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理念在不断更新,其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素质的发展指出了具体的方向。在这种形势之下,教师需要利用支架式教学这种创新策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转化。鉴于此,文章分析了支架式教学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并阐述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策略和具体方法,希望能够为一线化学教师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王彦东(1988—),男,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第二中学。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学方法。如今,高中化学教学需要从过去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支架式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有力武器。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认识到支架式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把握化学和支架式教学之间的关联点,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从而实现高效的化学教学,促使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素养的逐步提升。
一、支架式教学的特点和设计原则
(一)支架式教学的特点
支架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旨在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以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来确立支架,从而帮助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深化其对知识的认识。同时,支架的数量是灵活可变的。支架式教学的核心就在于一步步地向学生提供小步调的线索,也就是支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发现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提升目标,就可以及时调整,增加支架的数量。
(二)支架式教学的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
在当下的教育和教学中,部分教师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感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1]。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紧扣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取积极、主动的引导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体,支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要充分体现这一点。教师要转变思维和行动,主动和学生交朋友,把握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等,并据此设计、构建支架,推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2.以问题为中心
支架式教学设计要灵活地运用问题策略,并以此来实施积极的教学活动。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所要讲解的知识和内容,设计成几个主要的大问题,并将大问题进行具体分解和细化,变成涉及各个知识点的小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理解和建构,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每一个单元的教学都有任务安排,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先解决理解知识的问题,再解决运用知识的问题。以问题作为教学的中心,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以情境为依托
学生每天都有大量的学习任务,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取得高效的课堂学习效果,无法深入、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所以,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策略,创设相应的课堂情境。情境的创设,能够赋予教学以生命和活力,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体会知识的核心与实质。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内化,明确其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探索精神和实践精神[2]。所以说,支架式教学的设计、应用,需要以各种情境作为依托。化学知识比较抽象,如原子、分子等,学生很难理解,利用情境化教学模式,将原子和分子的模型和实际的情境进行联系,能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物体联想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學支架式教学策略
(一)制订目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高中化学教师要先依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及现实学情制订支架式教学的目标,并保证目标涉及知识、情感与能力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而在目标的指引下实现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以此作为支架式教学展示的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化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授“硫和二氧化硫”的知识时,硫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看似比较复杂,实际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相似,基于此,笔者引入初中阶段的知识,通过旧知识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课后,笔者先根据氧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列特点引出硫的核外电子排布,让学生进行对比,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结合。对于氧的性质特点,学生并不陌生,对氧的性质分析能够促进学生对硫的性质的理解。随后,笔者引入更多关于硫的知识,并通过多媒体直观地展示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通过直观场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还可以通过类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比如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碳在氧气当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那么硫在氧气当中完全燃烧会生成什么呢?”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所蕴含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知道硫在氧气当中完全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教师进一步通过类比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当中寻找规律和经验,利用规律和经验去学习新的知识。
(二)形成问题,有效提问,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学起于思,行成于思,充分表明了问题意识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课堂当中的巧妙提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对此,化学教师应将教学目标拆分细化,结合教材知识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设计并形成问题,灵活、科学地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促使学生通过分析、探究问题,拓展思维想象空间,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教授“离子反应”的知识时,笔者将问题作为支架来引导学生思考,如酒精与食盐水哪个可以导电,为什么?导电的过程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离子间的反应与物质间的反应有哪些关系?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去探索。另外,笔者还对NaCl溶液与NaCl固体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NaCl溶液可以导电而NaCl固体不能导电的原因,增强学生对微观表征的理解。
围绕溶液可以导电这个特点,教师还可以进行相关的提问,比如,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铜溶液混合会产生氢氧化铜沉淀?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推论和分析。两种溶液混合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那么此时溶液里面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此化学反应当中,二者并未参与反应,他们在溶液当中的存在形式并没有发生改变,而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通过离子分析就可以表达这个化学反应的实质。
(三)铺设支架,引导探究,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支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教师为学生铺设支架,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和探究,并使其借助支架实现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完善知识体系的建构,弥补原有的知识漏洞。所以,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对课本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读,把握其中的重点以及新知、旧知之间的连接点,并据此铺设贴近学生兴趣和知识水平的学习支架,即搭建概念框架[3]。同时,教师要保证支架类型、内容的灵活多变,让各个支架实现有效的串联、结合,促使学生在支架下展开自觉、主动的探究学习,完善化学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不断提升学习水平。
例如,在教授“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时,笔者将生活、问题、教材联系在一起,搭建多方面的支架来引导学生探究。以生活中的现象为例,铁锅长时间不使用会生锈,鲜牛奶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质。这些现象虽然常见,但其中蕴含的知识却很丰富,笔者结合这些现象,引出化学反应快慢的知识点。随后,笔者又结合教材内容设置一些问题,如同一化学反应,其化学反应速率是唯一的吗?通过问题引导,再次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四)协作学习,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路
学生在借助支架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难题,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就需要和其他同学协作学习、互助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完善思路。化学教师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适当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基于自身对知识、问题的认识,和小组其他成员展开沟通、交流和分享,在思维碰撞中获得更多的思路,从而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灵活。
例如,在教学“弱电解质的电离”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利用生活现象,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生活中,我们常喝的碳酸饮料(H2CO3)、厨房经常使用的食用醋(CH3COOH)以及清洁厕所使用的洁厕灵(HCl)都属于酸,那么这三种酸分别有哪些特点?”提出问题后,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以小组探究为支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通过小组之间的探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弱电解质的知识。
(五)强化实验,思考学习,提升学生的化学基础素养
實验对理科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实验当中可以发现新的理论,也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推论[4]。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例如,教材上指出速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反应物的体积、温度、催化剂等,在开展“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条件”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基于实验原理来设计相关的实验操作。在探究反应物的性状和体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教师可以用盐酸、铁来进行实验,盐酸不变,铁以铁块、铁粉的形式来分别进行实验。实验现象显示,盐酸与铁粉的反应速度更快,所以得出结论,反应物的反应面积越大,其反应速度越快。通过上述的举例分析可以发现,教师对实验的讲解和说明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够利用实验,对教材上的知识内容进行证明,让学生能够对教材上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六)师生交流,效果评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要重视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够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而基于有效的反馈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整。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要多和学生交流,并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快速地掌握知识,持续提升他们的化学素养。
效果评价是支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融入课堂,进而优化教学效果。这需要高中化学教师转变教学态度,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尊重和爱护,和学生展开平等、和谐的互动交流,构建更为友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做出科学、公正、多元的课堂评价。
例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可以在教室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来了解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升和发展,即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对上节课的作业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二次讲解和评价,让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找准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体现出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要求,能够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所以,每个高中化学教师都应直面教学的发展、变化与革新,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导下,助力教学创新发展,提升教学的灵活性,让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得到有效应用,从而使学生在支架的搭建下实现知识的构建和迁移,形成高阶思维,实现自我攀升。
[参考文献]
[1]李丽.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才智,2019(32):186.
[2]邱文武.高中化学教学应用支架式教学法的探讨[J].中国培训,2015(18):248.
[3]邢慧慧,杨珊珊.支架式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129-130.
[4]蔡万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