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政平
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却容易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而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重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可借助创新思维在课堂教学、课后作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新思维方法得到越来越多科学教师的关注与实践,它能够为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活力,将科学知识用多种教学方式灵活地教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在学习兴趣增强的同时也促进理解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应用创新思维方法开展教学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样的教学中得到进一步
发展。
一、小学科学创新思维方法应用的重要性分析
首先,创新思维融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拓展课堂活动组织的思路,从知识、技能、情感发展角度开展创新思维培养活动,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多维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创新思维是学生科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基本素养。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学生科学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再次,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能够拓展科学学科作业的形式。“双减”政策要求从更多维度进行作业设计。科学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之一,其作业设计更应该摆脱传统书面作业模式,从实践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在作业中创新,在作业中成长。
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创新思维方法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多维度拓展学科教学思路,满足小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分析
(一)丰富教学内容
大多科学教师在教学时受传统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过于依赖教材,在讲解科学知识时所用的教学手段也比较单一,对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但是小学科学的内容本应是多样有趣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立足教材内容,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氛围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能够为学生展示有趣的科学实验,为学生设计科学小游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激发,这能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叶和花”知识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掌握花的结构知识。这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油菜花的一生”的视频,为学生展示油菜花的构造,让学生由外到内了解油菜花各个部分的功能。学生学习到油菜花的完整结构后,会产生新的认知: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的。这时教师就要用多媒体设备出示百合花的结构组成图片,学生便会发现百合花没有花萼,从而可以为学生拓展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相关知识,完善整个教学内容。当教师讲解完植物传粉的知识后,还可以为学生拓展人工传粉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植物的传粉途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分解油菜花等教学环节,学习兴趣能够得到充分的增强,也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设计探究任务
科学理论知识是通过科学家发现、研究、验证、得出结论获得的,教师在运用创新思维方法的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尝试、积极探究、深入思考,以此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当学生经历一遍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便能够养成努力克服困难、积极探索的科学品质,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学习能力也能够因此得到提高。教师在设计探究任务时要选择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可以完成的内容,从学生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再到理论验证,教师都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充当引导者,扮演好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角色。
以“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为例,这一知识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让沉到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师便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放到水中的沉浮情况。学生通过观察便会得出浮起来的物体轻、体积大这个结论。随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关主题的探究任务,并提供探究活动中所需要的橡皮泥、石子、螺丝钉等材料,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结论探究让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学生在探究后便会总结出通过给物体减重、改变物体形状、往水中加盐等方法,能够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通过完成探究任务,学生会懂得合理猜想在实验中的重要性,明白科学实验结论的得出必须经过严密的实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1]。
(三)开展实践活动
科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教师若想更好地运用创新思维方法,就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的话,学生就能够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体会到科学带来的乐趣。教师在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模式,让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鼓励学生“无限放大”生活中的疑问,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疑问,最终形成专属于自身的一套思维方式[2]。
以“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为例,教师在教学完相关知识内容后,就需要让学生调查食品的安全性,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己喜欢吃的食物的配料表,研究其中的添加剂都有什么,引导学生自己搭配营养丰富的食物。学生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意识到安全饮食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进而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四)设计多元作业
“双减”政策提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基础作业、拓展作业等入手。小学科学作业设计要结合科学学科的探究性特征,在基础作业以及实践活动的基礎上进行作业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将课外实验融入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从课本内容延伸拓展到课外,从而真正达到知识的学以致用。
课外科学实验作为科学作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容的安排是非常灵活的:其一,可以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课外拓展实验主体的选择;其二,可以以学生兴趣为基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例如,以“地球、月球与太阳”章节为例,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比如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关系——地球距太阳和月球之间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开展集体探究或者自主探究。探究实验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入手,动手设计制作自己所需的实验器材,如借助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快递箱、包装盒等制作圆形观察纸筒,红色的大圆片做太阳,蓝色的小纸片做月亮,然后将自己所在的位置作为“地球”,随后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展具体的实验活动。
活动一:将红色、蓝色纸片放在相同的距离上,看到红色太阳纸片大,蓝色月亮纸片小。
活动二:纸筒和月亮纸片的位置不变,然后移动大圆片,观察大小纸片看上去重合的时候,记录三种材料的位置关系。
活动结论:太阳比月球大,但是看起来两者差不多大的原因是 。(引导学生填写两者关系,看看从活动中学生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此,在课后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将书面作业作为基础,将原本书面作业中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融合到课外实验中,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深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找到科学实验的切入点,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更进一步地发挥科学学科的育人功效。
本阶段科学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空气、土壤、水、人体、动物、力、声音、电、运动等内容,因此课外科学实验的设计方向还是非常多的。除了教材的拓展延伸,还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自主探究设计实验计划,探究生活中的科学。
如此,从课堂上所学的科学知识、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入手,进行科学课外实验的设计与开发,一则能够发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二则能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将课堂上收获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实践、勤于探索、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对于他们自身的综合发展大有裨益,小学科学教师应创新思维方法开展教学工作,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对科学知识产生更强的认同感,增强学习的参与感。
参考文献:
[1]江军华.小学科学教学创新思维方法选用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0):291.
[2]李丽娜.小学科学创新思维教学应用[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1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