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白蛇传》文本数据的西湖景观叙事设计研究

2022-05-30 01:25黄艳王宣方
设计 2022年15期
关键词:白蛇传

黄艳 王宣方

关键词:文本数据 景观叙事 文化信息 数据地图 景观分镜图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8-0046-04

引言

在中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影响下,中国将面对社会劳动力短缺和景觀叙事设计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见证特定文化和传播文化信息上,也存在于观者对文化载体进行主观解读的过程中,有利于文化的再创造和构建群体文化认知,使景观成为一种立体的、交互的、活化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继承体。而文本作为一种多元档案是地方特色社会文化显性特征的佐证,既是研究市民生活和景观意象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景观叙事设计空间规划基础。本文致力于探索:(1)基于对传统文本分析方法的归纳,总结现有方法在信息提取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进而提出文本数据分析法。(2)从文本数据解构-文本数据地图-景观叙事设计的三个层面来解读和应用文本信息,提出基于文本数据的景观叙事设计方法框架。(3)构建文本数据时空地图,展现出文本内容的时空关系,并使之转化为景观叙事分镜图。(4)以叙事结构-轴线、叙事情节-序列、叙事手法-景组为策略在景观实践层面完成故事的表达和叙述。

一、文本分析法

20世纪70年代开始,埃森曼(Peter Eissenmann)和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等设计师以设计实践将文本引入了建筑和景观设计的领域,借助文本中丰富的信息以及独特的观念,消解传统的建筑或景观形式,也引发了建筑和景观设计领域引用或参照文本的风潮,在此称之为设计中的文本分析法。

(一)传统文本分析法

传统的文本分析方法常依靠设计者在阅读文本信息后进行选择性的提取,通过其自身的理解对语义进行扩充和创新,融入自身思想和情感后进行设计的传达。从具体的操作方法来看,可以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提取文本中的故事或场景,将文本中描述的事物的特征通过“文字——图像”转化的途径使之物化为景观形态。设计者常常运用隐喻的手法,用具有特色的、特殊的或有独特意义的景观形态来引发观者的联想,使观者看到它们就能够顺势联想到其所熟知的文本表达的场景、故事或某种精神;或者将文本的叙事结构与景观的空间结构相关联,使之作为场地空间组织的基本逻辑和依据,进行叙事化表达。

第二种是摘取哲学、文学、物理学或社会学等其他领域文本中的概念,并对其精神内涵进行解读;借鉴其对事物关系或蕴含道理的认知方法、思维逻辑,从其中获得启发,以新的视角、新的手法重构和规划场地,进而得到解决场地问题或规划空间结构的路径和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文本方法大多依赖设计者进行文本阅读、归纳、筛选与提取,其指导设计的过程较大程度受到设计者主观理解的影响。

(二)文本数据法

文本数据法的本质就是用数据中潜在的数学结构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建立显著的视觉信息模型,并以易辨析的可视图元快速传递关键的信息,从而有利于辅助决策。而且文本自身的时间性、空间性和物质性,为文化信息的映射和文化性景观的构建提供了物证和线索。文本数据法可将文本内一些未被挖掘的信息以更优化、更直观的形式进行呈现,利用客观的数据和可视化结果,凝结文本记录保留下来的各类信息,使得从文字到图像转译的过程更加准确和直观,有利于发挥文本中的叙事性文字记录文化信息的优势,并更为贴切的、全面表达出文本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因而文本数据法是梳理和挖掘历史传说脉络与景观叙事间互动逻辑的切入点;是利用文本之于人类感知的独特性,引起人们对文本的回忆、阐释及联想,达到人与景观深度感知和互动的关系的重要途径。

二、基于文本数据的景观叙事设计研究

文本中对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的描述信息暗含人与空间结构和空间序列的相互作用关系。因而在构建景观叙事的设计方法时,利用文本中蕴含的人与景观、历史文化独特的联系、认知和经验,有助于人们以一种故事的框架去认识、理解和记忆景观,这也是构建文本数据和景观叙事联系性最为关键的部分。通过文本数据解构-文本数据地图-景观叙事设计的路径来解读和应用文本信息,进而构建从文本数据到景观叙事设计的理论框架(图1),旨在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有地域特点的、历史的、文化的景观对象,从而进一步丰富人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

(一)设计方法框架的提出

文本数据的目的就是简单、清晰地表述想法或结论,在明确叙事结构和框架的前提下有效地进行信息交互。而以空间、时间、事件和人物为线索和逻辑进行信息提取是叙事可视化的有效途径,其中空间和时间要素展现了文本时空格局的演变,组成了文本叙事结构的时空特征;人物和事件要素体现了文本层次和逻辑关系,也组成了文本叙事结构的语义特征。因而文本数据可以对时间——空间、事件——人物关系进行描述,并能够通过点、线、面等抽象要素进行可视化。基于时间地理学中“时空立方体”的理论,以文本数据地图表达人物在时空中留下的行迹,利用多层的信息进行叠加并置,能够将不同层的信息相互关联。从而使得设计者更容易发掘信息之间的潜在联系,揭示信息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共性特征,尤其是那些景观中存在的却没有开发出来的可能性,以及某些对立的属性关系。通过这种探索,追踪在单一的景观场地信息图纸或文本中看不见的东西,为构建文本在时空中的映射以及空间的再创造提供基础。

具体方法包括叙事场地的定位、空间起承转合的营造与设计语汇的应用等,并以此构建叙事结构——景观轴线、叙事情节——景观序列、叙事手法——景观景组三个层面的转译框架。将文本中所承载的文化、情感和精神映射到景观中,利用景观元素创建多感官的互动体验,使观者能够联想到场地的故事、传说,感受到场地的文化气息,引发人的回忆,创造出人与景观在感知层面的联系;从而构建起集体记忆,使得景观具有文化象征的意义,并最终成为蕴含历史文化信息的空间载体。

(二)方法的优势与难点

本研究从文本数据入手,利用其来源广、数量庞大,同时又能真实地记录或留存在文本内的信息,具备较高的准确性的诸多优势。将其嵌入地理数据信息,能够激活文本数据与城市景观间的联系,从而为空间决策提供有效依据,重塑景观、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设计者的设计灵感和创造力。然而要构建基于文本数据实验的景观叙事表达,其面临的诸多难点包括:方法的逻辑如何建构;如何利用跨学科的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有效表达;如何实现文本数据与景观叙事设计策略和方法的转译等。

三、基于《白蛇传》文本数据的设计实验

(一)实验条件

1.场地条件:西湖景区约49km?(DEM 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数据云地理空间数据云 SRTMDEM 30M 数据(http://www.gscloud.cn),坐标参照系为EPSG:4326-WGS 84),具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见证了众多真实历史事件的发生,还孕育出颇多的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和文学、艺术作品,《白蛇传》便是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本文选取杭州西湖景区中的环湖景区范围(面积约为6.5km?)为实验场地(图2),研究基于文本数据的景观叙事设计研究理论框架的实操性。

2. 文本数据条件:本研究选择的《白蛇传》文本数据类型是记叙性的文字,不仅能够传达一定社会、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包含描述事件的基本和具体的要素,包括时间、人物、地点、空间特征、主要景观物、发生的活动和动作等,从而为场地设计提供了直接依据。

(二)场地文本数据分析的过程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文本数据挖掘与可视化表达:文本数据挖掘一般包括四个步骤:文本预处理、模型微调、文本实体抽取、实体关系构建。使用编程语言对文本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提取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实体,然后进行实体关系的搭建和可视化表达。将《白蛇传》的文本作为输入,使用微调后的模型进行实体与事件识别,抽取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信息(图3)。

此后,由文字到二维图像的关键就是建立文本实体的关系,把记叙性的内容组织成时空序列信息,并进行直观的呈现。这一步的关键是构建出文本中的时空与语义关系,提取时空关系的内容既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也包括人物关系和事件关系在内的语义关系。以《白蛇传》为文本数据源进行可视化处理,从时间关系来说,要可视化的内容既包括按照时间序列来梳理事件(情节)发生的先后顺序,也包括同一时间下相同人物所发生的事件的数量。具体的表达方式是时间为横坐标,事件主题为纵坐标,横纵坐标交点的大小为事件发生的频率(图4)。

2. 由文本数据到文本数据地图:时间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时空关系的基础之一,它利用三维空间来显示活动轨迹,在文本信息的空间映射方面具有优势,因而文本数据地图在此基础上构建。以原始场地信息为基础,以水平轴表示地理空间,纵轴表示时间,并将场地信息和经提取的文本数据信息进行并置和空间叠加,从而在二维平面上构建纵向信息层级,最终构成事件发生的三维文本数据地图,以展现文本内容的时空关系(图5)。

对于空间关系,可视化的内容就是事件发生的位置关系,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方法是将文本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数据提取,通过ArcGIS将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数据映射到地图中,并通过数据分析库Pandas以及繪图库Matplotlib完成不同事件间空间关系的可视化表达。

3.生成文本数据时空地图:文本数据时空地图旨在挖掘场地内的与文本同构的信息,展现文本中不同人物个体在时间和空间中留下的路径,以时空位置关系表达人物个体和景观区块间的连通性。这个过程就是将复杂的信息简化为一种形式,概括、抽取其主要特征,表现文本数据中的秩序与内涵,以及不同景观空间的结构联系和逻辑(图6)。

四、景观叙事设计表达

人们对景观文化信息的感知是通过多感官与景观交互时激发出的联想和想象,与自身经历、经验进行联系和比较后,形成对景观空间多层次的、完整的印象。因此,构建一个连续统一的、具有节奏和韵律的、富含文化意蕴的景观空间是引发人们独特感知的必要条件。基于文本数据地图对文本时空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解读,景观叙事设计通过叙事结构——轴线、叙事情节——序列,叙事手法——景组的框架在景观实践层面完成故事的表达和叙述。

(一)梳理叙事结构-景观轴线

通过梳理叙事结构,并将以上文本数据时空地图进行场地的空间映射,利用各种形式的路径,结合场地现状条件,塑造场地情境的节奏起伏和空间组织逻辑——景观轴线,从而优化和加强文本与场地的呼应关系:首先是增强景观序列间的关联性,利用时间的延展性,通过路径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轨迹串联起与文本内容呼应的各个景观节点,明确景观叙事设计的空间线索和形态;并由此导出承载各种事件、活动的场地空间组织的空间秩序——景观序列。

(二)编排叙事情节-景观序列

景观序列是基于叙事情节的景观叙事结构,需要在三维的、全景的视角下进行考量。而编排叙事情节可以结合文本情节按照顺叙、插叙、倒叙或跳叙等手法进行重构和排布,并将景观序列与叙事线索进行类比,使观者在游行实践中能够感受到场地文化信息传递的逻辑性。例如,将“清明时节雨纷纷”“美满姻缘”“夜话”“断桥相遇”“合钵与哭塔”等五个场景序列依据文本数据地图映射到空间中,形成有层次、有节奏的景观序列和组织。同时结合场地地形高差以及水面与湿地的关系,优化不同景观序列之间的功能和边界和过渡(图7)。在编排体验路径的过程中,将抽象的文本人物的活动轨迹进行空间映射,灵活地利用步行或乘船等游览方式串联起景观序列中的景组,从而构建起景观序列中的叙事结构,使各景观序列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在空间信息的表达上,进行区别化的主题标识,易于人们辨识其所处的文化空间位置。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中,西冷桥既是文本中白娘子与许仙初次相遇的地点,也是串联孤山与陆地的重要道路,对其进行空间标识能够赋予景观深层的文化内涵。而通过步行、乘船、眺望等多样且可往返、重复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完成景观叙事的“顺叙、插叙、倒叙或跳叙”,同时也鼓励了人们对场地的主动性使用,因而增强了人们对场地文本信息的独特感知和理解。

(三)勾陈叙事手法-景观景组

1.基于情节分镜的景组布置:景组作为景观叙事设计中景观序列的分型表达,在微观层面为环湖景区整体空间进行文化信息的标定,进而营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表征。在文本数据时空地图对人物活动轨迹表现的基础上,需要回到场地设计中以人为主体的原点,从数据图表分析回到场所精神营造,创造使用者与空间的情感链接。经过从场地研究出发到场地再创造的过程,利用艺术图画与构图方法,从而形成景观设计方案。需要以使用者的感知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提出解决策略并构思场景的情感意境,描绘文本分镜到设计策略的转译图(图8)。基于《白蛇传》中对竹子、荷叶、桃柳、月季等植物的描述,并考虑人在步行、乘船和休憩等不同状态下的视野对景组进行排布,期望借助地理位置信息和具象的景观物引导观者回忆场地中的情节、事件、人物等。如在“断桥相遇”这一序列中,利用亭、石、柳等元素设计景组,以引导游客产生与文本人物相同的行为活动,如“停留”“等待”“相遇”等,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使其在探索场地的过程中回忆、联想到白素贞与许仙在断桥相遇的场景,进而创建独特的感知印象,构建人们对景观的独特知觉记忆。这不仅在景观空间细部层面传达文化信息,还构建起人们对场地与文化信息联想性的认知。

2.基于人类感知的景组布置:景观叙事景组是反映与揭示空间文化信息最直观的信息点,每一叙事景组在景观情节信息的表达过程中,都起到衔接、显现的作用。为使人们能更深刻的進行体验,景组的设计则应关注人类感知,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利用人的身体感知进行情节要素的转译。如为表达“寻觅”这一叙事分镜,利用蜿蜒的路径引导视线,并通过植物疏密、高低等对比关系控制视野范围,形成空间转折及开合关系,营造延申、指引和探索的氛围;路径与两侧的植物依附地势错落其间,植物平台时而触手可及,时而仰首观望,营造富有韵律的观景节奏;借助伴随事件发展的、影射人物情感的蔷薇、月月红、月季等色彩艳丽的植物,将其分段式布置,构成连续的视觉焦点吸引人自发寻觅,营造出野趣的、灵动的和引人回味的观景路径(图9)。

在“求船”分镜中,为再现文本中三人初见时偶遇风暴雨一同寻船赶路的情景,湖边青、白二人在柳树下避雨,许仙搭助和结识了二人,景组置入栈道作为手划船停靠的场所,并在栈道入口映射见证此情节发展的景观物——柳树,从而营造丰富多元的景观体验,引发人们“等待”“眺望”“划船”等一系列动作和心理活动。同时栈道使人们更接近水体与自然声源,调动听觉、视觉、嗅觉,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使其体验水陆场景的差异,获得独特的记忆和景观感知体验(图10)。

结论

本文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认知、提炼、转译与映射景观文化信息。采用文本数据分析法,绘制文本数据地图,展现出文本与景观空间的交集,从而传达出文本中与场地有关的文化信息,探讨其如何为景观叙事设计提供依据并导出具体的设计方案。

虽然文本数据的提取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较为抽象的景观轴线和序列具有指导意义,但无法准确指导景组形态的设计,因而设计师需要结合自身的理解对文本信息的转译进行具有个性化的提炼和应用。通过文本数据时空地图的构建,挖掘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景观形态为媒介,从而激发人们对景观的多维感知。同时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使人接受到景观信息后产生个人理解和积极的情绪,并能体验到愉悦、放松、和谐和舒适的感受;并且丰富了景观环境的结构、模式、形态,使得景观更易于被理解,阐述出景观与地域、历史文化之间的关联性,从而提升了景观的叙事效果。

猜你喜欢
白蛇传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中国故事”系列(二)白蛇传说,最忆是《青蛇》
新时期白蛇故事影视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略
《白蛇传》故事的演变及主要人物形象浅析
笛子协奏曲《白蛇传》与其故事文本的互文阐释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论白蛇传传说在网络剧中的重构
浅析戏曲中丫鬟形象与小姐形象的关系
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