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海
小学生还处于人生的幼年期,个体意识正在慢慢苏醒,这时候正确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观念,有利于其团队意识的形成,还能培养其责任意识和大局观,这能够对小学生的未来人生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利用小学体育可以促进小学生集体观念的形成。下面从小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的原因出发简述利用小学体育教学来培养小学生集体观念的各项
策略。
一、小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的原因
(一)小学生自我意识较为强烈,相对地合作共享的意识较为薄弱
现如今很多小学生都来源于独生子女的家庭,家庭成员的构成形成了421模式,家庭中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从小较为受宠,是家里所有人的关注中心,很多家庭的小孩被称为“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无条件的宠溺使他们形成较为自我的性格,没有乐于奉献、感恩的意识和共享的观念。因此,小学生进入校园以后,很难融入这个大的集体里面,他们不愿意同他人合作,为他人奉献,与他人共享,没有任何的合作意识,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包容的心态,这种情况在小学高段会体现得较为明显。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缺乏团队意识、集体观念的正确引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很多小学生的家庭条件较为优越,同时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团队意识的引导以及集体观念的培养,导致很多小学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自私自利、心胸狭隘、冷漠孤僻的性格,这样的小学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里面的体现就是不能够包容同学和不愿与同学合作共赢。这种现象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正确的为人处世有极为不利的影响[1]。
(三)小学生的社交能力较弱,缺乏技巧
当今社会还有一个群体,那就是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被牢牢地庇护在爱的港湾中,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不敢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自卑内向,造成了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特别少,导致社交能力较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的性格,缺乏与同学交流的意愿。在一些班集体的活动中,就会表现得异常孤僻、孤独、无助,与师生之间的相处不能很好地进行,没有能力来维护师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外界的情绪感知较为敏感,对教師的批评教育会表现出顶撞的行为,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挫折乱发脾气等,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集中在中低段小学生身上。
(四)学校忽略了对小学生集体观念的培养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学校的教育理念在不断创新,很多学校将教育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不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因材施教。当然,还有学校片面地追求分数、升学率等,未将重点放在学生的个人成长上,注重学生个人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忽略了小学生集体观念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学校对集体观念的认知不够清晰,教育内容较为空泛,没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更多是一种形式化的体现,导致小学生的集体观念较为淡薄。
二、通过小学体育培养小学生集体观念的策略
(一)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改变教学方式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要想发展学生的个性,就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现如今较为突出的教学方式是分层式教学。根据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况,根据不同的个体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分组时,组内成员要互补或者同层次。这样能够有效地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小组之间的互补,能够培养小学生取长补短的能力,还能促进小学生互帮互助优良习惯的形成。集体活动能够体现小学生的个人价值,促进小学生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观念的形成[2]。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式教学,将全班学生根据男女首先分为两大组,再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协调性、性格再次进行细分,分为6个组。根据组内学生的能力,挑选出具有领导力,在同学之间有很高的威信,并且体育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担任每个小组的组长,保证每个小组都有领头者。组内组员的配置,可挑选三名女同学和一名体育较弱的男同学,再将班级所剩的学生根据性格、身体协调性以及身体素质进行平分。这样分配能够保障每个小组都有领导者,有体育较强的运动学生,还有体育能力较弱的后勤学生。每个小组的成员呈现互补状态,比如,身材较为健壮的同学在力量上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在柔韧度、灵活性方面可能会有所欠缺,这样的学生在投掷球类的活动中更有优势。
(二)利用阳光教育来锻炼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体育科目是培养学生集体观念的科目,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团体合作意识的活动。近年来一直较为推崇的阳光体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还注重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团队协作来培养集体观念、团队意识。比如,在针对小学低段学生上课时,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戏来锻炼小学生的团队意识,如经常会玩到的“同心圆”小游戏,可以让每个小学生轮流体会“圆心”所要担负的责任,意识到个人对于整体的利益有何影响,让学生明白游戏规则,个人表现优秀者可得到分数,相反,则会扣集体的分数,让小学生意识到个人如果表现不佳会影响到团队的分数,这样能够更快地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团队意识,能够清楚自我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明白集体是由每个人组成的,每个人是团队的一分子,个人的价值只有通过集体才能得到完美展现。利用一些小游戏可以加深小学生对团队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集体荣誉感,培养小学生乐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优良品质。
(三)适当的夸奖有利于发掘学生的优点
一切从赞美开始,适当的夸奖与赏识能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利用赏识教育来对小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进行适当的夸赞,能够使小学生树立自信心,对班级、团队和老师有强烈的认同感,并自愿加入班集体的团体活动中,进一步发展成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提高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作为体育老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鼓励嘉许;随时随地展开赏识教育,认真观察每位小学生的优势、特长,进行适当的表扬、赞许,能够使小学生树立自信心以及对团队的归属感。
(四)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加强学生对集体的认
同感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加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强化小学生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一些体育竞赛,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并带领学生分析比赛中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白只有每个人都配合团队时,这个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是最强的,只有团队强大才能体现出每个个体的价值所在,团队就是每个人的价值凝聚点,团队中的每个人积极配合,团队才能赢得胜利。这样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强化每个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很重要。有趣味才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每次体育活动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使教学活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类,如将体育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为一组,为其设定较大的训练量,对这类学生的教学要求就是提高身体中的各项机能。而对于体育一般的学生,对他们的体育教学要求为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而对于体育能力较为薄弱的这组学生,体育运动的教学目标要适当地降低,即保障学生正确地掌握所学的体育技能,掌握最基础的体育动作。概括来说,就是要让每个小学生的体育能力有所提升。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不可缺少的科目,通过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协作的集体观念。学生有了集体荣誉感,才能为这个班级融入更多的活力,使整个体育活动变得生机盎然。
参考文献:
[1]许勇猛.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集体观念培养策略[J].家长,2021(33):20-21.
[2]周敬.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集体效能培养策略[J].科幻画报,2021(10):267-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