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低段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2022-05-30 18:41王彦云
新课程·上旬 2022年18期
关键词:粽子鲤鱼语气

王彦云

朗读教学作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養学生朗读技能,逐步提升学生语言感受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发展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强调“读占鳌头,学以致用”,尤重方法的指导。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首先要根据课标确立朗读目标,找准难点;其次,朗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朗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体验;最后,突破朗读难点,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把握好“共性”:不管是“层层剥‘葱,读好长句子”“紧扣关键词特点,读好句段语气”,还是“细品角色特征,读好人物语气”“联系生活经验巧联想,唤醒情绪记忆”都讲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感悟读好课文的方法,并带领学生及时提炼、总结这一发现,使之逐步掌握朗读方法。总之,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朗读体验,有扶有放的朗读教学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朗读教学效率大有裨益。

一、确立朗读目标,找准朗读难点

(一)确定目标,以终为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方面明确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在阅读方面的目标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显然,培养学生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找寻线索,定位难点

教师在了解低段总的朗读目标的基础上,对所教内容的每一单元、每一课,都要对所执教的单元、课文进行仔细研读,找准所要突破的朗读难点。如何找准朗读难点?首先,教师要从单元导读、课后题、文中泡泡语、链接语等课文编排中找寻相应的提示或线索,用以定位文本内容,找准难点;其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结合教学实际中学生在朗读中常出现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对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方法,或分散或集中解决。

二、尊重学生体验,提炼朗读方法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低段朗读教学中的不同难点,作出如下探索与总结。

(一)层层剥“葱”,读好长句子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长句子是朗读难点。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如同指导学生剥洋葱,讲究层次性。首先,扫清生字、新词等字词障碍;其次,提醒学生关注标点符号,引导学生朗读时根据标点符号适时停顿,还要适时调整好气息。比如,在《端午粽》一课的朗读教学中,第2自然段中包含着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学生初接触这几个长句子很难把它们读通顺、读流利。教学中我这样进行了朗读指导:

首先让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然后指名说怎样才能把这个段落读好,指导学生去试着读一读,如果学生读成功了,那就不用着力处理;如果学生读得不成功,就适时进行“添火加水”,进行好的引导。比如,指名学生初读第2自然段后,师:“粽子是什么材料包的?你能再读读吗?”学生试读后,师问:“箬竹叶颜色是青青的,里面裹着的糯米是白白的,你能再读读吗?”学生读后,师问:“抓住颜色,我们就可以把句子读好了,中间还有什么?”“还有红红的枣——”师:“你能读出来吗?”学生读后,教师再小结:“你只要把什么样的什么读好了,粽子的样子、颜色就读出来了,试着再读读吧!”这样朗读方法自然而然地顺势总结而出,接下来就可以指名试读,教师再择机指导。“白白的糯米里有红红的枣,我们抓住颜色词就看出了粽子的样子,那么粽子吃起来怎样?”如此一问,先让学生说出粽子的清香、滋味,再指导学生试着读出来就好。

如上所述,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是这样领着学生、商量着办法,一步步慢慢将课文读好的。如果学生读好了短语,但长句子还是读不好,教师此时就要扮演好“添火加水”的角色:“放慢速度、别断开,连起来试一试。”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怎样才能把课文读好,并及时提炼、总结学生的发现,遵循着引导发现,学生试读—读后总结—指导练读—全班练读—建立语感的朗读训练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体验,找寻并逐步把握朗读规律。朗读得法,放手训练,如此方可在循序渐进中教会学生一步步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二)紧扣关键词特点,读好句段语气

解决了把长句子读通、读顺的问题后,那么遇到重点段落该如何逐步引领学生体验着读出句段的语气呢?抓住句段中的关键词引领学生体会其意后,一步步试读体验,感受语气是一个不错的朗读方法。

例如,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日月潭》第3自然段:“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该段的朗读指导也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住段落中几个关键词语的特点,体会其意,再顺势指导其该如何读好。比如,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理解、体会“隐隐约约”的意思,指导试读,学生如果读得好,就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读;如果读得不够好,可追问:“天上有薄薄的雾时的景色会怎样?”引导学生去充分感知,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语气可以读得轻一些,读出其清晨景色之美。然后通过个别读、师示范读、指生二次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好、读出情感。

考虑到朗读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个人体验,适当放手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体会练读,再给予时间让学生去展示,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为何如此读。学生读得好则指导进一步练读,读得不好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指导。如此更加尊重学生朗读的个性化体验,学生在课堂获得的不仅仅有读的方法,可能还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对自我认同的强烈感知。

(三)细品角色特征,读好人物语气

深入角色,感知体验,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有人物角色的,不妨用“此时你就是……”使学生身临其境,而非“假如你是……”使之游离于角色之外。例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分角色朗读的指导中,在读鲤鱼阿姨、乌龟说的话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教师走到学生身边,“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问:……”指名学生试读小蝌蚪的话,如果学生读出了“礼貌”的语气,则问他为何这样读;如果学生没有读出相应的语气,则进一步进行引导。同样,指导“鲤鱼妈妈”的答语时,走到学生身边,指一名学生说:“此时你就是正在教孩子学捕鱼的鲤鱼妈妈,你会说什么呢?”如此,创设“现场”,让学生切身体验后去试读,读得好的话则扩展经验,引导总结;读得不好,则加强引导:“鲤鱼妈妈见了小蝌蚪会以怎样的语气来说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读出鲤鱼妈妈和蔼可亲的语气。

(四)联系生活经验巧联想,唤起情绪记忆

当然,指导朗读的方法不限于以上几种,除此之外,常用的朗读方法还有创设情境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补白填空深入地体会后再进入朗读等。以上几种朗读指导方式尽管其特点各有不同,但却有着“唤起情绪记忆,激发情感”的共同之处。

有情感的朗读一要“随物赋形”,在读的同时要感受到外部的空间,“指着说”,即所谓“动乎内,发乎外”,建立起空间感,如此文字意境方可在头脑中建立起来。以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为例,有关葫芦的样子的语句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在对这个句子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想象一下葫芦藤叶子、花儿的样子以及小葫芦的样子,通过想象、观看图片等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引导学生利用先前生活经验唤起情绪记忆,读出主人公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要学会联想,在读时唤醒情绪记忆,用别人的文字唱自己内心的戏。如在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读邻居的话:“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你什么时候会用反问句?这样的句子应该怎么读?以此让学生体会反问句语气强烈的表达效果。

纵观上述朗读教学实例,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无不遵循着引导发现—学生试读—读后总结—指导练读—全班练读—建立语感的朗读训练方法。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始终本着“有扶有放,扶放结合”的原则,最终带领着学生把内容读好。

猜你喜欢
粽子鲤鱼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好吃的粽子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读《鲤鱼跳龙门》有感
鲤鱼旗装饰坠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注意说话的语气
端午节,粽子香
鲤鱼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