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虎 刘岩松
小学升入初一,首先是课程种类多了。六年级到七年级,主要课程多了一倍——语文、数学和外语3门主课之外,加入了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但是学生的年龄只长了一岁,而不是长了一倍。开学一个月,小A对妈妈高兴地说:“我上生物课的时候终于拿对书了!”
其次是作业多了。原来3门功课的作业,1小时完成;到了7年级,一天5-7门功课,写作业大约要3小时。请您设想,把自己每天娱乐的时间减少2小时,去面对各种会和不会的作业,会是怎样的感受?
第三,知识点增多。语数外知识点增多,政史地生也不再是“副科”,每节课都有要背诵和复习的内容。有初中资深语文教师建议,六年级暑假要把初一规定背诵的古诗文都背会,开学根本没有时间背语文。
第四,“新”也是一大挑战。学习新知识,尝试新方法,培养新习惯,最难的是发展出新的思维模式,建构新的认知模型。比如,1个本子1元钱,2个本子2元钱,在小学,这个叫算数;到了初中,这个叫函数,不仅要知道3个本子3元钱,还要抽象出来钱数和本子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初一学生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孩子有成长规律制约,学习有认知规律制约。我们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找到好的应对方法。
首先是老师、家长和学生各方降低期望值,给新生适应和学习的时间。各方要反复提醒自己,孩子“在……方面进步了”。那些新加的科目,学生可能认识字,但不知道字所对应的概念。比如,“生”“物”俩字都认识,可什么是“生物”呢?不学完一个月,学生无法建立对生物的感性认识,找不到课本实在情有可原。
其次是安排好时间。作业多、任务重,家长和老师要教会学生管理时间和学习任务。也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建设:写作业时间会增加,娱乐时间会减少。
第三,及时查漏补缺。存留的问题会让知识链条断开,给学习新知识带来困难。由于知识点增加,课堂上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复习,有知识缺漏的同学会越学越费劲,产生所谓“初二现象”。所以在初一时,家长和老师就要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帮助新生尽快适应。
第四,借助感性认识学习新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要从感性到理性。课堂上,老师们尽量先激发感性认知,让抽象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回到家,家长尽量“君子动手不动口”,与孩子多多实操。动手学习看着慢,但“慢就是快”。小B学习地理板块季风气候洋流部分时很糊涂,做题时对时错。家长让他画出各板块(他用了5分钟),给他剪刀沿着板块的线剪开(2分钟)。第三步让他摆出来大陆漂移(2分钟)。然后,小B自己一边摆一边嘟囔季风和洋流,对照着自己的书和笔记本看气候。家长在一旁默默陪着,过了十几分钟,他兴奋地说,这部分都懂了。整个过程不到一节课。家长惊叹孩子们的知识加工过程——有了一点点感性的基础,他们可以如此迅速地学习。
小C妈妈有机会外出交流一年,她选择小C初三那年外出;小C高一时,妈妈回到孩子身边。周围人非常不解:为什么在孩子升学考试的重要关口离开呢?难道高一再外出不可以吗?这位智慧的妈妈说:“因为高一比初三更重要。”
初三学习以复习为主,学业压力只在多,不在新。初三被老师和同学重视,孩子“作妖”概率小,基本不需要管理。初三的压力主要在于心理调整,并没有现实的困难需要处理。高一则不同:学业压力陡增,老师教学方法骤变,学习角色与学习方法必须“转型”。而学生们并不知道前路艰险,反而因为完成初三“冲刺”,心理松懈;加上高中老师不像初中那样“盯得紧”,很多学生被高一打得落花流水。
高一新生首先面对的是学习难度不适应。高中的知识点比初中的知识点难度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每一本书都又大又厚,字多图少;预习看不懂,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所以要准备接受:有些题现阶段就是不会,看着答案也不会,老师讲10遍也不会——而班上有些同学轻松应对。
第二是老师上课方式不适应。高中的知识点不仅难,而且多。而且很多高中会在高一和高二把高中的知识点全部讲完。于是老师上课节奏非常快,新课赶着讲和选着讲,只讲重点与难点,基本没有复习时间。比如,一个题需要5个步骤解出,老师通常只讲关键的两步,其它三步学生脑补。那些不预习、不复习、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通常一个月以后就开始感觉到学习吃力了。
新知识的学习往往伴随新方法的学习。高中的学习,初中提出的四条,依然适用,各方要看到学生的进步,及时鼓励;给出时间和心理准备适应新内容、新节奏——按照经验,即使适应能力强的学生,也要大约一学期才能初步完成过渡;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及时查漏补缺,学习新知识还是要借助感性认知,良好的学习习惯、坚强的意志品质一样重要。
高中学习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学科地图。高中的学习更讲究系统化和结构化,尤其是新高考,对“学科思维”有了更高要求,不仅学科内的知识点要前后贯通,灵活使用,更有跨学科的联系。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很难推进学习。沿用初中如“刷题”类的简单重复为主的学习方法,会吃力不讨好。为此,高中可以使用一些“学习工具”,比如“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你加深知识的理解,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康奈尔笔记”可以让你轻松记笔记,且突出重点、方便检索。
第二,要自主探索。高中学习时,领悟老师所讲相关知识外,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理解,建构内容模型;除了理解书上的文字,还要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相关概念和结论。小D是化学课代表,她把很难记忆的有机方程,编成手指操教给同学。这就是一种自主学习。
第三,转变角色和意识。初中时,我配合老师,把老师给的知识消化吸收,是“我听老师的”。高中生要自主学习。因为课程内容多、范围宽,对概念的理解深刻程度差别也很大,所以老师更多的是在配合学生的探索过程,是“老师听我的”——遇高则高,遇低则低。小E去问老师问题,说:“老师,我讲给您听,您听听我哪里没讲对,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小E同学不仅“让老师听我讲”,而且让老师针对他的问题,给出相应的知识内容。
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让作业为我服务,而非为了完成而完成。不少学生会花更多时间在自己更需要的作业上,甚至还会补充课外题;而对于实在没有时间完成的作业会灵活处理,比如合理利用答案,一边抄答案,一边理解答案,省去了自己试错和计算的时间。也有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老师商量个性化作业。这也是“老师听我的”。
总之,从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学习都是一个逐渐自主的过程。希望同学们顺利度过初一和高一,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编辑/张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