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汉语言文学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是指引人们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汉语言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精髓与灵魂,汉字和汉语为有机载体,为文化发展、经济进步、国际交流作出卓越贡献。文章基于文化发展,着重探讨汉语言文学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希望能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鍵词: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承;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5-0-03
0 引言
在我国文化传承方面,文化是基础和命脉,是华夏文明的根与魂。汉语言文学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具有强烈鲜明的延续性和传承性特征,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生长能力。对此,应发掘和应用汉语言文学蕴含的文化传承价值,在理解丰富的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作用,加强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彰显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
1 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的内在机理
1.1 汉语言文学内涵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华美璀璨的篇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包括文学、艺术、建筑、民俗等,这是独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汉语言文学由此发展而来,并成为一门专业。
在时代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变革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展和延伸,汉语词汇多样化,语言应用更加灵活,也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汉语言文学既是对古老文字创作的延续与发展,又是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推动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建设,更对世界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汉语言的重要地位更是牢不可破,其能够促进国家的实践探索与发展[1]。
汉语言文学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代表着国家经济软实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汉语言文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如《西游记》《红楼梦》《史记》等均是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学作品,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在时代变革下也有所发展和创新。
从总体上来说,汉语言文学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两大特征:一是复杂性,汉语言仅仅是在词汇方面就有着方言、普通话之分,造成人们在理解与使用上的偏差,因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会引发文化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二是汉语言文学的独特性,其体现出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在知识大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俨然成为国家的软实力标志,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助推我国建设伟大事业。
1.2 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1.2.1 汉语言文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结合我国文化发展进程来看,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元,涉及语言、文学、戏曲等,其中汉语言文学是主要的表达形式,如唐诗、宋词等,均是汉语言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换句话说,汉语言文学是集汉语、文学、文学作品于一体的综合体,因此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2]。
1.2.2 汉语言文学积极推动文化传承
汉语言文学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如果缺少汉语言文学,文化就会成为一个空壳,同样,少了文化,汉语言文学就如同无源之水。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专业,是对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等的总结与提炼,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文化成果,流露出人们自然真实的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
文艺活动、民间习俗等形式的传播与再现,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学这一载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程并非一成不变,其相应作品及内容在不断更新,对此应注重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与归纳,才能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 汉语言文学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2.1 提升文学修养及文化素质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语言的理解及应用有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是否可以灵活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及文化素质。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中,学生既要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经之路。也就是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宏观建设,能直接促进华夏文明的传播。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目标、任务及内容来看,不管是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还是汲取先进的文学理论,都要侧重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传承[3]。
2.2 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总体性来看,一个完整的架构体系,不仅有语言逻辑学、文字学等直观性的知识体系,还含有文学史这类动态还原历史变迁的文学作品。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经过对大量文学作品的潜心研究,能够做到从多元维度出发,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与体验。例如,《茶经》《茶具图赞》《山泉煎茶有怀》《临安春雨初零》等都是盛名的诗词及文学作品,从多个视角向人们呈现出茶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为茶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学术支持,还结合茶文化的演绎及发展,展现出茶文化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由此可见,这些文学作品在茶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动态还原和呈现了茶文化的演变历史。
2.3 构建丰富多元的现代华夏文明
“青年强,则国家强。”对中国青年来说,学习和领悟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形成自我定位、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刻苦学习汉语言文学,才能感知华夏文明中的广阔胸怀、不屈不挠和奋斗拼搏等优秀品质。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中增强文化自信,以更加高昂的姿态构建丰富多元的现代华夏文明,这对文化传承、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3 当前汉语言文学在文化传承中的困境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国际经济、文化、政治交流,为汉语言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在与不同文明与文化的交流及碰撞中不断发展,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支持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多元的视角。
造成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文化多元化的现象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必然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只有优秀的文化和文学作品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断发展,并被大众认可和接受,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而那些消极、负面的文化,可能兴盛一时,但终究会被人们遗忘和淘汰。
其次,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会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既有丰富的人文环境,又有多元的文化体系,尤其是其具有强大的包容性,给予了文明发展的空间。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在当前现代汉语传播中,其作用并不明显,需要创建汉语言文学这一有机载体进行传承与发展。在多元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必须得到重视。
最后,在当今社会大环境下,如何正视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以此推动文化传承与革新,俨然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很多专家及学者提出强化汉语言文学在文化传承中的策略及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关于文化传承的困境研究,其不仅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更需要广泛的现代化教育教学实践,这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大工程,需要人们坚持不懈地探索[5]。
4 优化汉语言文学对文化传承的现实路径
4.1 高度重视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
为更好地促进汉语言文学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汉语言文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应成为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汉语言文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立足之本,是一项系统、综合的文化产业工程,应逐步稳定其基础性、强化其尊重性、明确其重要性。
当代青年应自觉树立起尊重传统汉语言文化的意识,在文化传承上,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让国内外优秀文化得以融合和发展,丰富汉语言文学体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推进优秀华夏文明广泛传播。汉语言文学在现代化语境中存在边缘化的问题,对此应在加深社会各阶层对文化重要性认知的基础上,抱着融合的积极心态,弘扬和革新汉语言文学[6]。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茶文化更是被人们熟知,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形成了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价值体系。融合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有着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和多元化的价值理念,被不同的社会群体认可、接受和自觉传扬。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等,无不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对此应加大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力度。
4.2 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于文化传承中的实用性
在增进人们对文化传承的认知的同时,应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实用性。一方面,应从全局视角出发,加强文学及文化研究,收集和整理相关知识体系,发掘文化元素、文化价值等,展现文化精髓与文化品质,期间运用现代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加以呈现,使汉语言文学更形象化、生动化,通过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做到深入浅出,让人们学习和理解,扫除文化传承的语言藩篱,推进连续性、持续性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例如,《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地位。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若一味地采用文言文表达方式解读,则很难真正体会和感悟其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对此建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充分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使命,灵活运用替换、意译等多样化方式,让诸如《史记》这样的著作被人们更好地理解[7]。
实用性是文化传承的价值体现,须根据社会发展状况,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在对实用性的把握上,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的融合,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升人们在文化传承中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比如对于水文化,可根据现代化的水利建设事业,引入古今中外先进的水利工程,如京杭大运河、都江堰、灵渠、安丰塘等,在相关水文化的文学作品和历史遗迹中,探索水文化经久不息的发展规律和变迁过程,结合当今水利工程,增强人们在水利建设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水文化的育人功效。
此外,还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道德观念的关系,这在多元化文化发展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塑造和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如《宋史·杨时传》文学作品中,“程门立雪”的典故可谓家喻户晓,杨时端正求学的态度,传递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形中推动了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8]。
4.3 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强汉语言文学交流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在文化传承中应借助先进的技术,注重与网络语言交流,规范网络语言的生成与传播,以此丰富和拓展文化体系,还可以将网络文明用语嵌入文学研究工作中,使其更加丰富有趣。
同时,汉语言专业学生还要运用信息技术,共建、共享汉语言文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和方法,创建生动活泼、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发文化传承的兴趣與热情,增强文化认知和认同,保障学习效果,体现出文化传播中的主动作用[9]。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应共同灵活使用现代化技术,构建课外实践活动,高质、高效地推动文化传承与革新。
5 结语
汉语言文学发展在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面临着多元文化的冲击,文化传承的现实困难加剧。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增强文化意识,注重文化传承与交流,积极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还需要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发掘文化传承的价值,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冯水兰.汉语言文学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研究:评《汉语言文学概论》[J].青春岁月,2022(18):48-50.
[3] 吴佳佳.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40-42.
[4] 后建清.浅析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期间教学模式创新策略[J].科幻画报,2021(7):69-70.
[5] 才娟,院淑华.汉语言文学研究在水利工程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价值:《水文化教育导论》[J].灌溉排水学报,2021,40(5):157.
[6] 梁英,沈克旻.浅谈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意义的融合发展: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20,42(11):305-306.
[7] 阿依加马力·吾买尔.中职院校汉语言文学中传统文化的弘扬[J].汉字文化,2020(22):93-94.
[8] 罗艳.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意义的融合发展: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8,40(11):395.
[9] 张一诺.以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栏目为例探析汉语言文学在现代社会的传承[J].中国文艺家,2018(10):11,59.
作者简介:何勰(2002—),女,江苏无锡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