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廊坊第什里沙燕风筝的图像学分析

2022-05-30 22:54崔妍吴震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传统纹样

崔妍 吴震

摘要:第什里风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什里位于京津之间,第什里风筝受北京哈氏风筝和天津魏记风筝影响很大,却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第什里沙燕家族风筝以燕喻人,文章运用图像学分析方法对其中五种主要风筝类型进行欣赏和解读,分别为肥燕(喻男)、瘦燕(喻女)、比翼燕(喻夫妻)、雏燕(喻幼儿)、半瘦燕(喻少年)等。五种图式展现了不同的个性和情感,表达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

关键词:第什里沙燕风筝;图像学分析;传统纹样

中图分类号:TS93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03

风筝作为流传至今依然受人们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人曾以风筝为工具进行测量、传信等工作,甚至有人尝试用风筝载人飞翔。相传五代时期,皇宫中有一名太监李邺制作纸鸢,在头部放置一枚竹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风筝”因此得名。最初,风筝只是宫廷贵族的玩具,宋元以后,逐渐在民间普及,明清时期广为流传。京津乃风筝四大发源地之首,河北省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第什里是位于廊坊南部的一个小镇,此地风筝甚为有名,是河北省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光绪年间该村有个画匠名为刘会,据老人讲,他精通风筝制作技艺。此门手艺跨越数百年,在1986年才出现转机。第三代传人刘平、赵宗信为延续和提高技艺,结交天津魏记风筝第三代传人魏永昌、第四代传人魏国秋和北京哈氏风筝第四代传人哈异绮,并得到两名家风筝制作技艺的真传,本村工艺得以登堂入室,并产生了如今独具一格的第什里风筝。因此,廊坊第什里风筝虽然出产于小地方,名气不及京津地区有名的风筝牌坊,但汲取了北京、天津流派的精华于一身,以小见大,是如今“通武廊”地区宝贵的“非遗”代表。

第什里风筝种类繁多,题材广泛,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在历史的、现实的各种集体意识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维方法和选择判断的审美标准[1]。根据形制,风筝分为硬翅和软翅,第什里风筝形制以软翅为主。此类风筝仅在翅膀上沿部分有骨架支撑,下面辅以软布或绢等材料,更适宜制作禽鸟或昆虫,如鹰、蝴蝶、燕子、仙鹤、凤凰、蜻蜓等,很多小的软翅并排组合又可以组成一个大风筝。

在这些样式中,沙燕造型是最经典的传统样式。即便在今天,早春到来时,广场旁的工艺品店、风筝摊卖得最多最好的依旧是沙燕风筝,人们唱着“小燕子,穿花衣”的童谣度过放飞风筝的时节。作为早春时节重要的民俗产物,风筝为什么会选择以燕子为题材?经典的沙燕风筝看似相同,实则各异,这其中的原因、内涵又该从何寻得?

因此,本文从沙燕风筝入手,以第什里风筝的传统图样为例,通过图像学分析方法、现代视角进行造型分析和意义阐释,旨在促进沙燕风筝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的继承、传播和发展。作为文化现象的第什里风筝图式,渗透着中国民间文化的一般特性和本土特性[2]。以此溯源,沙燕风筝实际上属于北京风筝的重要门类,其样式对全国风筝影响最大,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风筝。沙燕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眉梢上挑,双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翅膀向两侧对称打开,装点以牡丹、荷花、蝙蝠等传统吉祥纹样,加上标志性的剪刀尾巴,让人一下联想到“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新生愿景。而沙燕的拟人化手法则是最具趣味性、最值得探究的一种造型手法,如将肥燕比喻为成熟的壮年男子,瘦燕则按照亭亭玉立的少女进行刻画等。本文对肥燕、瘦燕、比翼燕、雏燕和半瘦燕(也称新燕)这五类相似却又不同的沙燕形象进行图像形式和内容寓意的分析,旨在对沙燕风筝的造型图案进行更清晰的分类,同时从中国传统拟人化动物形象角度出发,探究其隐含的文化原理和构成其图案的社会学因素和特定世界观。

1 成年之美

1.1 肥燕

肥燕是沙燕风筝中最经典的形象,它在沙燕家族里是流传最久、最具有辨识度的样式。最常见的样式是黑色翅膀衬托白色羽翼和腹部,同时翅膀尾翼等绘制数只蝙蝠、桃子等纹样造型,肥燕代表的是成年男子的形象。肥燕身体较为宽厚,说明男子应有雄伟壮阔的气度;眼睛比其他种类的沙燕更大,目视前方,显示出坚定的信心;眼睛下方从白色部分到尾翼以上的装饰整体形状似瓶子,再次强调了男子的宽广胸怀,有“大肚能容天下事”的气魄,与风筝制作的口诀“颌如满弓承双颊,胸似银瓶气度轩。蓄势待发权在握,肘根腋翎必相衔”相吻合;翅膀和尾翼上的7只蝙蝠自不必多说,中国自古有着“蝠来”即“福来”的说法,胸前寿桃也是约定俗成的长寿标志。最为特别且不容易为人们所注意到的一点是,在肥燕风筝的正中心,燕子的两只爪子呈对称的三瓣漩涡形状,乍看之下似乎出于民间艺人对画面整体美观的考量,实际上有更深的寓意。燕子的爪子处于半握的动态之中,模拟人类的手,象征着成年男子的警备,是一种面对危险随时准备出击的状态,含蓄地表现出了成年男子的力量感和保护欲,是对肥燕形象图式有趣的图像学解读。

1.2 瘦燕

沙燕家族中既然有成年男子,那么也应有成年女子,燕子图式则表现为瘦燕(见图1)。相较肥燕来说,瘦燕的显著特征为细长的脑袋和更为细长的剪刀尾。瘦燕风筝最早是北京哈氏风筝的创新发明,当时北京沙燕风筝以肥燕为主,虽然种类繁多,但能借风高飞且任风力者并不多,哈氏风筝的创始人哈国良通过不懈努力发明了瘦燕风筝。“盖风筝之高升,全在两翅,过肥则受风多,力又不任,非倒撞而下,即断线飞去,瘦则受风少,两脚细长,自下托之,故易于高升,从此别具一格。”第什里风筝借鉴了北京哈氏瘦燕风筝的特征,画面构成基本与肥燕相同,但是剪影外形更加优美灵巧,表现了女性的外在形象和性格特征。

1.3 比翼燕

沙燕家族中还有一类风筝图样非常独特,不同于单只燕子造型,这种图样是两只燕子重叠在一起的,被称作比翼燕(见图2)。作比翼双飞姿态的比翼燕象征恩爱的夫妻,比翼燕诀中有“雄羽映青彩,雌衣耀紫晖”之说,因此通常以一紫一青代表。紫燕象征女子,位于前面;青燕象征男子,只露出60%~70%的身体,其余身体若隐若现于紫燕后方。两只夫妻燕头依偎在一起,眼睛的构思则与肥燕的目视前方不同,二燕双眸互视对方,表现出令人钦羡的恩爱之态。同时,两只燕子的四只爪子共同抓著一朵牡丹,画诀中写着“为筑双栖室,撷取连理枝”,暗示夫妻两人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另外,还有较为隐晦的一点,即两只燕子前后重叠的站位考究,虽是夫妻但不是完全重叠的两个个体,而是留有20%~30%的空间,这说明夫妻之间的相处之道不是将对方完全占据,而是要互为对方考虑,留有一定的余地和私人空间,这样爱情才会长长久久。由此可见,传统视角下的夫妻观已经在艺术作品里体现出跨时代的特点,表现了夫妻伦理道德的开放与进步。

2 孩童之态

2.1 雏燕

以上三类为沙燕风筝中的成年形象。其实在第什里沙燕风筝中,也有很多儿童形象,雏燕风筝(见图3)就是很好的代表。

雏燕代表3岁以下的孩童,风筝头大而圆,翅膀尾翼均短小粗壮,具有孩童的特征,与杨柳青年画中的胖娃娃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可以观察到雏燕的眼睛是向上看的,这模拟了孩童向长辈寻求帮助的眼神,表现了孩童天真无邪的性格特征,以父母为师,敬仰长辈。

2.2 半瘦燕

最后一类半瘦燕也称新燕,模拟的是青少年。半瘦燕看似跟瘦燕很像,但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就整体性而言,半瘦燕比瘦燕显得更有棱角,这体现了青少年不谙世事、多棱多角的刚烈性格。半瘦燕少了瘦燕的柔美,却不如肥燕那样胸怀宽厚,可见人少年时期性格的不稳定和冲动的特点,具有年少气盛的意味。

以上五类沙燕风筝形象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成员性格各异的沙燕家族。这一家庭化的沙燕风筝图式,强调了人与物、物与境、境与天相互依存的关系,反映了人类生存空间集聚观念的因素[3]。由此可见,第什里沙燕风筝家族不是简单地运用拟人法的产物,而是具有一整套艺术构思的工业设计创作。

3 结语

在风筝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的漫长历史中,对样式和形状的区分和丰富一直是民间艺人进行的首要创新,其中包含的時代特征和文化内涵被民间艺术学界不断关注并加以释读。

本文通过对五种沙燕风筝样式进行最基础的识别、解读,加之对其所绘制的图案进行知识性的阐释,可以发现,燕子类别的风筝首先同京津冀地区自古以来多燕子的地理环境有关。其次各种燕子虽然样式不同,具备不同的拟人化特征,并作为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类的象征,但基本形态大同小异,且包含的传统纹样几乎不变,如蝙蝠、金鱼、花瓶、寿桃等。这充分说明,第什里沙燕风筝造型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图式,集风筝的实用性、美观性于一身。因此本文利用图像学分析方法,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第什里沙燕风筝进行深层次的阐释:一是对第什里沙燕风筝所包含的中国传统纹样的寓意进行深层分析,二是对沙燕风筝家族的五类燕子形象对第什里小镇的影响进行分析。

在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蝙蝠一直被当作幸福的象征。“蝠”和“福”同音,人们将蝙蝠的飞临转变成“进福”的寓意,盼幸福像蝙蝠自天而降。因此,沙燕风筝的翅膀和尾翼最常出现且所占面积最大的图案为蝙蝠。同样,金“鱼”音同“余”,农耕时代“余”象征“有余粮”,从而延伸出了生活富足的含义。肥燕的腹部往下是一个花瓶的形状,“瓶”与“平”同音,寓意平平安安,插花之瓶则寓意生活更富足、更美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只燕子腹部与尾部连接位置的几道纹饰学名为“腰栓”,腰栓有五节、七节之分,用以区分不同年龄、性别的沙燕形象,纹样多为盘长锦、万字纹、五元寿等。因此,第什里沙燕风筝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纹样的集合体,所有的繁复吉祥图案寄托了小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位置上看,第什里是位于京津之间廊坊市南部调河头乡里的一个小镇,其制作风筝的技法从京津两地的大户风筝店学来,始于谋生,且在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向外扩张的趋势。它像是在一片平凡的土地中自发孕育出来的树,人们希望利用风筝这一玩物亲身体会春天的到来,于是第什里有了制作风筝的人,最初它一直独自发展,是个人的艺术。在交通略微便利后,京津地区的风筝大户潮流席卷到了第什里,沙燕风筝随之而来,第什里汲取其中经典样式和手法,依旧勤恳地为自己的土地奉献。鸟类是人们心中吉祥、自在的物种,古时人们羡慕鸟儿翱翔于蓝天,因此,当春天到来,人们拉拽手中的线,用风筝模拟鸟儿的飞翔姿态,感觉到美好的生活是可以抓得到、控制得了的。人民以物寄情,他们不想走出去,只想过好自己的生活。不争不抢的生活态度值得敬佩,这种思维模式并不是不求上进的顽固不化,而是让生活更好的第一步,是每个人最有可能实现的一步,就这样被寄托在了沙燕风筝的繁复图式中。

风筝图式作为民间艺术领域的重要构成部分,本应采取更多的田野考察进行研究,但笔者时间和精力有限,研究内容不能继续深入,故未能说明沙燕风筝图式与民间性的构成关系和历史演变。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87-94.

[2] 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18.

[3] 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17-131.

作者简介:崔妍(1998—),女,天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间艺术图式的当代运用。

吴震(1976—),女,江苏苏州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美术学、设计学。

猜你喜欢
传统纹样
浅析冰裂纹的形式美感与现代艺术应用
浅析卷草纹的中西方起源
传统纹样与风水学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吉祥纹样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纹样在现代生活用品中的运用
广彩传统纹样与现代服装设计的诗意化整合
传统纹样融入现代图案设计教学研究
山西炕围画中的纹样与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