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2-05-30 05:59:22张小肖徐皓
求知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研学思政教育

张小肖 徐皓

摘 要:近年来,国家对中小学学科德育提出新的要求,即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各学科需要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解决好各学科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围绕这一重要任务,文章结合教学实际,提炼地理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研学旅行的考察、校园实践基地的历练,使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地理学习,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德育;地理教学;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红色教育专项课题《基于地理学课程思政的红色研学旅行设计》;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OBE理念下高校建设学科特色教师发展学校的探索与实践》(2021YZD004);宁波大学2022年教学研究项目《地理课外实践课程思政融合开发研究》(JYXMXZD2022080);浙江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区域高中地理“五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简介:张小肖(1979—),女,浙江省宁波市李惠利中学,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徐皓(1985—),男,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

德育是中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基础,中学德育与中学各学科教育的融合是十分有必要的。地理学的大部分问题来源于生活,把思政教育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相结合,使得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德育与智育相统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相统一,这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炼地理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课堂上的案例分析、研学旅行的考察和校园实践基地的历练,使其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地理学习。

一、通过案例分析挖掘地理课堂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思政教育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有效实现在地理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教师通过选取与教材紧密联系且又蕴含着易于学生接受的思政元素的融合点,可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陶冶乡土情怀,开阔家国视野

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有清醒国际问题认知视角是我国中学德育的基础。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和文化格局,感受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繁荣,激发学生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地理课堂有着独特的学科知识结构,教师可以以乡土地理为切入点开展这方面的教学。

教学案例一:乡土地理教学

教师截取《航拍中国》中有关浙江的片段作为分析材料,然后结合不同的专题设计教学。比如杭州湾跨海大桥——交通线区位分析;宁波舟山港——港口区位分析;西溪、西湖——湿地功能;义乌国际商贸城——商业区位;舟山渔场——渔场成因分析等。这样的形式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尝试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有多处涉及传统文化,如古村落的选址、古代交通、传统农业、古代水利工程、传统节日和民俗、传统建筑文化、传统诗歌等,这些题材都可以融合在地理课堂中。地理课堂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民情,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饱含中国情。

教学案例二:文化地理教学

教师通过播放纪录片《它山堰》片段,向同学们展示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它山堰是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一。在同学们惊叹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时,又展現了另外一个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被称为“世纪工程”,为十几座城市供水,输水总长度达4350公里,如此浩大的规模,在世界水利工程领域都非常罕见。同学们看到这一串数据和视频中调水工程“上天入地”的壮观场面,都为之惊叹,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普及法制意识、道德观念、生态文明意识

新时代青年应该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法制意识、道德观念。在教师高中地理中的“环境保护”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对身边环境问题进行讲解、讨论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案例三:环境保护教学

以宁波为例,宁波地处中国沿海丘陵地带,全市山地面积占陆域的24.9%,全市森林覆盖率为50.2%,有“天然氧吧”的美誉。近年来,花木产业的过度发展在改变当地经济生活状况的同时,也给这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由此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应该大力支持花木产业的发展。观点二:应该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问:你支持哪一方?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阐述观点、互相辩论,最后达成共识,即应寻求一种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共赢发展的积极的保护方式。这类教学能使学生从书本知识走出来,融入社会大课堂,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

(四)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

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气息。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在传授新知识、新理论时,以案例形式导入热点新闻,让学生逐渐养成关注时事、了解前沿科技的习惯。如产业问题、能源危机等涉及对外开放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专题都可以很好地融入思政教学。

教学案例四:国家安全教学

美国农业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区域专业化、规模化布局。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关于美国农业生产的一组组数据和图片,使学生了解美国农业带分为九大区,每个区的专业化率高达80%,从而更好地理解美国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特点。美国农业不但专业化程度高,而且机械使用率高,基本实现了从耕地、播种、灌溉、施肥、喷药到收割、脱粒、加工、运输、精选、烘干、贮存等几乎所有农作物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如此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农业的生产效率。之后,教师可通过视频把视角切换到中国黑龙江农场,使学生看到中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了解中国无人农场技术将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综合认识农业机械化对人类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此外,不仅是农业方面,整个世界最前沿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学、先进的通信网络、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等,都是现代青年需要了解、深入探索的内容。

二、通过案例分析挖掘地理课堂教学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但是思政教育不能仅限于传授教材里的知识和案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在书本里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相互结合,走出课堂,让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去观察、体验、感悟。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其中地理实践力的育人要求高中地理教学走出课堂,进入自然和社会,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要求与目前浙江省提出的中小学研学旅行十分契合。研学旅行不仅要求高中生运用学到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研学过程中通过体验乡土风情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因此教师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土自然、人文资源,特别是结合本土优越的自然地理禀赋和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思政”研学旅行,不仅可以落实新课标下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还可以有效达成综合育人、协同育人的目标,最终实现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我们选择在宁波四明山这一红色旅游地开展高中生红色研学,研学路线的设计注重融合地理学科和思政课程,通过重要节点的选择使学生直接接触四明山的自然地理和革命景点,并设置相关的思考点,引导学生思考红色事件背后的地理知识及红色地点开发与建设过程中体现的红色精神。在研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实践,体现建构主义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自然地设置课程思政融合点。我们的研学旅行的课程思政融合点主要体现在爱国主义教育、不忘初心体验、人地协调观树立三个方面。

(一)融合爱国教育,投身乡村建设

我们利用研学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横坎头村、章水镇、梨洲村等,实地开展红色教育,让学生在实践观摩中了解宁波的人文历史、革命传统,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在余姚梁弄横坎头村,同学们参观浙东抗日根据地,感悟革命先辈的爱国精神、革命斗争精神,了解革命奋斗的不易。如今,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横坎头村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老区人民辛勤劳作、开拓思想、勇于创新。通过对比,学生激发出为家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的意愿。

(二)体验艰苦环境,坚持不忘初心

利用四明山自然地形的复杂性,让学生在野外进行观察并徒步体验,同时结合在教育基地中了解的革命事迹,切身体验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历程,并认识革命老区和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进而激发学生“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信念,继承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奋斗。

(三)感受美丽乡村,理解人地协调

利用四明山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在研学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好,認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关注山区人民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更深刻地理解并宣传“两山”理念。“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的地理核心观念始终贯穿研学旅行过程。例如,在四明山它山堰,同学们观察到古人在天然河道的凹岸开凿了一条人工河,就是利用了课本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这一自然原理,达到改造自然、适应环境的目的,这充分展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和“人地协调”的哲学思想。又如,在观察山体岩石风化的过程中,看到覆盖在岩石上的苔藓以及苔藓下风化形成的一点土壤,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明白自然界的很多东西都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我们要树立保护自然、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

三、校园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

研学旅行的沉浸式体验型育人模式更易被学生接受,但受课时、场地、精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它无法长期、持续地进行,这就需要找一个与它功能相似却更易实现的方式,即通过在校园内建设实践基地来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校园劳动教育是研学旅行的重要补充。教师结合地理学科知识改建校园,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很好的校园实践平台。

(一)强化劳动体验,树立服务意识

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建立校园农田,鼓励并督促学生全程参与作物生长的整个过程,包括播种、灌溉、施肥、收割等。城市里长大的学生接触农田的机会不多,通过参与农业活动,同学们既能结合书本知识深刻地认识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分析农作物种植所需要的自然条件,并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状况随时改良不利的条件,领悟到农业生产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且要符合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又能通过参与农业活动锻炼身体,磨炼自己的意志,体验农民劳作的辛苦和接触自然的快乐。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学会思考与创新,学会学以致用,树立在今后工作岗位中应用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科素养

地理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区域问题,学生难以直观感受。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学校中的各种建筑场馆,作为微型城市平台,如屋顶花园、垂直绿化、校园土壤、硬化道路和排水设施等,这些都是微型的海绵城市。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建立探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观察校园的角落,同时借鉴现实生活中很多海绵城市的成功案例,为学校出谋划策,提出解决内涝问题的方案。通过这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还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结语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研学路上,或是校园实践基地,教师都要潜移默化式地渗透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参考文献]

邓嘉欣,杨林,胡启武,等.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探究[J].地理教育,2021(9):4-8.

陈世发,田广增,李航飞,等.基于课程思政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探索[J].教育观察,2021,10(42):84-86,90.

刘静.关于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4):46-51.

猜你喜欢
研学思政教育
去研学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