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童心 徐放
摘要:叙事是艺术表现和保存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游览过程中,游人会不由自主地与场地交流,通过这种互动性和偶然性极强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叙事建构成了解读空间的一把钥匙。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叙事建构占有主要地位,通常被用来营造园林意境。文章解析传统园林中的空间序列,以叙事的视角论述中国古典园林遗产的保护,使遗产成为传承历史的文化活动空间。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场地独特的景观序列,在增强景观空间文化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使游客的体验感得到了增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园林故事的传播。总体来说,将叙事建构这一概念引入古典园林遗产的保护领域,不仅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重新认识,还是对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
关键词:叙事建构;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7-00-04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一个区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辉煌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是促进未来发展的独特的人文资源。
加强对我国古典园林遗产的保护,不仅能够改善周围环境,为居民创造一个休憩娱乐的活动空间,还可以更新城市面貌。然而,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园林文化遗产常常被视为单一的、用来欣赏的文化艺术品。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古典园林的保护工作常常浮于表层、流于形式,并且还存在忽视整体结构、只注重细节修缮等问题。旅游者如果从来没有接触过相关的基础知识,则比较容易忽略其中蕴涵的传统人文意境和思想价值,远达不到预想的观赏效果。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但是目前并不能很好地保持其原状,为了让游客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全貌,需要采用一些科学的措施对其进行全面养护。
在景观叙事方面,国内外均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叙事建构与遗产保护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俞孔坚教授在《景观的含义》中提出,“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与历史之书”[1]。叙事建构本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段,融入景观空间后,景观便被赋予了故事的序列感。在规划园林景观时,叙事建构也常常作为古典园林中营造意境的一种方式被广泛运用。本文通过对理论的实务研究,探索出了一种将叙事建构理论与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保护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大大增强了保护的完整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叙事建构理论及中国古典园林遗产的分析,运用归纳研究、跨学科研究等多种方法,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遗产在叙事建构下的保护方式。这对填补目前研究领域的空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诗情画意是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而叙事建构恰恰是体现这一特点的重要手段。因此中国古典园林遗产的保护也不能脱离这一特点,不然就会丧失其文化意蕴,同时丧失其精髓。当景观被情节串联,景观环境就会变得通俗易懂,旅游者对风景的理解和感知将会更加深刻。此后,游客来此欣赏园林景观时,必然会将园林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意蕴纳入主体思维,从而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
2 叙事建构和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保护
2.1 叙事建构的概念及类型
2.1.1 叙事建构的概念
叙事行为,即将事件以某种有序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搭建成一个有故事的系统。通过这种思维方式,零碎的事件被赋予了更系统的含义,从而构成易于理解的时空顺序。这样,同一故事就会被不同的主体转述多次。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物的表达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情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如此循环往复,故事的内涵就会愈加丰富。
2.1.2 叙事建构的类型
(1)时间引导:以时间为导向,以时间连接故事,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在同一空间或相邻空间中形成的景观,往往在时间上是相互交错的。
(2)空间组合:将各种不同的空间结合起来并展开。每一个空间既能独立存在,又能与其他故事结合,产生新的故事(见图1)。
2.2 中国古典园林遗产的保护原则
根据古典园林的修复需要、文化性遗产的保护特点,可以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保护应该遵循的几个原则,如文化性保护原则、动态性保护原则、统筹性保护原则等。
2.2.1 文化性保护原则
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是历史信息的物质载体,反映了一段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明确的设计主题。在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保护中,首先就要体现这种文化,应将其蕴含的历史信息以风景语言的形式传递给每个参观者,从而达到传承历史文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园林也体现了一个地方的人文特色,在保護的过程中恰当引入城市文化可以很好地打造当地的特色文化。总之,中国古典园林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保护中国古典园林遗产就是保护历史文脉并加以延续。
2.2.2 动态性保护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是“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3],不能采用“冰冻”的方式来保护它,必须以园林遗产的整个系统作为保护的基本单位。城市不断发展,园林也一直经历着变革,但始终保持着一定的都市职能。因此在保护的过程中,不应将园林与城市活动分隔开,要将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唯有经历成长变迁的体系,才能反映出原始生态系统的生命与活力。园林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通过“有无”相生演化发展的,每一对“有无”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一种系统的循环。
2.2.3 统筹性保护原则
中国古典园林遗产的形成和发展与周边环境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因此对其进行保护不能与社会发展脱节。保护时要综合考虑自然、经济、人文等环境因素,实现共同规划、保护和发展。
3 叙事建构与中国古典园林遗产的结合
3.1 叙事建构和中国古典园林遗产的共识
中国古典园林本身看似没有情节,实际上运用了很多叙事建构的思想,将山水景观按照文学作品的结构加以编排并串联起来,形成游客易读懂的“故事序列”,即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结构。在游览中国古典园林的过程中,形成空间或者时间的关联及起承转合。利用叙事建构理论构建的园林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增强参观者与其的交互性。因此在保护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明确地体现出其运用特征与原理,从而超越作品表层,达到更高的境界。本文运用了多个领域的跨越性分析、时空交叉的方法,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保护策略,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真谛。
3.2 中国古典园林遗产领域内叙事建构原则
3.2.1 自然要素统筹合理性
这不仅是对大自然的敬意,还是对其在环境中的位置的认可。自然环境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依存、制约关系,是一个统一的自然体。通过对景观元素的运用,可以为游客创造一个更好的景观叙述情境。
3.2.2 空间序列组织有序性
空间的序列组织主要关注空间节点内部的秩序性和各节点在形态或功能上的连接方式[4],从而形成由浅入深、由内而外的叙事结构,使场地彼此间建立起特定的联系;形成一个在时间、空间上都符合特定逻辑的叙事空间,通过结构的搭建使内容环环相扣。
3.2.3 体验互动性
园林作为一种具有深远意境的历史象征,可以传达其文化含义,进而进入观者的内心世界,使观者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某种文化含义。在这种叙事建构的体系下,游客参与园林活动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强。游客与园林、自然的互动加强,空间也因此变得活跃起来。
3.3 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保护的叙事建构应用
3.3.1 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保护叙事框架的搭建
应从整体认识、造园手法、地方特色等方面入手评价与鉴定中国古典园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另外,园林叙事包含着完整的历史脉络,因此要从时空的角度出发,将过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与经验转化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从而形成一种既有真实感又有完整感的意象特色。不管是从人文意蕴来说,还是从叙事方式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精确的意象特点,不仅是叙事结构的主体,还是园林文化遗产修复的精神所在。
空间营造与结构布局是搭建中国古典园林叙事框架的重要手段,没有任何一个景观是孤立存在的,脱离了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文化遗产将成为孤零零的标本,相应的文化内涵也会失去价值。因此在保护时,首先要注意维护由造景要素组织形成的空间序列。其次,在串联景观序列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保证其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游览体验的流畅性,当游客置身于由设计师精心组织的空间序列时,通过对空间故事的解读,一种由设计师、游客、景观组成的交互性景观叙事框架就形成了。
3.3.2 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保护叙事细节的表现
在确定文学体裁的叙述架构之后,要先从整体上界定对特定叙事建构的运用,再详细叙述表达中国传统园林遗产,最后将其划分为造景要素和点景要素等。各个单元的组成也要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意蕴特色。在规划保护时,要统一协调人与环境及各要素,避免发生冲突。
(1)造景要素。山、水、植物、建筑被称为造园四大要素,也是叙事性园林的基石,这四大要素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互交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空间。与此同时,各自又有独特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功能。
因此首先在技术保护层面上,就要对各要素进行精益的修缮或养护。例如,在山石砌体的修缮中,若出现技艺传承不佳等问题,只能凭仅有的工艺主管修缮,那么这种急功近利的短视生产模式只会导致园林景观越修越差。其次,从文学角度来看,要仔细研究其立意取向及特色营造,注重中国古典园林的差异性。以皇家园林——颐和园为例,宫廷区的建筑大多以硕大的斗拱配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顶,结合汉白玉台基、梁柱等营造出金玉交辉、巍峨壮观的宏伟气势。若修缮时选择精密细致的私家园林尺寸构件,无疑是对皇室花园的一种破坏。
(2)点景要素。根据现成的物境特征进行文字的点题也是营造意境的一种方式,并且是表现形式最直接、保护和展示中国古典园林遗产最有效的办法。对一些抽象的景观设计,在保护时应附加相应的解释说明,以促使游客更好地理解吸收。在叙述内涵上,要紧密结合中国传统的园林主题。具体形式载体可以采用景题、匾、联、刻石等,也可以与VR技术等现代技术结合,使游客产生一种置身于虚拟现实中的感觉。
4 案例分析
4.1 弇山园的修复工程
弇山園位于江苏省太仓市隆福寺西,是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于嘉靖四十五年所建。此宅园是晚明时期最伟大的园林之一,并且影响了后期很多园林的规划,总耗时有10年之久。
弇山园先后经历过6次营建,修建的过程同时也是在叙事建构的影响下感知世界的过程。搜集汇总史料后,以历史图像和文字作为依据确定了园林的定位,然后根据景象的结构关系重组,完成了平面布局的绘制。接下来是对其空间系统和景观单元的分析,主要通过叠山、理水、建筑配置、花木营造来分析四大要素的构成特点,从而探究其意境特征。虽然弇山园如今已不复存在,但在修复性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印证明代中晚期园林更注重游览体验的特点,并且对当前乃至今后古典园林的恢复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这种叙述结构的影响下,游客在游览时所看见的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形式美感,更多地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事件。弇山园体现了从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到成熟晚期的时代特征,是一定时期内物质作用和审美观念的有机统一。弇山园根据叙事性园林的特征,分为“起始、过程、结束”三个空间,从而形成丰富的空间变化和突出的戏剧性。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由注重视觉效果转为更注重诗情画意的趣味性体验。
4.2 沈园的修复工程
沈园坐落在绍兴市越城区,始建于宋朝,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沈氏园”。现存的沈园是20世纪80年代仿建的,是绍兴市唯一保存至今的宋代园林[5]。
宋代是古典园林发展较为成熟的时期,当时的文人墨客极其热衷园林的营造,崇尚园林的意境化特征。在修缮过程中,始终坚持简远舒朗的基本理念,既保留了沈园的原始风貌,又保持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对三期工程中新园的建设,在形式上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在原有的结构创新其功能。在整个改建过程中,始终注重建筑的总体布置和内部人文精神的保留。总体来说,沈园在融合传统园林诗情画意的基础上也体现了当地特色,对后世园林建造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沈园因为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而名传千古,这同样也是游客慕名而来的原因。沈园里写满了故事,在叙事建构的影响下,游人对美学原则背后蕴含的人物思想的了解会更加深刻。移步换景是沈园设计的初衷,这一系列时空的体验过程促使游客产生了更多层次的联想。
5 结语
叙事建构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保护方式之一,强调自然元素、空间组织和体验互动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视角分析园林遗产的保护,提出要以古典园林遗产保护叙事框架的搭建为基础,以造景和点景要素为切入点,应用中国古典园林遗产保护的叙事建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国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文章仅从叙事建构角度分析其保护方式,难免失之偏颇,希望通过对叙事建构理论的研究能够提升中国古典园林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14-17.
[2] 刘君敏,张萍.叙事语境下王世贞弇山园的重读[J].中国园林,2018,34(12):130-134.
[3] 汤达.基于景观绩效评估的晋祠园林保护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9.
[4] 安琪.景观叙事方法在遗址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5] 陈书铭.我国古典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以绍兴沈园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12):162-163.
作者简介:李童心(2000—),女,山东菏泽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徐放(1990—),男,山东泰安人,博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国家公园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