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社区居民地方感与社区满意度关系

2022-05-30 18:25沙彦飞张小兵沙晓菊沙博翰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9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

沙彦飞 张小兵 沙晓菊 沙博翰

摘要:随着城乡形态的演化及城镇化的发展,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认知方式也随之变化。加强居民社会心理建设是“仁义”下关发展的核心工程。文章通过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分析,对淮安区下关村居民地方感与社区满意度的内涵和维度进行界定,剖析历史文化社区建设对居民社会心理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下关村居民地方感与居民社区满意度呈现密切联系,下关村居民地方感对与居民社区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社区建设要加大提升居民地方感,进而提高居民满意度,这对全国历史文化社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下关社区;居民地方感;居民社区满意度;社会心理

一、引言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村镇与社区居民的社会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交通等技术则助推并加剧了社会心理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0% (国家统计局,2020),但是,各地的城市建设雷同化明显,地方特色与个性逐步消失,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节奏与速度不平衡。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于198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老城区,具有2500年历史的下关村则坐落于老城的东门外。2019年5月,经淮安区历史文化研究会、淮城街道、下关村两委、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村文化志愿者会审,下关村顺利通过了“崇仁重义·德馨下关——仁义下关主题文化小区”文化工程项目规划。以“仁义”为主题的文化工程逐渐取代其他物质工程成为社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工程。围绕“仁义”为主题的各类社会文化研究也开始引起关注。下关社会心理工程建设旨在保护历史文化社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居民心理建设,构建健康、和谐、安详的心理空间。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居民地方感

在全球化时代,历史文化社区既展示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风貌,又担当着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者。2005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历史街区是指历史文化特征显著的街区,一般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成片分布的历史建筑,体现了传统格局与历史文化风貌。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历史文化社区不仅是他们的骄傲,还是一个放松身心的好地方。就地方感研究而言,主要分成两派: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整体概念,只存在层级差异;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是多维概念,同时存在维度与层级差异。 段义孚等学者认为地方感是可感受的人地关系,是整体性、多层级的概念。地方感表现的则是社会层面上身份的建构与认同的形成,地方感是一个包容性与动态性概念(朱竑,刘博;2011)。基于认知心理学,他们依照层级对地方感进行划分,即“感知—态度—价值观—世界观”4 个层级。居住社区的居民基于耳濡目染以及親身体验,对周围的生活空间形成感觉与知觉;然后,多次重复的体验造就居民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再进一步,升华为独特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哈希姆内扎德等则考察了行为对心理的影响机理,他将地方感划分为认知、行为、情感三个层次。强调行为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关注人与环境的交往互动。他认为,情感是最高层次,可视为对地方的满意度与情感的归属度,情感具有激励作用,强烈的情感促进了良好的地方感的形成。本文认为,地方感是人们对于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和认同,主要包括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

就前因变量而言,环境性与情感是地方感的两个主要方面。环境由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组成,情感由生理感受与心理感受组成。环境对情感与地方感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是全面的。物理环境的优劣程度直接决定了居民的情感程度与深度,因为与环境相比,居住者总是弱小的,往往只能被动地屈服于环境。

(二)居民满意度

满意度衡量的是居民情感状态与情感水平,一般来源于居民对社区、邻里和住宅不同属性的评价。社区满意度指居民对社区各个方面的总体感受及主观评价,是一个综合性、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是人们微观感受的累积结果。尽管社区满意度的获得呈现一定的主观性与随意性,但是其基本上能够反映一个社区的管理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社区满意度反映了社区建设管理水平,在社区吸引和维系居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袁媛等,2018)。社区的客观特征通过影响居民的主观感知与评价来影响他们的社区满意度;对社区环境的长期不满可能会导致他们采取相应行动来提高满意度。社区与居民间关系的影响因素对社区的满意度有直接的影响, 而社区居民满意度则对社区情感有最终决定作用,同时社区情感也凸显了居民的满意程度。社区满意度的变化与主观性,其实也是社区管理复杂性与反映,但是其社区的物质状态与特征则是主导因素。

(三)两者关系

部分学者将满意度纳入地方感的维度,盛婷婷、杨钊(2015)对“地方感”的研究方向作了非常细致的划分,在研究城镇社区“地方感”时,更多是划分为“社区归属感”、“社区根植性”和“邻里关系”等维度;在研究人对环境的地方感时,更多的是划分为对“环境的满意度、根植性、归属感、安全感和适应性”等维度;在研究某个项目、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对地方感的影响时,更多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依恋”和“满意度”。在城市群内部的社区转型与重构,加上人口流动使得以前的邻里关系断裂,社区居民之间不认识的同时社区人口不断变化,陌生人增加,异质性增强,信任度降低,邻里关系正面临重大重构。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将地方感理论纳入解决城市居民所面临的居住满意度、社区归属感、地方依恋等空间感知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下关社区居民地方感正向影响居民满意度。

三、 实证分析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文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个人的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居住情况、职业和在下关的居住时长等。第二部分采用Likert 五分制量表对模型相关变量地方感和居民满意度进行问题设计,从 1~5 依次表示“非常不赞成”、“不赞成”、“中立”、“赞成”以及“非常赞成”。其中,设计了有关地方感的 11 个陈述句,用于对居民地方感的测量。设计了5个有关满意度的陈述句。问卷数据采集采取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就线下方式而言,主要是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本文于 2020 年 11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下关村社区内发放问卷,时间长达1个月。一共发放了120份,因疫情原因,回收少,仅收回 78 份,有效问卷 74 份。就线上调研而言,我们采取微信群、QQ群、问卷星等多路径,收集311份,有效问卷298。两种方式共收集38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372份,有效问卷率是95.62%。我们运用spss26.0对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显示满意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0,地方感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0,均在0.80以上,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比较高,以及满意度都比较高。对于问卷设计的效度分析显示,地方感量表的 KMO 检验为 0.892,偏相关性同样较好,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满意度量表的 KMO 检验为 0.776,说明偏相关性良好,同意适合做因子分析。Barlett 检验后发现P值为 0.000,发现P值在 0.0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说明地方感量表结构效度良好,问卷设计合理。而 Barlett 检验后发现P值为 0.000,说明P值在 0.01 显著性水平下显著相关,这意味着满意度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问卷设计合理。

(二) 样本特征描述

1. 淮安区下关村历史文化社区居民人口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男性和女性样本数分别为159人次和213人次,说明女性对于本次调查比较配合。考虑24岁一般为大学毕业年龄,我们对18~30岁的年龄段作了细化,分为两个年龄段,即8~24岁、25~30岁。调查结果显示,18~24岁、25~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和 61岁以上各占21.51%、26.08%、26.08%、13.44%、10.22%、2.69%,说明18~50岁年龄段是本次调查的主体,他们的认知与态度更具有意义。大专以上学历的居民达到195人,占52.41%。这说明来该社区的居民素质较高。夫妻两人住/同居、和朋友或其他人合租、两代居(夫妻+老人)、两代居(夫妻+小孩)、其他、三代居(夫妻+孩子+老人)、我自己和父母住、住在学校/公司宿舍和自己一个人住分别占16.2%、5.4%、4.1%、24.3%、2.7%、5.4%、27.0%、5.4%和9.5%。在调研里面个体经营者/承包商有17人,公务员有21人,普通工人有65人,普通职员有78人,其他职业人员有38人,企业管理者有12人,商业服務职业工有17人,退休有16人,在校学生31人,暂无职业10人,专业技术人员(如医生/律师/文体/记者/老师等)25人,自由职业者42人,可以发现居民职业多分布在普通工人和普通职员两类上。居住时长1~5年的居民占到 69.89%,居住时长6~10年居民的占16.13%,月居住时长10年以上的居民占13.98%。说明居民在一个地方居住时长多在1~5年。

2. 地方感均值分析

本文从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视角对地方感进行测量,共设置“我对下关非常熟悉”等11个题项,基本上涵盖了社区居民地方感的内涵。

从表2可知,11 个问题项得分都在同一分数段,说明淮安区下关村大多数居民对于淮安区下关村历史文化社区认同感较高。其中均值最高M=3.99的三项为 X8和 X9,X8(下关提供非常好的生活体验)说明淮安区下关村历史文化社区拥有适宜的生活氛围和生活节奏,X9(下关是和家人聚在一起的)则说明在下关的人都带着家人在身边,与他们一起共享美好生活。均值最低的一项为X5(M=3.54), X5(童年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均值最低,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加快,人口流动速度也加快,人们对生活社区的记忆并不深刻。

3. 满意度均值分析

从生活环境、公共空间、福利待遇、政府管理、社会活动等方面测量下关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从表 3得知,4 个均值在同一阶级,说明淮安区下关村历史文化社区的居民对于满意度问题的认同度较高,由此可见,下关村居民偏爱于下关村的历史文化,对社区的满意度非常高,其中一个均值高于4, Y2(下关公共空间多,交通便利,M=4.05),这说明绝大部分淮安区下关村居民同意这项。这说明人们更青睐宽阔的公共空间多,以利于休闲步行,淮安区下关村历史文化社区周围畅通的路面可能是人们喜爱在这里散步放松身心的原因。均值最低的一项为Y1(M=3.81),说明历史文化社区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的满意度较低,所以政府需要关注并改善基础设施问题。

(三)相关性分析

由表4可知,地方感与满意度在 P<0.01(双侧)的水平上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为 0.768,说明随着淮安区下关村历史文化社区居民地方感的提高,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

(四)回归分析

显著性检验(sig.)小于0.01,因此进入了回归方程,而常量t的显著性检验(Sig.)小于0.05,不进入回归方程,因此这里采用标准化的回归系数,得到以下方程:地方感=0.768满意度在共线性检验方面,可以看到满意度的容差值均为1.000,VIF值也为1.000且小于1.5,因此不存在多元共线性问题。因此,下关社区居民地方感正向影响居民满意度的假设等到验证。

四、政策建议

实证研究显示,历史文化社区下关居民的地方感正向影响居民满意度。提高社区居民满意度是基层政府服务管理的重要目标,而居民满意度水平与很多“硬”因素相关,包括经济收入、交通设施、社区服务设施、安全保障等,但是也与“居住感”等“软”因素密切相关。良好的地方感是社区居民居住期间的综合体验,与良好的社区历史文化所带来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密不可分。因而,历史文化社区建设需要通过历史文化设施提升、综合环境治理等提升居民的居住质量,促进居民形成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进而对社区形成良好的满意评价与积极的心理反馈。社区建设同样需要加强历史文化宣传与保护,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以正面引导居民形成强烈的地方感,获得居住的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S].2005.

[2]肖竞,曹珂,李和平.城镇历史景观的演进规律与层积管理[J].城市发展研究,2018,25(03):59-69.

[3]龚上华,谢超凡.挖掘历史资源打造特色文化社区——以武林街道竹竿巷社区为例[J].杭州(周刊),2019(03):24-26.

[4]朱竑,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1-8.

[5]袁媛,丁凯丽,曹新宇,武心怡.社区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综述[J].城市治理,2018(10):105-111.

[6]盛婷婷,杨钊.国外地方感研究进展与启示[J].人文地理,2015(04):11-17.

[7]陆相邻,孙中伟.旅游涉入、满意度、地方依恋作用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07):183-188.

*本文受2020年淮安市下关文化研究院重点课题资助。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商学院。沙彦飞为通信作者)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
心理学视角下邪教痴迷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试析法律在多元化社会控制方式中的价值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浅谈语言变异之网络缩略语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方言角色社会心理学分析
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机制
高力士谨慎性格成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