性”的实践路径,展现故宫学的博雅教育深意对高校通识教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关键词:博雅教育;通识教育;故宫学;博雅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03

1 通识教育中的“博雅性”探求

博雅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共同构筑了西方教育系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古希腊时期的博雅教育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演化,有关人的发展的问题不断被賦予新的内涵和内容,由此通识教育进入大众视野。博雅教育精神始终贯穿于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各个时期,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于古希腊,被视为西方文化传统中最早的教育思想,又称“自由教育”或“文雅教育”,在英美等国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古希腊时期所倡导的博雅教育以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为目标,以接受教育的方式使人摆脱庸俗,做到博学雅正。博雅教育关注的是人的个体的成长和完善、心智的成长以及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从而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或者说,博雅教育追求的是通过人在外部世界的不断提升,影响人的内在世界的丰盈和充实,以一种教育观照的方式不断促进人全面成长,其重心就是教育人做到知识广博和素质高雅[2]。

教育学界对博雅教育的研究层出不穷,使博雅教育内涵自产生至今仍在不断深入演化。古代的博雅教育以“七艺”为重要内容,发展到17世纪的博雅教育则更多被理解为文雅的、绅士的教育。在17至19世纪,博雅教育的内涵随着社会发展转变,开始更加突出全面的、非专业的、通识的教育指向[3]。比如在19世纪初期,《1828耶鲁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耶鲁学院经典的博雅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这一报告成为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高等教育文献。这一时期的博雅教育不仅注重广泛而深入的人文教育、社会教育以及自然知识的跨学科教育,还开始着眼于对学生的人格教化与思想塑造,以培养出具有远大目光、通融识见、新时代优美情感与高尚精神的人[4]。

英国近代教育史上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博雅教育的代表人物——托马斯·亨利·赫胥黎(以下简称“赫胥黎”),他进一步诠释了博雅教育,赋予了博雅教育新的内涵和意义。赫胥黎以智力训练和培养全面能力为目标,提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思想[5]。他认为,只有全面的知识才能形成完整的文化,因此其提倡的博雅教育要求学习全面完整的知识,只有培养学生在文学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给人提供了相当完整的文化[6]。也就是说,赫胥黎所倡导的博雅教育是一种更全面、更和谐的教育,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0世纪中叶,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进一步延伸了博雅教育的内涵。他认为自古以来博雅教育是以培养人的优秀品性和高尚精神为目标,是以人作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又鲜明地凸显了人性价值。并且,赫钦斯认为博雅教育可以为各种专业教育提供共同的学术基础,而非与专业化教育存在冲突,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关系。赫钦斯的博雅教育思想推动了美国20世纪中叶通识教育的发展改革,并且成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之一[7],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至20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博雅教育的语义和内涵表现出两方面的显著变化:其一,博雅教育的语义越来越强调“博”和“通”的内涵;其二,博雅教育与18世纪末开始出现并逐渐流行的通识教育概念产生了重要的关联,这一时期博雅教育逐渐呈现与通识教育共同发展的趋势[8]。通识教育的提出有一定的背景,伴随着工业化和工业社会的形成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教育主导的大学教育得以存在和发展,由此带来了学科知识分化与专业教育出现的局面。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教育出现了“偏颇性”发展的趋势。1936年,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写出了《美国高等教育》一书,提出系统的现代通识教育理念,并在芝加哥大学实行。赫钦斯认为通识教育应当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青年而言,无须教会他们一切,但要帮助他们获得继续教育自己的习惯、观念及方法。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人力(Manpower)的形成,而是全人(Manhood)的发展”。

我国关于通识教育的理论最早见于孔子在《论语》中强调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唐人刘知几在《史通》中也引用了孔子语——“多闻,择其善而识之”,即“学者有博闻旧事,多识其物”“学者博闻,盖在择之而已”,即“博闻”是才学的能力,也就是通识教育中“通”的功夫,而“择善”的功夫则取决于博闻的见识、器识的程度[9]。近代通识教育的最早提倡者是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在他看来,“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10],梅贻琦将通识之用视为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之根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许多高校开始重视并积极发展通识教育。

基于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专业领域不断细化、新职业不断涌现而出现的通识教育,其发展仍基于博雅教育的重要内涵和深意,不断呈现出时代性和发展性。在中外历史上,成功的教育思想都需要设定塑造人格的目标,并且还需要有非常明确的人格形态,由此体现通识教育中“博雅性”的追溯和探求。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挑战,应该在通识教育中深入挖掘哪些博雅教育的价值内涵,进而在贯彻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博雅性”的培养、进一步发挥博雅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成为当前亟须深入研究与实践探讨的重要课题。

2 故宫学博雅教育的深意

成功的通识教育除了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以外,还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重视人文经典和博雅精神。通识教育中“博雅性”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源于经典文明的继承和经典文化的学习。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蕴含在经典文化中,故宫学作为经典文化和博雅文化的代表,是通识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故宫学是以故宫及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对象,集整理、研究、保护、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体系性学问和学科。当前故宫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故宫(紫禁城)、故宫文物和故宫博物院,三者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文化整体[11]。

第一,作为博雅教育的重要内容,故宫学的研究对象是宝贵的历代文物留存和文化遗产,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为博雅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内容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故宫博物院是传统文化经典遗存的藏宝之地。其一,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其二,故宫博物院保存着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其三,故宫博物院保存了丰富的图书典籍,如存贮于文渊阁的《四库全书》、武英殿的藏书以及明清档案等珍贵文献资料[11]。

第二,故宫是学术的故宫,故宫学的学术体系建构完整有序,为博雅教育的薪火相传提供不朽的动力。“故宫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学科,其基本要素不外有三个层次:一是材料,二是对这些材料的研究,三是指导这种研究的科学理论。”[12]作为不断发展的学术研究体系,故宫学已超越了基于当前可见文物资源的研究,而是不断再延伸与再挖掘故宫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说,故宫学是对故宫文物的活化研究,故宫学学术体系建构的完整有序能为故宫学博雅教育的薪火相传提供不朽的动力,这将为未来青年一代成长为有灵性的、博学的、儒雅的、独立的、有担当的人提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资源。

第三,故宫学博雅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传承显现出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故宫文物的保护、研究本身就带有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内容。如自1933年开始,故宫文物为了避免被日寇劫毁而长途迁移,迁移过程中坎坷不断。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知识的多极化和青年一代对多元化信息的获取,存在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记忆缺失的隐忧,更需要建设高校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博雅教育带动年轻一代的文化价值保护和民族文化记忆延伸,完成青年一代核心价值的培养与人格塑造。

3 博物通识,践行贯通

大学通识教育要想培养青年学生形成广博高雅的人文精神,塑造新时代的优秀品格,开展以故宫学为代表的博雅教育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故宫学从内涵到外延体系,从内容到具体物质所指,都充分满足了博雅教育的内容需求,其价值意义正在于博雅和深厚意义之间的积极贡献,是一种由思想至灵魂、由历史到现实教育的重要价值显现。

3.1 通识教育中的实践教育——重视实践体验的获得

赫胥黎的博雅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体验性特征,主要在于他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他关注学生智力开发,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等能力[3]。可以说,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的积学、践行以及体验,是以人文教育为基础的博学教育和实践教育。

故宫学除了是博雅教育的重要资源外,其优势还体现在具备可博学、可实践的重要价值。一方面,故宫学的形成和发展建立在故宫、故宫文物、故宫博物院的基础上,这三个层面的内容都有可博学、可实践的资源选择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故宫学的学术研究内容本身也是开展博雅教育研究实践的重要资源载体,它们都能成为故宫学博雅教育中鲜活的人文教育资源,这是动态的、发展着的、可实践的博雅教育内容。

因此,以通识课程带动博雅教育发展,通过基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普适性与深刻性相统一,可以加深学生对人文历史教育知识的认知,引导他们掌握中华历史文明,学会运用多样的研究和实践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完成人文品格的自我塑造,使培养具有开阔文化视野和包容博学的青年成为一种可能,并且这也成为青年学生思政教育实践的重要路径之一。

3.2 故宫学的博雅教育实践——以中央财经大学通识课程为例

中央财经大学作为全国综合性高等教育学校,重视通识教育和博雅人才的培养。其以故宫学的学术研究实力和影响力为依托,开展通识课程教学。选修课程的学生多为经济、金融、保险、管理、工程等专业,结合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以鲜活的历史文物资源和实践课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类院校的博雅教育,实现通识教育中的“博雅性”实践,获得了学生的好评和学校教育教学部门的重视。以故宫学为基础和故宫学学术为支撑开展的通识教育“博雅性”培养,其意义深远之处源于广博而深厚的故宫学的人文教育资源的引领,这样才能实现博雅的教育、全面的教育,并且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故宫学的价值贡献和深远影响。

4 结语

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自精神的充盈,来自人文精神的积淀和全社会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与贯通,未来更来源于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其对青年一代进行静水深流、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和灌溉。因此,通识教育与故宫学是一个很大的舞台,通识教育中的“博雅性”探求与故宫学博雅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能够推动青年一代博雅性灵的养成、通达人文精神的获得,最终实现青年一代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文钦.西方学者对博雅教育思想史的研究:1890-2005[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104.

[2] 夏漫辉.西方博雅教育中的体育意蕴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11-13.

[3] 吕晨.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博雅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7,35.

[4] 姚振宇.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审视:概念辨析及启示[J].市场周刊,2018(1):108-109.

[5] 刘晓霞.自由教育涵义的演变[D].汕头:汕头大学,2004.

[6] [英]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平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8.

[7] 许占权.西方博雅教育的演变与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12(3):47-51.

[8] 沈文钦.从博雅到自由[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43-44.

[9] 高明士.中国传统政治与教育[M].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148-149.

[10] 舒大刚.国学经典价值与高校通识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2):7.

[11] 郑欣淼.关于故宫学概念与对象[J].江南大学学报,2017(1):5-14,11-13.

[12] 章宏伟.故宫学的学术滥觞(一)[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學版),2016(3):7.

作者简介:宗娅琮(1982—),女,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教育、书画鉴藏。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英国文学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
通识教育实施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发展与意义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7:02:53
浅谈独立院校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改革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21:54
关于光学与现代生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09:47:56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20:01:21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52:11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