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022-05-30 04:57:52张静
艺术科技 2022年17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

摘要: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有些虚假消息出现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并以更夸张的形态得到二次传播,获取流量。文章先阐述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的危害,然后分析新闻失实的成因,最后提出一系列避免新闻失事的对策。

关键词:社交媒体;新闻失实;新闻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句话虽然简短,却振聋发聩。人们已经围绕新闻职业理念提出了种种基于真实性原则的规范,但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形成了流动空间,在信息共享的趋势下,新闻与信息的界限日渐模糊,新闻失实现象频发。若想在社交媒体上正确引导舆论,增强媒体公信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网络传播环境,弘扬社会正能量,需要重视新闻失实的危害,提出避免新闻失实的对策。

1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的危害

1.1 媒体公信力下降

为了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习惯,社交媒体的信息更加丰富,同时部分记者为追求时效性,未经深入求证核实便抢发信息的情况屡见不鲜,信息呈现出即时性、碎片化的特征,网民难以及时接收完整的信息,容易在事情真相尚不明朗的时候就作出情绪化的判断,因此经常发生新闻反转现象。新闻的反转往往会带来舆论的反转,媒体的美誉度和公信力大幅下降,网民对媒体的信任度也随之下降。

1.2 媒介伦理失范

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生产把关严格,新闻信息大多真实可信[1]。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爆炸、众声喧哗,信息的真实性让位于时效性,媒介伦理失范的现象频发[2]。根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社交媒体凭借匿名化的特征为网民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狂欢地。在高度自由的虚拟社交平台上,部分网民为了发泄不满情绪,随意造谣,散播不实信息,甚至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过度批判某些社会现象,基于猎奇心理追求狂欢,忽视媒介伦理,严重违反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对社会舆论和他人造成了恶劣影响[3]。

1.3 误导社会舆论

媒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網络空间中表演和传播的壁垒,助推了虚假信息的传播[4]。社交媒体上聚集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体,一则假新闻可以在短时间内进入众多网民的视野,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人们通过转载、点赞、评论等方式进行二次传播,转发速度及转发量都相当惊人。虚假新闻的大范围传播,容易出现舆论导向偏差,使民众产生错误的行为认知,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1.4 新闻总体失实

新闻总体失实成为隐形顽疾。信息爆炸不一定会让社会更加开放透明,反而可能带来鲍德里亚所宣传的“拟像”社会[5]。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单反映了两大极端现象:一是娱乐新闻长期霸榜,人们对社会民生新闻缺乏关注;二是负面新闻一旦出现就会引起关注并迅速传播,占领榜单,其中混杂着真假难辨的信息,使网民形成社会正处于负面危机中的刻板印象,严重威胁新闻的真实性。

2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失实的成因

2.1 智能技术推波助澜

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用户可以匿名发帖,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受法不责众心理的影响,信息的可信度与权威性降低[6]。在新闻活动不断“液化”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技术使新闻报道功能日益弱化,信息的追踪和把关难度加大,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对新闻活动本身的掌控权不断被削弱,这不利于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社交平台会应用大数据和算法机制,向网民精准推送其感兴趣的信息,却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用户在接收一则消息之后不一定会继续关注事件的进展,而算法黑箱也没有设计辟谣路径的能力,因此辟谣信息并不一定能及时传达给网民,新闻失实造成的不良影响会持续存在,对当事人和媒体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2.2 流量利益主义至上

第一,拼流量。在社交媒体时代,是否客观真实和深刻公正不再是评判新闻质量的唯一标准,更在于它能否为新闻媒体和社交平台带来流量,用户的点击量和关注度能否更有效地转换为收益。对平台来说,失实新闻是可以用来吸引眼球的“红酒午餐”,而辟谣信息也能够吸引大量关注,赚足流量。在新闻失实现象出现、发酵、引起关注、产生舆情,然后再澄清的过程中,社交媒体将收获好几波注意力红利。因此,媒体平台没有足够的动力参与新闻失实的后续处理与辟谣澄清,新闻成为商业模式的附庸。

第二,抢时效。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与灵魂,但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激烈的行业竞争从未停止[7]。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媒体纷纷抢发新闻,唯恐落人一步。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为抢“首发”头衔,在没有经过调查求证的情况下便争先恐后发布信息,使新闻信息碎片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并且偏离事实真相。随着专业报道程序的展开和公众舆论参与的倒逼,新闻信息更加完整,最终将事实真相全面地呈现在公众眼前[8]。同时,及时转发其他媒体的新闻也成了追求时效性的手段,虚假新闻在众多媒体的竞相传播下产生了轰动效应。

第三,博眼球。社交媒体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为了满足用户的娱乐需求,新闻内容和制作方向都表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同时,公民记者和UGC的生产模式也推波助澜,媒体千方百计找热点、博眼球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新闻策划和新闻推手横行,在新闻逐渐成为抢夺流量的工具时,它已经失去了本身的底线。

2.3 新闻专业主义缺失

第一,新闻工作者缺乏求证精神。社交平台能够迅速发布信息,为了成功获取第一手资讯并及时发布信息,抢占先机,新闻工作者在核实信息真实性方面缺乏耐心。为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本应多方求证信息源,但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信息,新闻工作者往往会选择忽视最基本的求实。

第二,新闻工作者专业技术能力不足。用户因专业能力匮乏和专业素养不足,采集的新闻信息往往不够全面,难以深入分析专业性强的新闻信息。由于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即使能够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也不能进行深度挖掘,仅依靠主观感受进行报道,这样生产出来的新闻质量参差不齐,易引起大众的质疑。

第三,新闻工作者缺失理性客观主义精神。新闻专业主义强调每个新闻从业者都要坚持理性、客观、中立,坚决不可将个人情绪掺杂在新闻报道中,但在新媒体时代,诉诸情绪的新闻更容易传播,影响面更广。因此,新闻工作者容易情绪先行,甚至对一些严肃的内容采取过于娱乐化的表达方式。

2.4 信息分辨能力薄弱

第一,信息盲从:缺乏反思批判意识。由于社交媒体上事实真相与谣言混杂,信息海量且变化多端,而网民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大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反思批判意识,极易被表象迷惑,将媒介刻意营造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等同起来。加上多元文化的涌现,人们的生活中充斥着迷茫和不确定性,民众容易在诱惑中迷失自我[9],陷入无意识的轻信盲从状态,盲目听取他人的评价和判断,失去基本的理性思考能力,在人云亦云的状态下,认同一些存在低级错误的观点,言行也随之受到影响。

第二,解码偏差:情绪化表达。新媒体时代,受众的沟通方式被社交媒体重塑,线上交流虽然具有便捷化的即时特征,但由于失去了面对面的真实场景,用户不能直观感受传者的情感状态[10]。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用户喜欢采用异化的非语言符号表达观点和沟通交流,这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满足受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传输个体情绪的需要,让传者与受者都能获悉双方隐匿于电子媒介中的真实情绪[11],另一方面也使得信息的解码面临更多的困难。当前,网络流行语成为青年群体独特的身份标识,其在提高信息到达率的同时,成为年轻人交流的第一选择[12],而其他群体在解读时存在偏差。

第三,碎片化阅读:难以认清事件全貌。社交媒体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快节奏的生活与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人们难以花费大量时间深入阅读新闻,致使新闻真相还未呈现,网民就已经不再关注。

3 社交媒体时代避免新闻失实的对策

3.1 人机协同核查,完善把关机制

首先,要引入5G、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可以利用数量庞大的数据识别和利用社交媒体上的新闻,甚至预测新闻事件的后续发展趋势。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可溯源和不可篡改等属性,能够高效核查报道内容,从而溯源事实,减少新闻报道核查的工作量,避免新闻报道内容失实。

其次,可以运用信息跟踪技术标记虚假或可疑信息,为新闻工作者和网民核实信息提供便利。同时,将修正后的信息快速及时地传达给受众,以便检验和纠正虚假信息。

最后,应用人工算法加强对虚假新闻的干预。作为新闻的载体,社交媒体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通过多元的内容与交互性的特点,弥补了单一媒体的不足,也可以利用算法推薦、内容推荐等手段,对包括传统媒体信息在内的所有内容进行筛选[13],减少人力核查的工作量,提高对新闻信息本身的关注度和把握度。同时,对一些机器设备不能准确识别判断的信息或比较重要的新闻报道,可以采用人工分析判断的方法,以防出现失误。

3.2 遵守媒介伦理,承担社会责任

媒体作为群众的“耳目喉舌”应该坚守职责,承担责任,有效地利用社交平台的优势,引导民众提高媒介素养,对其展开公共教育,以提高网民对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在引导舆论方面,必须明确立场,捍卫媒体的权威,守护新闻的尊严,发挥主流媒体的主导性力量,积极引导舆论而非顺应潮流。在传播转载方面,要明确消息源,加大信息核查力度。在事实核查方面,媒体要加强求证和核实新闻来源,减少虚假新闻的传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核实新闻源[14]。虚假新闻发布后,官方媒体应主动采用微博、抖音等社交渠道发布更正信息,以公开信源的形式对虚假新闻加以辟谣,正确引导舆论,澄清虚假新闻。

3.3 提高专业素养,遵循专业主义

在“全民皆记者”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遵循新闻专业主义,尤其是职业记者更应该坚守职业道德规范,不发表任何虚假新闻,时刻规范自身行为,做到求真务实、客观公正,对网民负责[15]。报道新闻时,记者在采集、求证、撰写、发表、核查的每个阶段都要展现出职业素养,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被泛娱乐化的信息环境所影响,还原事实,持续提供真实与深度并存的新闻信息。

3.4 提升媒介素养,增强辨识能力

作为社交媒体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网民应该全面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信息分辨能力。首先,要有选择性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社交平台上信息真假难辨,要通过官方认证、有较高可信度的权威媒体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筛掉无效甚至不良信息。其次,要在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指引下接收信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内容复杂多变,要有选择地接收,要学会基于自身的知识积累理性判断和分析信息,增强质疑、评估信息的能力,有效识别负面不实信息。最后,传递信息时,要遵守法律法规,恪守道德,不人云亦云,理智发声,坚守底线思维,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网络传播环境的纯洁性。

4 结语

新闻报道是公众了解外部信息的主要途径,真实性始终是新闻的底线。因此,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社交平台、民众都应该结合发展现状,灵活利用科技和自身优势从多方面进行有效管控,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展现出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位云玲.新闻反转的内在机理、影响及治理探究[J].新闻知识,2019(4):86-89.

[2] 王菲.新媒体环境下我国老年群体的数字困境研究:以微信的使用为例[J].艺术科技,2021(11):249-250.

[3] 陈思.微博假新闻的成因及对策[J].东南传播,2013(8):86-87.

[4] 冯菊香,刘俊怡.抖音短视频中农村青年女性媒介形象建构[J].新媒体研究,2021,7(6):81-84.

[5] 林辰.大视频时代流媒体音乐风行的原因及影响分析:以《什么是快乐星球》为例[J].艺术科技,2021(12):148-149.

[6] 金菊爱.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5,15(6):50-56.

[7] 刘朝霞.重新认识公众的力量: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J].青年记者,2016(25):51-52.

[8] 赵香.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如何捍卫新闻真实性[J].城市党报研究,2019(11):59-61.

[9] 徐彦青.动因与应对:新媒体语境下的群体焦虑[J].艺术科技,2021(15):29-30,52.

[10] 葛婷婷.绿色广告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研究:以L村为例[J].东南传播,2020(11):50-54.

[11] 甘露颖.隐喻与延伸:社交媒体中标点符号的异化现象解读[J].艺术科技,2021(14):77-78.

[12] 王菲.新媒体环境下老年人的数字鸿沟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中国知网的文献述评[J].新媒体研究,2021,7(7):1-5.

[13] 边良.碎片化传播语境下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困境与进路[J].现代视听,2020(8):33-36.

[14] 陈力丹.核实事实,不采用无消息源的新闻:克拉运河假新闻形成链条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5(7):46-49.

[15] 陈丽.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问题[J].新闻研究导刊,2017(15):189.

作者简介:张静(1998—),女,河南焦作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品牌营销传播策略分析
网络事件传播中公众焦点的转移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今传媒(2016年11期)2016-12-19 11:43:21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52:28
论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9:28:04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知识零售变现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