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娟
现如今,以教师讲解教材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领域的发展要求,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需要积极展开素质教学,在课堂教学期间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观性,积极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
一、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常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要角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常采取“灌输式”教学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和自主意识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教学需要重点注意将学生放置在课堂的主要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和启迪作用,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在创新化的教学方式下可以将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提高至最大化,学生也可以在此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和方式,并在遇到难题和困境期间发散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技巧积极面对并有效解决种种难题。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兴奋剂”,小学时期的孩子处于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在此时期,小学生对任何新奇事物都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并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感兴趣的科目学习当中。因为小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刻板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所熟悉或便于理解的内容、常识等相互衔接,在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科学化的引导,学生可以充分意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息息相关,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解题和计算,数学知识还可以为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学习“加减法运算”相关知识时,第一步需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减法的计算法则,并在此前提下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学生在超市购买东西的相关经历,便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生活中的例子:小刚的爸爸给了小刚20元让他去超市买水果,爸爸让他买两个2元的苹果,小刚自己又买了3元的钢笔,超市工作人员应找回他多少钱呢?小学生在熟知加减法技巧的基础上可以思考出此题的解决方法为20-2-2-3=13元。这种例题完全贴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可以让学生对生活实际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课堂结束后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在家庭生活中尝试锻炼学生独立购买某些物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學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加强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乐于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合理分配,并结合教学目标创建小组活动的中心主题,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引导和指示,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重点和难点知识。在小组合作学习期间,学生可以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并在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后积极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对其他同学的错误观点加以反驳,此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提高小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如在讲述“三角形内角和”理论知识期间,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小组讨论的主要问题,教师引领学生画出不同规范化的三角形,通过合理运用量角器测量出三个角相加后的总和。通过团队协作和自主操作的方式获取最终的议题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度。在展开小组合作期间,学生可以在激烈的探讨氛围下展开自主思考,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只要不过度依赖教师的讲解,便可以切实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创设问题情境,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教学是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在吸引学生全部注意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并根据所学内容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西瓜与苹果谁比较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生活经验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回应。随后教师可以拿出两个大小并无分别的苹果让学生猜测哪个苹果更重一些,当学生无法用肉眼判断具体重量时便会想到利用天秤测量重量。在此问题情景下,教师便可以引入中心课题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并让每位学生利用自己的双手去掂量生活中以克计量和以千克计量的物体,引导学生了解1千克=1000克的相关结论,这种不断深入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对两个关联单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渗透,并培养学生按照相关步骤展开自主学习。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根据数学科目的基本特点不断优化课堂的教学设计、模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对不同等级的数学问题展开深层次思考,在实际教学期间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和数学思维,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