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格格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早起订好了一天的学习计划,但一旦实施起来却既看不进书,也不会做题。只要一看到自己不懂的地方心里就难受,于是干脆暂停放在一边,刷起微博、知乎,不知不觉就是俩小时。越临近考试,越觉得时间来不及了,但浪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多。
最关键的是,即使如此,每天放学或从图书馆出门之后,仍然觉得今天“努力”了一天,辛苦自己了。
可惜努力过后的结果究竟怎么样呢?真材实料的东西没学到多少,大把大把的时间耗在“我以为我学了”的错觉中,变成一种自我感动式的欺骗。
其实这不能全怪自己不够专心。因为人类的本能是这样的,面对让人有挫败感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逃跑。艰涩繁杂的理论推导、铺天盖地的记忆材料和想不通的题目思路……
一旦察觉到令人泄气的东西,我们当然会垂下头来不愿意迎难而上。没有谁想要承认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行,所以最终失败了的。我们更愿意相信,只要一直坚持,就一定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正因如此,“怎样坚持”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命题。
开小差,心不在焉,玩儿玩儿其他东西转移注意力,虽然看上去一直在学,但是很難真正投入到学习当中。分散注意力可以暂时远离挫败的体验,但长期这样,很难在过程中有积累,自然也不会有收获。
为了达到有效坚持,我们往往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有时“欺骗”一下自己的大脑。比如,一边看书,一边做标记,让双手都被占用,减少拿手机的机会;心里默念正在学习的内容,或者老师讲课时把他们强调的字句在脑海中过一遍,不给大脑愣神儿的可乘之机;对于一时无法理解或掌握的东西,就先当它不存在,绕过它继续向前走,而不是将它当成前进路上的一座大山,翻不过去就什么都干不成了……
不过最重要的,是接受自己的局限,在没有被理想化的自己的基础上思考,我应该做什么来达到收益的最大化——是应该从头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地去堆砌自己的知识堡垒,还是抓住主要矛盾重点击破?是花更多时间巩固自己能理解的东西,还是把更多精力用在攻克一处死穴上?
我们往往很会给别人提建议,知道对方的擅长和弱点所在,但对于自己遇到的挫败,却常常容易以偏概全,告诉自己:“我很糟糕,什么都做不好。干脆什么都不要去尝试了,只要不抱任何希望,就不会体验失败的感觉了。”
但是往往越想这么做,挫败的体验越强。将自己短暂地当成“他人”去提建议,反而更容易看清所处的位置。
和不断被打击相比,我们当然更喜欢持续获得正向反馈,而不是一直告诉我们“你不行”“这很难”。可是,正是那一个个的“这很难”的挣扎,不知不觉间让我们走了很远的路啊!
编辑/王语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