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策略

2022-05-30 19:13马文庭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校园儿童

马文庭

我国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实现留守儿童的保护、管理与培养,已成为时下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方面有助于弱化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缺失的影响,为儿童提供积极、正向的引导、帮助与管理支持。这样一来,留守儿童可以明辨是非,更加直接地感受到温暖,从而实现心理健康隐患的有效规避与及时处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立德树人”教育战略的全面化、长效化落实,为农村地区乃至国家整体的人才建设、社会运转保驾护航。

一、做好留守儿童的调查工作

在我国,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特殊群体,其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校园中较为常见。基于此,为了达成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化,学校与教师务必要深入分析留守儿童的共性与个性,做好调查工作。首先,学校与教师应对本校、本班的留守儿童数量进行统计,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规模、实施策略打下规划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对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生活状态进行了解与记录,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采集进一步的信息依据。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从而掌握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既往经历、兴趣喜好、社交背景等信息。这样一来,既有助于体现因生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情、生情的匹配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分层评估,明确哪些学生应予以重点关注。最后,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农村小学教师还应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谈话艺术的合理运用,促使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需求。由此,教师便可从主体角度出发,对学生作为留守儿童的个体心理状态形成明确感知,进而保证后续工作活动的“有的放矢”。

二、实现德育元素的教学渗透

将德育元素渗透融合到语文、数学、美术、体育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当中,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优质的课程载体与实践空间,从而顺利、长效地调动留守儿童的积极心理,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长与素养发展状态。

例如,在开展《拔萝卜》这篇课文的教学工作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可结合故事内容,带领学生进行拔河、传花等课堂游戏,促使学生在故事情境与学习体验的共同刺激下,对“团结力量大”“一个好汉三个帮”等道理形成正确认知。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充分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的感悟、体验迁移到生活实践中,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友活动,帮助其逐渐化解因留守经历产生的自闭、排外、过度独立等心理问题。

三、营造积极、优质的校园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若儿童处在积极向上、轻松愉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当中,即便缺乏父母的陪伴与照料,其也能获得正向暗示,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自身心理的健康稳定发展。反之,若儿童处在“乌烟瘴气”的环境当中,即使其并不是所谓的“留守儿童”,其情绪状态、人格、心理也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所以,在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农村小学应致力于为学生营造积极、优质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始终处于“阳光之下”,防止其幼小的心灵蒙上阴霾。例如,学校可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校园小歌手”比赛、书画展等特色活动,为学生提供放松身心、展示自我、参与社交的机会与平台,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观看表演、展示作品的实践过程与愉悦情境当中树立自信心,产生归属感、幸福感,最终摆脱大众对留守儿童的刻板印象。

四、拓宽教育管理的实践边界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教育会被限制在有限的实体课堂、教学课时与校园场地之中,缺乏向学生课外、校外生活的渗透和延伸。此时,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缺乏关注、缺乏管理、缺乏爱护的现实问题将暴露出来。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在当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農村小学相关教职工必须加快转变实践理念,重视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生活引导等方面的弱化甚至缺失,着力实现学校教育管理边界的拓宽。例如,农村小学教师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留守儿童家中进行家访,与学生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表现,以此作为后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还可将正确的教育方法、育人理念传递给学生长辈,以促进学生家庭教育缺陷的有效弥补。

总而言之,在留守经历的影响之下,农村儿童很容易产生多种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孤僻、自闭、规则意识缺乏等。所以,必须做好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创建积极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从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校园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