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各类艺术作品的形式、内涵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质的飞跃。在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下,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作曲家,谭盾的作品就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产物。他把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音乐素材及西方作曲技法融入作品当中,将中西方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章分析谭盾的创作理念,阐释其作品中的民族性和现代性,还有其作品中的道家思想及其音乐的多元化特征,展示多元文化下谭盾音乐创作的独特性,为音乐的探索和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谭盾;创作理念;道家思想;多元文化;音乐风格;新音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3
0 引言
谭盾的音乐之所以在国内外备受关注,是由于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音乐作品体现了极大的融合性、创新性,且其创作思维标新立异,具体体现在其作品的个性和唯一性上。他将西方自由作曲技法、中国乐器与民族音乐素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其作品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再加上其突破传统音乐的束缚,对新音色的探索有极致的追求,其极具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作品极富创意和冲击力,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他的大多数作品呈现出极为突出的先锋意识,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更是给听众带去了全新的体验。他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融合在一起,真正让作品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1 谭盾的创作理念
在谭盾的音乐作品当中,结构“散”化是一大特征,没有遵循传统的结构,而是“散”中有“齐”,音乐的主体思想根据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追求“形散而神不散”。他的这种宽泛、自由且非常规的创作理念,拓展了听众对音乐多样性的认识,打破了乐队的常规排练与演奏规则,让作品实现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在谭盾的多数作品中,人声与乐队的共同演绎十分常见,人声也并非按照常规演唱逻辑进行,而是将节拍节奏全部打散,作为主体的演绎部分时,乐队为人声做铺垫,展现人声的灵异诡变。
谭盾摒弃了传统的创作技法,从他的音乐中听不出呆滞、刻板的音乐情绪,他在使用西方自由作曲技法的同时,融入了很多新音色和民族素材,赋予音乐全新的生命力、个性和张力。他的作品虽极具创新性,但没有让听众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他非常注重音乐所抒发的内心情感契合听众期待。
谭盾出生于湖南,巫文化是湘楚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谭盾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音乐创作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民间音乐素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他大量提炼民间音乐素材,通过不断整合,将民族音乐与自己的作品相结合,使作品呈现出来的东方韵味更加明显。谭盾十分钟爱研究巫傩文化,其中《道极》最具代表性。他在《道极》中加入了特性乐器——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通过特性乐器来展现巫傩和戏曲元素,表现了道士为死者超度灵魂的过程,营造了阴森诡异、神秘莫测的氛围。谭盾的作品除了从音响上带给听众冲击以外,作品的内在含义也值得推敲,作品的本质代表了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
2 谭盾作品中的民族性和现代性
2.1 民族性
谭盾自幼生长在湖南,湖南是古代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片土地孕育的湘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是中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补充,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巫楚、道家文化和戏曲音乐都成了谭盾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不断积累当地民间戏曲和民族音乐素材,从意境表达、情感共鸣上创作出富有中国韵味的作品。谭盾将民族音乐素材与自由作曲艺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这使其作品在情感表达、文化深度、创作技法上都体现出独特的风格[1]。
谭盾非常注重音色的配置,如《道极》就很好地体现了巫楚文化,其为人声、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与乐队而作,凸显了三者的特殊音色。在人声的设置编配方面,在节拍“散”的情况下,表现出巫师行法的吟诵意境,用其抽象怪异的吟唱营造出阴冷神秘的氛围。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作为两种独奏乐器,旋律线条与人声交替进行,也饱含巫楚文化元素。
从传统民间音乐中提取素材,最终形成音乐主题并在作品中呈现出来。以《琵琶协奏曲》为例,笙的独奏素材就是从古琴曲《幽兰》中提取的,展现出质朴的情感。谭盾除了在作品中加入民间音乐素材以外,还常常应用中国的传统乐器,在设置好乐器演奏的音列后,将其很好地与管弦乐队融合,打破了传统民族乐器的五声性,赋予民族乐器新的生命和张力,这也反映了谭盾作品的民族性。
2.2 现代性
谭盾对新音色的探索是有执念的,为了让传统乐器不再乏味,突出音乐的趣味性,谭盾做过众多音色实验,如非常规演奏法、自然声、多媒体,还有演奏家在听众席演奏,甚至还和听众即兴互动等。丰富多彩的音响、声音素材打破了常规的作曲规则、专属的创作风格,彰显了谭盾音乐的多元性和个性。这也说明谭盾的艺术设计思想是超前的。
在谭盾的作品中,乐器的编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音响反映的先锋性极为明显。谭盾将西方自由作曲技术与中国五声调式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先锋性趋于大众化。他的音乐总是能将听众带入诡异神秘、肅杀狰狞的氛围中,如《鬼戏》《九歌》等。谭盾不再注重“唯美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和逻辑,更不再设计那种结构主义的乐音体系。他更多地思考音乐的情感色彩变化,让音乐不再在框架内实现声音机械化,不再受结构主义的束缚,而是让音乐自然具有更多的自由性、流动性、即兴性,从而打破结构主义逻辑对音乐的束缚。
3 谭盾作品中的道家思想
“道”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是混沌和差别的统一,什么都有什么都无,是生命精神的反馈;“道”产生混沌的“气”,混沌的“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字从词性来看是对立的,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万物都包含“阴”“阳”这两种对立的方面或倾向,而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了统一。“阴阳”这一思想并非产生于古人的劳动中,也不是古人对世间经验的总结,更不是历代圣贤观察日月运行或四时变化的产物,日月或四时乃至万事万物本质上只是“阴阳”运用的一种取向。
譚盾生于湖南,而巫傩文化和拥有千年历史的道家文化早已根植于湘楚人民的内心。谭盾说:“小时候最喜欢在乡下追的就是民间为红白喜事做道场的巫师,他是近乎全知的导师,能够用音乐与前生来世对话,通天、通地、通人。”这暗含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天”指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由此,天和人是融为一体的。由于天与人的分隔是由人类的文化造成的,所以庄子提倡“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美学思想在谭盾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印证,他崇尚道家文化质朴无华的本真,大多数作品都营造出自然、古朴、静雅的音响效果和想象空间。
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类作为连接天地的纽带,不得不对天、地保持敬畏,践行“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天人合一” 这一观念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利于提高人的修养。谭盾的作品《交响曲1997:天、地、人》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美学思想,这部作品以天、地、人各作一个乐章。天,诉说辉煌的历史,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反映了天地万物的融合;地,用编钟缓缓诉说大地的故事;人,以童声合唱的方式展现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共同生长发展,在深情的演唱中,开启和平世界的大门。天、地、人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最后实现共同发展。
在谭盾的作品中,《道极》《地图》《九歌》《鬼戏》都极为突出地呈现了道家的美学思想。《道极》中,谭盾用极其撕裂、阴森的音响效果,特别是人声诡异散漫的演唱,低音大管和低音单簧管沉重、阴郁的演奏,展现出道士为死者超度的场面,很好地诠释了道家的“阴阳”一说。《地图》也拥有浓厚的巫楚文化气息,这也是谭盾基于去湘西采风得到的素材创作的,作品中融入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的音乐,民族素材丰富多彩,最终使这一作品在大气磅礴的同时富有自由浪漫的气息。《九歌》则是对楚祭祀仪式的音乐化重现,作为歌、舞、戏、乐一体的祭祀行为,楚祭祀仪式拥有鲜明的巫文化特色,其也成为谭盾创作的重要题材。他将祭祀仪式中的迎神、敬神、送神的格局安排在音乐的各个乐章,体现了他对巫傩文化的热爱。《鬼戏》将谭盾创立的“有机音乐”的理念贯穿始终,“有机音乐”是指“取决于自然的声音”,表达生命与自然紧密相依的理念,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倡导返璞归真,强调自由,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作品带领听众走进一个神秘莫测、诡谲怪诞、古老幽暗的世界,在描绘“鬼气”的神秘和“巫气”的庄重的意境时,也使听众跟随作曲家的脚步打开了原始世界的大门。在这种诞幻不经的气氛中,作曲家注入了湘楚巫傩文化[2]。引领听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参与了一场文化洗礼,这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引导值得人们思考和反省,这也是谭盾作品的精髓。
4 谭盾音乐的多元化
4.1 有机音乐
谭盾的创作一直力求打破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做到在视觉、听觉、音色、空间等各个维度带给听众与众不同的音乐享受。谭盾的有机音乐表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第一,在舞台设定上,通常乐团的演出形式都是固定的,乐器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主要追求音乐的协调性、统一性[3]。而谭盾的作品打乱了乐团的传统演奏模式,将演奏家安排在观众席,造成音响的偏差性,空间感更饱满,给听众新的听觉和视觉体验。第二,探索、研究并发展新音色。谭盾勇于创造不同音响效果的音色,结合谭盾的美学思想,自然万物都是乐器,如水、雨滴、纸等都可成为其作品中的一件乐器,营造不同的听觉效果。第三,相比传统理性和谐的乐音思维,谭盾将自然音以及生活中的噪声融入作品中,成为作品的点睛之笔,日常生活中的噪声可引起听众对日常生活的联想。通过对噪声的改造,与设定的乐音结合在一起,扩大了人们对声音的认知范围,冲破了传统乐音材料的束缚;在视觉上,谭盾更是追求新颖奇特。也许是因为谭盾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舞台布置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他会根据作品所传达的意境设定场景,或神秘,或昏暗,让听众在视觉上结合音响对作品产生更直观的思考和联想。
4.2 解构与重组
解构是把原结构解体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重组则是把原结构解体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重新组合,构成一个全新的物体结构。谭盾不同时期的创作也在不断解构重组,想法和思维逐渐成熟,风格也相对稳定[4]。谭盾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被人们称为先锋艺术家,他的作品具有非常鲜明的实验性、个性、反叛性等特点。他十分擅长解构不同时期的音乐性质、特点和风格,结合无调性创作意识,最终重组成一套具有鲜明风格的创作技法。在他的多数作品中都能听到中国民间音乐,这正是谭盾对民间音乐素材不断收集、提炼、整合的成果。
4.3 中西结合
在音乐结构上,谭盾不仅做到了西方所追求的形式美,还做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提到的“形散而神不散”。在形式美上,谭盾并非刻板地照搬西方模式,视觉、听觉上都是规整方正的,谭盾做到的形式美是在乐谱和音响上勾勒出的意境,而这种意境,也是一种形式美。中国人更注重艺术作品中的神韵。谭盾打破了人们固有的传统思维,不拘泥于和谐方整的结构,否定结构主义,艺术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作品中音与音之间的逻辑设定限制了音乐的发展,他认为音乐是自由的,不该在设定好的结构当中去发展,这大大限制了音乐的流动。因此,在谭盾的作品中能发现,结构意识并不是那么明显,空间感更强,音乐虽从不同声部发生不同的变化,但神韵一直存在。
在音乐主题上,西方的主题材料意识非常坚定,音乐也是根据主题材料变化发展的,而中国对于主题,“散”的意识也极为突出,即兴性的成分占多数。谭盾对两者也进行了非常好的融合,主题材料上,通过解构重组的意识引用中国民间音乐,在重组之后也会让其与西方的传统材料联合。
5 结语
谭盾作为一名极富创新意识走在创作前沿的作曲家,始终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自由创作理念作为自己音乐创作的使命。同时,他又是一名具有反叛意识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上,不断地探索,力求创新。在作品中,其挖掘了声音的一切可能性,并继承和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扩大并丰富了听众的音乐视野。他独特的创作思维,真正做到了将音乐推向世界文化大平台。
参考文献:
[1] 许洁.文化的融合:析谭盾音乐风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125,287.
[2] 李蕾.谭盾音乐中的巫术色彩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3] 杨玲.谭盾有机音乐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4] 苏思颖.论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音乐的解构性和重构性:以谭盾的作品为例[J].当代音乐,2020(4):124-125.
作者简介:龙红羽(1998—),女,贵州大方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