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采莲 陈蕊
关键词:活化设计 工业遗产 文化记忆 记忆要素 上海制皂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8-0089-03
引言
工业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历史、科技和科学等价值,是城市转型发展的文化财富,具有不可再生性。相比之下,我国工业发展起步较晚,不同区域情况复杂各异,并且由于当地居民缺乏对工业遗产重要性的认识[1],导致出现许多工业遗产面临着倒闭、搬迁与转型,随之也出现了利用率低、与社会大众脱节等困境,活化成为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工业体系的发展既需要技术创新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柔性支撑,相关学者引入文化记忆的新视角对工业遗产的继承与发展进行研究,工业遗产是承载文化记忆的重要场所,文化记忆为工业遗产活化提供新的视角,将文化记忆引入到工业遗产研究中,通过构建用户的文化记忆,建立和传承工业遗产的价值,更能有利于将记忆的非物质遗产传承。
一、文化记忆理论与工业遗产活化设计
(一)文化记忆理论解析。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理论,他认为,文化记忆是一种“被固定下来的客观外化物,以文字、图像、舞蹈等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拥有独特性和持久性,具有建构集体同一性的功能[2]。文化记忆主要具有群体认同性、现实重构性、组织性、成型化的穩定保存形式等特征及功能[3]。文化记忆包括了时间、功能、权力、媒介和建构五个维度,文化记忆的时间维度指时间的跨度及指向,具体可将其分为个体记忆、交往记忆及文化记忆;从核心维度功能维度理解,文化记忆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建构身份认同;从媒介维度来理解文化记忆,它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借助媒介载体将其具体化[4]。文化记忆的内容需要借助媒介在场景中进行建构,在个体之间进行分享,发挥其保存与传播的作用,在具体场景中,“记忆的主体是什么”“记忆什么”“记忆产生的环境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将工业遗产文化记忆构成要素归纳为“人、事、物”3 大类别[5]。
(二)工业遗产活化设计的研究现状。活化作为工业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活化设计”意为用设计的方式使其从无活性状态转变为具有活性状态的过程,也就是活力复兴。在工业遗产中,通过活化设计使场所中某一建筑、物件、空间特征等唤醒记忆,让用户在场所中获得感知,并产生情感共振,形成文化价值的认同,传承工业遗产的价值。
迄今关于工业遗产活化设计涉及到空间建筑、传统村落、景观等不同类型,注重结合实际案例来探讨具体的活化设计策略,例如,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学者丁小珊提出三线工业遗产记忆再生的路径—营造场所精神,让用户在营造场所中获得感知,再现与构建用户记忆[6];从主题特色元素的角度,学者乔治以半坡国际艺术园区为例,提出“梳理规划脉络,提取文化基因、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工业文化因子注入,景观建筑空间活化”的工业遗产活化策略[7];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模式的角度,王建军等学者在分析红砖厂案例中提到工业遗产活化中需要提供文化展示空间,打造以艺术文化交流和展览为主线的整体艺术氛围[8];从空间活化及改造的角度,张乔棻等学者以台北松山文创园区为例,提出了保存修复原则、规范性的空间功能置换的成功路径[9];陈华新等学者对中小城市工业遗产活化提出因地制宜的空间设计、功能复合型空间设计、工业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的策略[10];学者杨靖雯从网红文化的角度分析工业遗产改造设计,提出网红文化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网络、实体生活、民众等文化主体汇聚而形成的多元文化共生体,其作为一种融合多面的文化价值表达要适度把握[11];综上所述,工业遗产需要在尊重工业遗产本身的特性下,注重空间里的环境、艺术、文化等氛围营造,采用活化设计的方式做出针对性的策略。
(三)文化记忆理论引入工业遗产活化设计的必要性。工业遗产是文化记忆的重要展演空间,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记忆,记忆理论引入工业遗产研究中,更有利于记忆的非物质遗产传承,在遗产保护与改造的过程当中融入记忆要素,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与人的生命、生产、生活、生态有机链接,对于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和传承工业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激发和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工业情感与记忆;文化记忆理论为工业遗产活化提供新的视角,将承载文化记忆的符号、场所、精神等理论研究运用到工业遗产活化设计当中,引导人们在场景之中构建记忆,将能够激发大众记忆的符号以及符号包含的文化内涵用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唤起大众记忆,给人以亲切感、认同感及归属感,从而建立工业遗产自身的价值和感性意义。
二、工业遗产活化设计中文化记忆要素解析
工业遗产活化是将记忆通过物化的形式进行高度凝结的媒介载体,文化记忆的内容需要借助媒介在个体之间进行分享,从文化记忆的媒介维度,将工业遗产活化中的文化记忆构成要素总结为“记忆主体、记忆纽带、记忆场所”三大类,即“记忆的主体”“记忆内容选择及事件”、和“记忆产生的环境”问题。
(一)工业遗产活化设计的记忆主体要素。工业遗产活化设计中的记忆主体要素即记忆的主体问题。记忆主体是人,工业遗产活化设计中的创造者、实践者和参与者都是人,人是工业遗产文化记忆构成的核心。在工业遗产活化设计中,记忆主体主要包括设计师、工作人员(熟知相关工作路线及内容)、代表先进人物、具有文化记忆特征的群体、参与用户群体等,通过实物再现、情景模拟等方式,将人物所承载的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展现出来,唤起大众的文化记忆。
(二)工业遗产活化设计的记忆纽带要素。工业遗产活化设计中的记忆纽带要素即记忆内容选择及事件。事件是记忆的纽带,它把很多零散的记忆要素集合在一起,这些事件的记忆是工业遗产进行活化设计的基础及来源,可以是影响这个工业遗产发展变革的事件,也可以是建筑实体(建筑、设备、产品、构筑物、结构)、历史事件、工艺流程、科研成果、企业文化等,活化设计中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总结和提炼,通过文字、图片、影像、记忆符号等多形式的展示,展现本地城市工业发展的历程及其成就,唤起用户情感记忆。
(三)工业遗产活化设计的记忆场所要素。工业遗产活化设计中记忆场所要素即记忆产生的环境。记忆需要有形的物质实体和无形的场所氛围对人的记忆进行建构,从而产生情感,“触景生情”便是人见到景象所产生的直观感受与体验,对工业遗产而言,记忆场所既包含建筑(厂房、库房)、场地等硬环境,也包括影像图片、标语口号、企业文化、环境氛围、情感体验等软环境,还包括与生产相关的展品装置、建筑、休闲娱乐等景观。随着科技的发展,场所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实体物件展现,还包括静态呈现、动态互动、情景模拟等展现方式。
三、工业遗产活化设计框架及案例分析
(一)活化设计框架分析。从工业遗产活化设计中文化记忆构成要素出发,通过软硬环境的场景氛围打造记忆场所,激发记忆主体的群体认同感;通过软硬环境的呈现展示,企业工艺文化的情景模拟,激活大众记忆,触发现实重构;通过构建贴合大众兴趣、激发用户参与的记忆场所,展示具有文化记忆的记忆纽带,实现工业遗产的成型保存。
群体认同感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场所情景中得以建构的过程与结果,不是个体或群体所原有的特质。群体认同的记忆体现出群体较为深层的价值取向、情感表达以及心态变化等,对于群体凝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2]。群体认同性的形成也是活化设计的过程,通过工业遗产记忆载体设计场景,记忆场所营造氛围,这些场所和载体可以是建筑、场地、景观等硬环境,也可以是标语口号、企业文化、环境氛围等软环境,引导设计师、用户参与群体等记忆主体在情景之中构建记忆,引发群体认同,见图1。
现实重构性是指主体的记忆需要被反复的建构和重构保持其连续性,记忆具有重塑机制,过去原景不会再现,而是在不断激活和构建新的记忆,通过记忆纽带和记忆场所来激活和建构记忆,这些纽带可以是也可以是建筑实体(建筑、设备、产品、构筑物、结构)、历史事件、工艺流程、科研成果、企业文化等,记忆场所可以是与生产相关的展品装置、標语口号、企业文化等文化要素构成的环境氛围等。采用故事叙事、图像呈现、实物展示和模拟情境等形式,使用户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融入了现代文化的内涵,在激活记忆的同时也重构了新的文化记忆,从而达到现实重构的目标,见图2。
工业遗产中的物质载体具有成型保存性,工业遗产需要成型的保存形式发挥其价值,记忆需要借助载体才能被重构,载体需要成型的形式进行展示,这些形式可以是记忆纽带中的建筑实体、产品设备等;也可以是记忆场所中的场地、建筑等硬环境和标语口号、环境氛围等软环境,依附在建筑上,不可触碰,如光线、空间特征等。采用大众认可并喜爱、贴合大众兴趣、激发用户参与的展示形式,让用户进入构建的情景当中,引发用户的记忆情感共鸣,系统性的展示与设计,达到成型保存性的目标,见图3。
(二)上海制皂厂案例简介。上海制皂厂厂址位于上海黄浦江边,创建于1923年,前身是英商中国肥皂有限公司,经过活化后更名为“皂梦空间”,成为了以制皂为主题的景观与体验中心。通过构建公共艺术装置,有效利用公共空间,提升用户互动体验,唤起人们在情感和思想上的对话与共鸣;通过置入小型博物馆,合理地运用工业遗产的有效空间,为大众营造一种更加艺术、直观的观赏体验,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娱乐性;通过打造生活休闲空间,拉近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使大众产生良好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实现了整体空间视觉与功能的和谐统一[13]。
(三)上海制皂厂的活化设计案例分析。通过对上海制皂厂的记忆要素内容进行解析,分析其活化设计,“皂梦空间”形成了以文化符号再现工艺流程、品牌文化的公共艺术装置,以多元媒体展示原始风貌、发展历程的小型博物馆,以整合资源融合制作工艺、建筑设备的生活休闲空间三大部分,具体分析如下。
1.构建公共艺术装置,展现品牌文化氛围。从上海制皂厂的品牌文化、工艺流程出发,采用制皂厂泡泡元素、标语口号等工业符号情景记忆再现,提炼工业特征,多维形态展示,营造空间场景。将承载上海人对上世纪药皂,硫磺皂等各种香皂的文化记忆、熟悉的标语、广告,变成了从未消失的文化符号,采用涂鸦墙的形式进行展示,见图4,唤醒大众记忆;承载着工作人员及大众记忆的制皂工艺流程及建筑物,融入了泡泡的色彩和元素,设计为公共艺术装置,给人良好的视觉感受,见图5;承载着大众记忆的曾经销量王肥皂产品,借鉴其制造工艺,制作装置“长在树上的肥皂”,见图6,激发大众共鸣。
2.置入小型博物馆,营造功能多元场景。将承载着大众对上海制皂厂建筑及成果的记忆,通过多元媒体展示,科普品牌文化。将极具现代设计感的“肥皂博物馆”,以圆形管道连接,高度还原制皂厂的风貌,展馆镶满各种肥皂模型的肥皂墙格外吸睛,见图7,给人视觉与感受的冲击;“逐梦”展区将肥皂历史的变迁和品牌的百年传以动画呈现环绕式影片展示,见图8,将肥皂的发展历程采用大屏幕制作环绕式影片,见图9,科技感把历史与现代完美的融合,增强场景与用户的互动。
3.经营生活休闲空间,强化大众休闲属性。通过整合制皂厂的工业资源,融合新旧工艺,打造生活休闲空间,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休闲需求。靠近江边的景观露台原本是污水净化池,改造之后成为一片登高眺望的休息处,给曾经居住过这附近的居民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见图10。藏在滨江一角的白七咖啡馆,咖啡里冒着小气泡,就像以前制作肥皂的过程,勾起大众对使用肥皂时的记忆,“白”加“七”为“皂”,即名为白七咖啡,店里的各种元素都与皂元素相关,包括到店必点的用肥皂盒装的“香皂蛋糕”,见图11,整个空间利用生产车间的次氯酸钠池、气浮池等水处理系统改造而来,见图12,这也许对于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老上海人们来说,有着深刻的纪念意义,对于不熟悉这里的人,也具有一定的科普意义,也是用户来这里打卡休闲的圣地。
四、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工业遗产活化设计策略
工业遗产活化设计不仅是工业遗产价值的保存与传承,更是对大众有着展览、陈列、教育的作用。工业遗产活化设计需要通过增添新的元素,有效利用艺术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根据工业遗产本身特性进行内容与形式的构思,去源源不断地向大众传递它的文化记忆价值同时建构大众自身的文化记忆,增加社会大众的情感体验,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同时结合上海制皂厂活化设计案例,得出以下工业遗产活化设计策略。
(一)再现记忆符号,引发群体认同。工业遗产活化设计中将具有文化记忆、触发人们情感的记忆符号通过再设计的形式融合到新的工业文化形式当中,是对工业遗产价值的体现。由于记忆符号带有情感属性,可以起到影响氛围和调节情绪的作用,通过记忆符号引起大众记忆,让大众产生记忆和情感共鸣,而记忆涉及的是一个群体知识的存储,而群体恰能从中获得大我群体的同一性,达到活化效果。提取和再现工业遗产记忆符号,需要对工业遗产本身的文化记忆构成要素内容进行解析,采用大众喜好的再现方式进行展示。
(二)加强场景营造,触发现实重构。场景是大众接收场所信息、了解场所特点最直观的方式,是产生联想的线索。场景营造是用户、物件、空间之间相互交融,在工业遗产中,场景营造主要是场景还原再现、标志物件的展示、多元的媒体形式、构建艺术装置等形式,通过营造的场景之中,用户感受到非常强烈的场景体验,能够在内心产生属于自己的文化输出,同时又接收到场景信息,不断的建构与重构自身记忆,触发用户现实重构。
(三)置换空间功能,实现成型保存。随着城市形态的不断更新,工业遗产寻求空间功能置换与城市同步共生,来实现其自身的存活与发展,现如今的工业遗产大多为置换为博物馆、公共艺术空间、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形式,这些功能置换都需借助工业遗产自身的历史、工业文明特色来进行活化设计,构建多功能空间场景,使用多维形式展示,实现工业遗产的成型保存。
结语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需要新的活化形式来适应城市的更新发展,结合工业遗产自身特性,注入新的活力,满足当地的空间发展需求,有利用文化建设与城市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对于增添城市个性与魅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14],深入剖析上海制皂厂的活化案例,引入文化记忆理论,总结出工业遗产活化设计的策略:一是再现记忆符号,引发群体认同;二是加强场景营造,触发现实重构;三是置换空间功能,实现成型保存,提升工业遗产活化设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