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发达,媒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媒体技术开始深入农村人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的年轻人迅速接受了新媒体所带来的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方式,但农村的年长一代在社会发展中受到自身思想观念、生活经验以及文化水平的制约,往往很难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从而产生了代际矛盾,使得农村自上而下的传统文化传承模式面临着较大的威胁和挑战,产生了代际隔阂。文化反哺是发生在文明迅速變迁的时代,由年轻一代向年长一辈反向输出文化,促进年轻一代吸收新思想、新文化的过程,同时是一种温和的解决代际矛盾的方式。基于此,文章主要研究代际关系与新媒体对文化反哺的影响,并阐述当前农村文化反哺现象,指出新媒体环境下农村文化反哺的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代际关系;文化反哺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3
移动互联技术高速发展,社会处于全新的媒体环境中,文化反哺现象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周晓虹教授首创“文化反哺”这一概念,自此,反向代际传承模式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关注,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年轻世代展示其“代际优越性”创造了宽广的社会舞台[1]。
周晓虹教授在其论文中对文化反哺作出了明确定义,并指出其是在文明变革时期出现的,年老一代从年轻群体中吸收传统社会文化的重要过程,且新兴媒体的不断介入也使得中国社会文化反哺在家庭代际关系中的影响力逐步提升。社会教化流程中“父为子纲”这一永恒的文化继承的发展方向和形态发生了改变和颠覆,子代首次拥有了“指导”亲代的权利机会[2]。简单地说,如今,年老一代可以从年轻一代身上学习和吸收文化知识,同时,年老一代的身份也由社会化的主体转变为社会化的客体。由于城市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速度比农村快很多,因此人们常发现的文化反哺现象首先出现在城市,在普及之后则慢慢反哺农村。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技术逐渐融入农村建设,文化反哺继续大范围出现在农村,同时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
1 代际关系与新媒体对文化反哺的影响
在文化反哺方面,代际关系与新媒体对其有不同的影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代际关系在文化互相反哺的过程中已经占据难以撼动的基础地位,两个时代人群之间的关系就是对代际关系的主要定义,文化反哺则是在代际关系的基础上存在的,主要反映一种话语的权利关系。
1.1 代际关系变迁为文化反哺奠定基础
在我国古代,父为子纲是代际关系的一种重要体现,父权制在我国的传统教育当中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一个家庭中,父亲拥有教化儿子的绝对权利,这种社会背景下,父辈和子女之间显然是一种从上到下的文化传递过程。而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新的思想被引入,我国的代际关系逐渐呈现一种紧张状态。部分青年开始向传统的父权制发起挑战,青年人的地位发生反转,其社会地位和话语权也在提高,逐渐肩负起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虽然在社会生活当中,父权制仍然有着明显的影响,但在家庭的核心关系上,夫妻逐渐代替了父子,再加上基本国策的制定以及计划生育的推广,代际关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子代在家庭当中的地位明显上升。
1.2 新媒体对文化反哺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崛起,不管是家庭信息环境还是社会信息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新媒体时代,不论是信息内容还是信息获取方式,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麦克卢汉曾说过,“一切新媒体都是一种发展的过程,它为人们开启了通向认知和新兴活动范畴的大门”。由此可见,新兴传媒并不仅限于传播信息,更多的是代表人类文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亲子之间获取信息的手段、能力、内容以及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由此可见,新媒体对文化反哺的产生起到了直接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了这场从社会各个方面渗透到社会基本单位家庭各方面的全方位变革。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在文化反哺中,新媒体与这一理论的内涵所表达的作用类似。新媒体作为文化反哺中的文化释放载体,不仅仅是一个沟通连接的媒介工具,更代表了一种文化本身。新媒体的介入,有助于亲代在接受文化反哺过程中形成高效的、长远的价值观。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智能化电子设备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仅仅是亲代和子代之间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反哺中重要的沟通工具。许多文化反哺都是通过新媒体工具得以实现的,使用频率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是视频及语音通话工具、社交媒体分享工具。在反哺过程中,在可视化技术的帮助下,通过画面就可以展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信息。亲代和子代在文化反哺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新媒体工具从各种渠道获取需要的信息,在不同种类的社交媒体发布和分享信息。由此可见,新媒体作为文化反哺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对文化传输具有重要作用。
新媒体对文化反哺的重要影响还在于其使用当中产生了数字鸿沟。1994年,我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逐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而青年群体由于具备计算机操作和编程语言应用能力,加之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大体上垄断了对互联网络及其相关信息技术的“话语权力”[3]。但数字鸿沟出现在家庭内部代际关系和血缘亲情中,并不会真正斩断亲人之间的联系和感情,通过有效的代际互动就能够填补数字鸿沟。
2 新媒体环境下农村文化反哺遇到的问题
2.1 落后的经济限制文化反哺场景
在现代化进程当中,农村与城市之间一直存在一种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农村相较于城市,不仅经济水平落后,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也比不上城市。同时,信息闭塞导致农村信息流动较差、发展落后导致消费水平较低、文化和教育观念的落后和传统导致思想观念延滞,所以农村比城市更加需要文化反哺。
然而,存在一部分不可抗力因素对农村的文化反哺造成了较大阻碍和制约。农村经济水平的落后使得村民在接受文化反哺时,缺乏一种合适的物质环境和生长、生存环境。“初级群体”是农村老年人接触和掌握社会事物的主要渠道,其具有密切的人际交往、当面交流的特点,主要包括亲人和相对亲近的邻居[4]。另外,大量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接受来自城市的文化反哺,即使他们的反哺意愿以及能力都很强,但由于农村发展局限性较大,当他们回到农村时,反哺渠道也更为狭窄,文化反哺只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虽然农村的互联网普及度较高,农村上网人数不断增加,但跟城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程度分布不均的现象仍然大面积存在。
2.2 落后的思想观念加大文化反哺难度
阻碍文化反哺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农村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思想。当前,长幼尊卑仍然是农村根深蒂固的认知观念,并且有很多与这种观念有关的传统习俗。例如,在子女独立出去工作给家庭带来收入之前,父亲是农村大多数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父权制和家长制的印记仍然十分明显。农业是一项高风险投资,但农民报以悲观情绪,墨守成规,不去接触新技術[5]。因此,相比城市,农村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突破固有的思想制约进行文化反哺,就显得困难重重。由此可见,农村的观念比较保守,若想真正在农村实现文化反哺,首先就要彻底改变当地人的落后思想。
2.3 子代缺陷阻碍文化反哺健康发展
社会的不断发展产生新变革、新事物,新媒体的出现使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力增强。尽管子代的接触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缺乏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就会导致传播内容出现问题,换言之,子代缺乏媒介素养,就会在文化反哺的过程中,挑选到不健康的内容做出反哺行为,从而引发文化危机[6]。
与此同时,子代的社会经验不足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反哺的效果,子代一方面可以迅速适应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自我迷失。一些消极、负面的文化并不适合成为子代对亲代的反哺内容。
另外,部分经常在外地学习或者工作的子代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当子代接触到外面的世界之后,可能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活,而随着子代的流动,文化反哺常常被打断,这也会导致文化反哺存在短暂、停滞等问题。不管是新的媒介还是新的器物,或者是新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对思想比较传统、行为比较保守的农村亲代来说,想要完全接受和掌握,需要子代持续进行文化反哺。
3 新媒体环境下农村文化反哺对策
3.1 弥补子代缺陷,加强对亲代的教育和引导
大部分农村亲代文化程度偏低,在家庭教育和代际沟通方面可能存在很多误区,而这往往会对家庭代际关系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需要纠正农村亲代不正确的认识和不合理的理解,加强对农村亲代的教育和引导。
另外,在鼓励子代文化反哺的同时,要增强子代的信息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让文化反哺健康和正向发展。部分子代自我意识强烈,对自己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较弱,所以他们对文化反哺的态度比较消极,甚至拒绝文化反哺,或临时中断文化反哺,使得文化反哺的效果较差。针对这方面的缺陷,必须做好对子代的引导,从而保持文化反哺的持续性。
3.2 加强政府重视,完善网络基础设施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7]。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农村地区对互联网的应用基础仍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员较多、住房分散、学历不齐、互联网安全意识淡薄、信息技术人员短缺、投入不足等方面,而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乡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无法得到完善。
乡村互联网的普及是建立在相对健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基础上的,因此,相关政府部门要注意到文化反哺当中出现的设施落后、经济水平低下的问题,加大对农村的建设力度,从经济上给予扶持,并把新的思想、新的观念引入农村。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的普及,让农村地区更多的人接触到网络和外面的世界,使他们在接触的过程中更新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亲代与子代之间的文化反哺。
总之,新媒体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如果缺乏基本的网络基础设施,子代将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文化反哺,也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3 改变代际原有的关系和结构,加强代际交流沟通
进入新媒体时代,亲代的部分传统经验实际上已经不再具有参考和传承价值,甚至已经成为阻碍他们适应新环境的因素。而文化反哺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传承模式,能够高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亲代可以通过子代的反哺认识新事物,并加深对其的理解,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大的战略课题[8]。勤劳、务实、肯干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勤劳进取、务实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构成元素。可见,农村亲代的部分经验也能够对子代的价值取向产生影响,其不仅仅是亲代先前积累的有益生活经验、知识技能以及消费习惯,更是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能够安身立命、面对事情和面对艰苦所必备的胆量、知识和能力。
4 结语
当今社会新媒介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文化反哺的问题也逐渐将人们的视野从城市转移到农村。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对今后的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普及网络技术可以帮助农村亲代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从而提高子代对亲代进行文化反哺的效率,进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和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 沈丽巍,宋国庆.论“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德育指导思想的转变[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191-192.
[2] 周晓虹.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J].青年探索,2017(5):78-87.
[3] 周晓虹.文化反哺与媒介影响的代际差异[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2):63-70.
[4] 赵娜,邝木子.新媒体时代老年人数字融入机制研究[J].传媒,2018(22):91-94.
[5] 王崇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问题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秦壁村为例[D].太谷:山西农业大学,2013.
[6] 张继涛,郑玉芳.新农村休闲文化建设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1):87-91.
[7] 庞超.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农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8] 疏仁华.论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境遇[J].高等农业教育,2006(3):90-92.
作者简介:徐旖楠(1996—),女,安徽蚌埠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