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瑶族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研究

2022-05-30 01:25陈垚龚鑘
设计 2022年15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瑶族乡村振兴

陈垚 龚鑘

关键词:乡村振兴 瑶族 传统民居 现代宜居性性 河坝村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8-0050-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大力实施,在乡村建设的整个层面上已经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果,例如在乡村整体规划、基础设施修缮、村容村貌改造等方面。但是在对于乡村传统民居宜居性方面仍有一定的欠缺。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当地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随之提高,而瑶族传统民居的功能、形式很难满足现代化的生产,生活的需求。

当前,在贵州省内对其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在对于瑶族传统民居方面的研究却较少。本文以贵州省麻江县河坝村为例,研究黔东南的地区瑶族传统民居及其建筑文化,对黔东南瑶族传统民居特点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既能尊重当地特有文化习俗、建筑风貌又能满足村民对现代生活方式需求的现代宜居性改造策略。

一、河坝村基本概况

黔东南河坝村是贵州省内最大的瑶族聚居地,位于麻江县东南部,西北离县域12.4公里。河坝村全村803户,人口共计3291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

河坝村瑶族1992年经民族识别认定为瑶族(蓝靛瑶支系)。这里的瑶族民风淳厚,瑶族地区人民及其同胞热情好客,传统瑶族文化浓郁,河坝村特别著名的是早年枫香树树脂染制的工艺被中共国务院正式批准并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瑶族习俗隔冬不过节、瑶族礼仪、瑶族传统衣着和瑶民服饰等都被中共国务院批准列为省级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在2016年3月河坝村被中共国务院批准评为首批中国优秀瑶族传统文化村落之一。

二、河坝村瑶族传统民居调研情况分析

瑶族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建筑种类的一部分,同其他民族建筑一样,瑶族传统民居建筑是瑶族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逐渐累积的珍贵财富。尽管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支系的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各不统一,但是它们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先祖,都受到瑶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从村寨的选址到建筑单体的朝向,从室内空间布局到平面功能,从建筑结构到建筑装饰艺术,无一都在体现独特的瑶族文化。本次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为主,调查问卷为辅。调研地点为河坝村乡村振兴示范点(新寨、岩脚、团坡)自然寨。

(一)河坝村传统民居特点

1.村落选址特色:在贵州省历史中瑶族人民为了生存,有的依附于其他民族,甚至不得不改變自己的族别,所以不得不寻找更适合自己民族的居住环境,也就形成了属于自己民族的选址特色。“瑶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背靠大山建村立寨,一般是几户至几十户聚居成村,与大分散的居住特点相应的就是瑶族与其他民族的大杂居”[1]。瑶族的村寨多靠山临水,自然风光优美,村落规划优美。充分利用中国古代传统的风水学理论,借用大量的自然山水和大量的自然景观进行装饰建筑,选址施工融为一体,山水和谐,体现了矛盾与和谐的整合,并且富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及其建筑特点。

2.瑶族建筑类型:瑶族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类型,民居建筑类型大概可以分成四类。

(1)简易棚居:瑶族民居地处深山密林,在形式上主要变化为谷仓式建筑。屋顶小屋通常由冷杉茎支撑,屋顶覆盖着草或雪松木,周围的墙壁被一小部分木材或竹子包围。

(2)半洞居:在深山里,以前我们还有一种叫作“半洞居”的建筑形式,即靠着小山的一侧来对其进行开掘和挖洞,在洞外用一根杉木材料来覆盖房屋的入口,上盖一层杉皮。白天长时间在家里活动,晚上人进入到山洞内休息。

(3)围篱式类型:建筑物四周是竹篱笆或小木板,屋顶覆盖着茅草屋顶。其中又有坐地式和楼房式。居住在此类为围篱式结构建筑的瑶族村民,一是经济困难,自己没有能力盖较好质量的建筑,二是因为自己会随时迁移,不会长期居住在同一地点。

(4)干栏式类型:建筑物建在斜坡和山脊上,大部分都是以吊脚楼为主,即房屋的一半建在斜坡上,另一半则按照山势建造。

3.建筑平面形式与功能布局:瑶族传统民居平面大多数为长方形,瓦木结构开三间楼房,五间极少,喜欢独院居住。正房前为屋檐,中间的房间为堂屋,堂屋两旁的房间是火塘空间,火塘除了做饭、驱潮、取暖、休闲娱乐,还是瑶族人民在重要节日烧祭奠用品、祭奠祖先的地方,在瑶族人民心里占有极高的地位。

4.建筑细部装饰艺术:“瑶族民居建筑装饰比较简单,追求‘实用为本,装饰为辅的思想,基本体现出纯朴素的艺术美感[2]。”河坝村瑶族传统民居装饰艺术具体的部分主要分为窗、栏杆、栅栏门等三个方面。

(1)窗:由于气候炎热,开窗面积较大。由于经济等原因,窗的形式较为单一,外观较简陋。从民国时期开始,瑶族人民对窗做了初步的装饰,从这之后,窗的装饰变得更加精致,延续方格网与花瓣的组合形式之外还逐渐与其他复杂图案相组合形成较为丰富的窗框装饰。

(2)栏杆:传统民居二层挑廊的栏杆装饰由开始仅是为了解决安全问题的木方柱逐步演变、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装饰效果的建筑构件。构件的种类越发越多并且进行随机组合,体现了瑶族匠人精湛的手工艺活。

(3)栅栏门:“我国南方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通常安置一种通风兼防备的简易辅助门——栅栏门,其形式有单扇、双扇,也有少数为四扇,纵向高度为大门的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三之间”[3]。从河坝村现存民居建筑来看,栅栏门的装饰朴素。

(二)传统民居存在不足

1.人居环境较差:一是瑶族传统民居建筑室内采光较差,同时窗的设计受到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窗框的装饰性较多。二是开窗数量的减少,造成了通风效果的下降。三是通过调研,当地采用燃烧木材满足生活需求。长期燃烧木材形成的大量有害气体,灰尘对室内影响很大,造成了室内墙壁被熏黑,室内美观感受较差,室内空气质量较差。四是平面布局不合理,功能空间错乱,使用不方便。

2.传统民居卫生较差:一当地有散养家禽牲畜的习惯,家禽随意排放的粪便以及其散发的气味容易引来细菌、蚊子以及老鼠,对卫生环境造成破坏。二民居的排水排污=较差,污水沟一般布置在房前屋后四周且都是采用明沟随意排放,影响民居美观感受。三当地村民有自己的院落,但没充分利用,仅是用于堆放杂物,造成空间资源浪费。

3.建筑的安全性能较差:一在当地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防火等级较低,易引起火灾。二是木头易腐朽,没有及时修缮易导致建筑垮塌。三村庄的消防设置不满足规范要求。

三、瑶族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改造策略

“宜居”这一概念最早在国外在针对城市来提出的,而对于传统民居建筑应该区别与城市住宅宜居性的这一概念。“传统民居现代宜居性改造策略主要是根据《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 50362-2005)中的一级指标,宜居性主要有适用、环境、经济、安全、耐久等方面”[4]。笔者从平面形态、立面形态、构造技术这三个方面提出瑶族传统民居现代化宜居性改造策略。

(一)传统民居平面形态改造策略

1.平面功能改造。对传统民居进行更新改造设计时,需了解村民需求,与现代人居空间相结合。

(1)功能更新:对当地传统民居杂乱和不合理的内部空间进行梳理,对民居的功能布局实现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相对分离,满足现代生活生产的需求(见图1)。

卧室:卧室数量一般都在两间且为南向,而且卧室面积不宜过大,充分利用空间,营造私密及舒适的空间感受。

客厅:充分考虑风俗习惯,对祭祀以及火塘空间进行改造保留。同时,考虑农村家庭交往密切,因此客厅布置在离出入口较便捷的地方。

厨卫空间:划分不明确,卫生间和居住建筑是单独的建筑,居民想入厕洗浴得出居住建筑穿过院落才能到达,给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利性;厨房无固定空间,直接在客厅角落或者与牲畜饲养空间紧邻,充满气味极不卫生。所以在传统民居平面改造中应对空间的功能明确划分,与主体建筑紧密联系,引入现代化生活器具,最大程度方便居民生活需求。

传统空间:对于火塘的处理。充分尊重传统文化习俗的背景下,将火塘这一传统元素进行抽象转译,给它预留适当的空间,将原来采用木材燃烧的火塘空间用现代化电器设备来代替。

2.室内的采光、通风问题。建筑中通常提高通风方式主要是自然通风和热压通风。对传统民居来说,采用自然通风的较为合适。一可以在通风较差的房间屋顶设置可开启天窗。二室内用白色涂料进行重新粉刷,通过白色涂料的反光能提高室内的采光。三在房屋的屋顶将普通青瓦改换成一定面积的亮瓦,让顶部的自然采光通过透明的亮瓦漫射到室内,提高室内的采光率。

3.院落的设计改造。当地村民没有对院落空间充分利用,仅堆放杂物和家禽的饲养。因此对于院落里的杂物,村民应及时清理,不要占据院落空间,将当地废弃木材、石头、瓦片等自然材料充分利用,形成特色景观院墙。同时在院落里种特色植物和果蔬,既能提升整个建筑的视觉观感,还能改善卫生环境。(见图2)。

(二)传统民居立面形态改造策略

贵州瑶族传统民居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正立面外墙较开敞,其他立面外墙较封闭,虚实对比突出建筑体量感,石砌台基与木制墙面和木制窗格形成粗犷与细腻的建筑材料对比。立面特点源于当地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的独特表现。在设计改造时应充分考虑民居立面背后的建造工艺、特有民族文化以及建筑比例之间的相互关系。

1.瑶族传统民居立面组成要素分析:河坝村瑶族传统民居单体建筑立面设计符合美学尺度标准,室外地面与室内地面高差一般为0.6米上下,地基是由当地石材铺设,建筑立面形态有三个组成要素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石台基、建筑主体、屋顶的比例大概为1:4.63:3.40单层建筑(见图3-1);1:9.40:3.80两层建筑(见图3-2)。

2.瑶族传统民居立面分形维数分析:笔者采用计盒维数法重点研究瑶族传统民居立面形态中比例的问题。“计盒维数法是分析图形分形维数值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将不同比例的网格覆盖在不规则图形上,计算图形所占网格数量,并比较不同比例网格下图形所占格子数来判断图形的维数值。分形维数值计算公式如下:其中 N 为图形所覆盖的格子数,rn为第 n次测量的网格距离”[5]。

通过调研,当地传统民居都以一层或者两层为主,笔者对当地瑶族传统民居进行相关测绘并最终选取两户民居建筑做典型代表。一户为单层典型建筑,一户为两层典型建筑进行立面分维数分析。其中单层建筑如图4~6所示:

将立面分维数分为三个层级计算,2000mm-1000mm(区间1)的分维数为1.7004,1000mm-500mm(区间2)的分维数为1.9175、500mm-250mm(区间3)的分维数为1.5784,整体斜率为1.751。单层民居建筑立面的空间形态,在不同层级上的分维数相差较大,空间的分形层级复杂程度的连续性不佳。

两层民居建筑如图7~9所示:

将立面分维数分为三个层级计算,2000mm-1000mm(区间1)的分维数为1.7485,1000mm-500mm(区间2)的分维数为1.6548、500mm-250mm(区间3)的分维数为1.3516,整体斜率为1.592。两民居层建筑立面形态分形层级复杂程度的连续性较有规律。

基于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单层传统民居建筑的立面形态分维数变化先增加后降低,两层传统民居建筑的立面形态分维数逐渐降低,所以我们在以后进行传统民居立面改造时,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减少对传统民居建筑立面风貌的破坏,最大程度的设计出满足当地建造工艺,传统文化特征的立面形态。

(三)傳统民居构造技术改造策略

1.建筑地面、墙面、顶面改造:室内地面:室内地面采用水泥砂浆清光地坪或采用地板砖和木地板面层。

墙面(砖墙、石墙、土墙、木墙):墙面抹灰刷白或者贴墙纸,瓷砖,木制墙面重新刷漆、增加隔音棉、采用胶合板饰面、石膏板饰面或者复合装饰板等。

顶面(钢筋混凝土楼板顶面):应抹灰刷白或者增加吊顶。

木楼板顶面:应完整密缝,有条件的可采用石膏板吊顶装饰。

2.传统民居安全耐久性:贵州瑶族传统民居保存完整度较低,现存传统民居在结构、装饰、材料、基础上有一定程度损坏。因此要对老建筑的建筑基础、结构进行定期检查,腐朽严重的结构进行更换处理。对于新建建筑可以采用新技术保护建筑的安全。“木材保护技术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目前国内已经有一批学者致力于木构建筑的设计与实践。例如在木制建筑材料的外表喷淋防火,防腐的涂料”[6]。与此同时,还要确保村里的消防设施能够正常使用,建筑四周的老旧线路要及时清理更换。注意室内的用火安全,提升村民的消防意识,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这些珍贵的老建筑。

结语

河坝村瑶族传统民居代表了该地区瑶族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民居的现存功能已不能满足现代人对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的要求。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河坝村瑶族传统民居特有的文化和建筑元素进行总结并发现其传统民居的不足,在尊重当地特有文化习俗、建筑风貌的前提下以满足村民对现代生活方式需求为目标来对传统民居进行现代宜居性 改造,让村民享受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瑶族乡村振兴
瑶族织锦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读瑶族经典 为盘护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