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整顿桥下空间

2022-05-30 10:48简宏妮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东城区北京市北京

简宏妮

2021年11月25日, 北京,在新首钢大桥下,全新打造出的“ 桥间天地”, 形成1100平方米下沉空间,根据桥下高度由西向东设置“漂浮栈道”“桥下剧场”以及“反射廊架”三个活动空间

近期,北京发布《2022年北京市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其中提出,開展457处桥下空间清理整治,其中城市道路桥下空间361处,公路桥下空间96处,组织完成三环路、四环路桥下空间移交属地管理工作。

据北京市发改委疏整促专项办消息,目前全市有108处桥下空间完成整治,二环、三环路的部分桥下空间已经变身面向周边居民的停车场,还有多处开始谋划打造公共空间。从曾经的喧嚣到后来的寂静,再到如今重新被看见、被激活,桥下空间以城市公共空间的身份重回人们视野。

北京的桥,千姿百态。据《北京市立交桥下空间整顿规划》的数据,二、三、四环路立交桥下可利用空间达到 39万平方米,面积与天安门广场接近。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这些闲置空间有望被合理规划和利用,为城市增添美感,给居民带来便利。

今年北京市东城区将以雍和宫桥区为试点,开展慢行交通提升改造,形成以发光提示系统为基础的桥区慢行安全体系。

灰色空间

上午10时,已过了早高峰时段,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雍和宫桥附近仍一片繁忙。机动车、自行车来回穿梭,人流如织中,有附近居民扶着手推车、儿童骑着滑板车经过。被划作停车场的区域几乎无空位,仍不时有车辆进出,由东向南的左转车道被堵得排起了长队。雍和宫桥共9跨,桥下空间3411平方米,承担着过街通行、社会停车和交通执法站办公三大功能。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国贸桥横跨在北京CBD核心区,桥上车流不息,桥下道路交错,平均每天有30万人从桥下匆匆穿过,却鲜有人注意到桥下大量闲置的空间。数据显示,这部分空间接近5万平方米,目前除了一部分用于社会车辆、公交车停靠和存放环卫工具及车辆外,余下就是一片沉寂的空地。

几十年来,北京城市道路、公路、轨道交通兴建了大量桥梁,随之形成了千余处桥下空间,其中虽大量被用作公交场站和环卫、交管等城市运行保障点,但还是有很多桥下空间成为“灰色空间”。

北京市相关部门曾对中心城区桥下空间做过详细摸排,发现存在私搭乱建、违规乱停车、违规堆料和堆垃圾、基础设施陈旧、摆摊设点、未贴引导标志等诸多问题。

“什么样的桥下空间可以用、什么样的桥下空间不可以用,谁能用、谁不能用,使用时应该优先干什么等问题都缺乏明确指导,造成使用无序问题,再加上管理不到位,也就出现了诸多乱象。”北京市发改委疏整促专项办相关负责人直言。

大量闲置的桥下空间,不仅影响了城市美观,也让居民出行和活动受阻。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共创中心副主任侯晓蕾及其团队多年来一直研究北京高架桥附属空间。她认为,高架桥在设计之初对桥下空间的合理规划存在缺失,其作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未与周边环境建立联系。这部分空间缺乏步行通道,人的参与度低,没有为周边功能区提供良好的功能补充。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工商部门曾提出“退路进厅”,即在桥下建立商业空间以吸引流动商贩集中经营;另一方面,为带动经济,各区政府将桥下空间建成集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活动中心。当时,北京的天宁寺桥、赵公口桥、菜户营桥及白纸坊桥下,便是4处有代表性的自由市场,另外还有玉泉营桥下等10个建材交易市场。

然而,1998年玉泉营桥下建材城的一场火灾,让曾经喧闹一时的桥下空间回归沉寂。由于安全隐患被暴露,所有商业活动被叫停,取而代之的是市政管理。

2006年,北京出台了《北京市立交桥下空间整顿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整顿五环内商贸经营类的桥下空间,共95处、约8万平方米,包含集贸市场、商用设施、汽车租赁及销售等场所。至此,北京桥下空间的经营性活动全部被取缔,转而改换为相对安全的功能,诸如公交停车场站、社会及交通、环卫、园艺等部门停车场和办公用房。

目前,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发展阶段,桥下空间的更新和利用开始显现重要价值。

样板工程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桥下空间中,雍和宫桥是一个面积不算大的直通桥,但占据北二环的交通要道,且周围遍布知名景点—雍和宫、五道营胡同、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地坛公园等均分布于步行10分钟以内的范围。

如今走到雍和宫桥下,会在东、西、北侧三条斑马线上看到发光地砖。北京市东城区城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就是此前改造完成的“智能发光斑马线”,夜间自动点亮并与交通信号灯同步,可以在夜间、雨雪、雾天醒目提示行人过街位置,明确人行横道通行权和通行时间,提高“礼让斑马线”的警示作用,同时“发光斑马线”的视线角度可保证驾驶员对其“见光不见色”,避免对机动车的影响。

3月,雍和宫桥下东侧停车场执法站前原貌

雍和宫桥下东侧停车场执法站前改造效果图: 文化格栅美化外立面(北京市东城区城管委供图)

今年,北京市东城区将以雍和宫桥区为试点,开展慢行交通提升改造,形成以发光提示系统为基础的桥区慢行安全体系,而这只是雍和宫桥下空间改造的第一步。

接下来,雍和宫桥将通过交通执法站迁出、电力设施体积缩减等措施,进一步释放桥下停车空间,优化停放布局,补充并提升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如电动车充电桩、标识导览系统、智能监管系统等,完善桥下停车功能。在保障停车功能的同时,通过标识系统,地面铺装彩绘等形式,进行历史记忆表达与文化艺术植入。同时,推进桥下临街界面整治,形成通透的空间,与周边历史文化风貌协调。全部改造计划于今年9月底前完成。

2021 年,北京率先将二环路的桥下空间移交给东城区、西城区和丰台区,由所在区负责管理。这样一来,各区可通盘考慮和规划区域空间,有效进行管理和执法。

西城区二环路上的天宁寺桥是另一处试点。按照规划,在保证空间开放性和可达性的前提下,天宁寺桥下空间将形成运动活力区、滨水休闲区和文化创意区,从而激活桥下空间,连接社区,并保证充足的照明。

北京市发改委疏整促专项办综合处处长刘力透露:“今年我们推进桥下空间的环境秩序整治,目的是让桥下空间更加安全整洁有序,特别是天宁寺桥、马坡桥等5个桥下空间,在完成环境秩序整治的基础上,探索试点利用的方式,因地制宜地织补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让桥下空间景观美起来、亮起来,品质提升起来,努力打造成为城市的金角银边。”

为何会选中这5处作为样板工程,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安全性、可达性的前提,这几处样板工程有不同侧重层面,能对不同类型的桥下空间起到示范作用,同时有可供使用的基础,且在权属方面界定清晰。

放眼全国,北京在桥下空间改造方面并不算早,但有望起到引领作用。侯晓蕾说:“北京市政府非常重视,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从市到区,从区到街道,甚至到社区的清晰的协调组织架构。” 同时,北京在进行桥下空间再利用的过程中,将推行全民参与和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从而形成特色。

改造之后

在北京的桥下空间重新被激活时,有舆论提出:“在腾挪和整治之后,这部分释放出来的城市公共空间有无机会回归商业?”

桥下空间本身有污染、噪声等先天限制,加之复杂的权属关系和政策限制,商业空间开发案例并不多见。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一座“桥洞咖啡”意外走红,其场地空间正是在上海武宁路桥下。不少网友都对这样的创意点赞,甚至邀请咖啡店来家附近的桥洞开设分店。

武宁路桥是交通要道,桥洞相对较大。桥下除却有一条路穿越,两边的场地也可以利用。周边老旧小区密集,居民需要一处公共区域。不过,作为首先试水商业的城市灰色空间,这里没有门牌号,至今没能办理营业执照。咖啡馆相关负责人透露,由于这处驿站的运营管理方还没定下来,而办理相关牌照需要运营方出面申请,咖啡馆只能以试运行的状态存在。

长期以来,城市桥下空间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基本掌握在养护单位或者环卫、公交、交管等城市保障单位手中。在业内专家看来,北京桥下空间利用之所以曾存在乱象,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调控桥下空间所涉及的权属部门较多,不同部门之间很难形成统一的行动。

2021年,北京率先将二环路的桥下空间移交给东城区、西城区和丰台区,由所在区负责管理。这样一来,各区可以通盘考虑和规划区域空间,并且有效进行管理和执法。

而桥下空间和商业挂钩,需要更多政策上的支持。北京由于有之前作为商业空间带来安全隐患的教训,目前对这一块的管控仍然严格。

桥下空间改造之后,除了商业经营的考量,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后续的管理运营。

目前,除市有关单位制定统一规则之外,北京的桥下空间各属地管理单位也试图在具体管理办法上寻求新的突破。北京市东城区城管委市政设施科科长张庆山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正在研究推出桥下空间管理准入、退出机制。张庆山表示:“不是说以前用了就永久使用,如果说达不到要求或者管理出现混乱,出现应该整治而未整治的情况,我们也在思考着建立一种退出机制,激励桥下使用单位更好地去管理好桥下空间。”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莫飞认为,改造提升后的桥下空间可持续发展,应从运营可持续及生态可持续两方面入手。莫飞表示:“运营方面,建议引入市场化力量,比如咖啡馆、社区服务配套、体育设施等,把整体的运营保障和经济自循环起来;生态环保方面,我们在设计理念中倡导环保性和低碳化,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东城区北京市北京
东城区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启用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