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打造高水平网络大城市

2022-05-30 10:48:04张静
瞭望东方周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大城市绍兴发展

张静

提到绍兴,人们往往首先想到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孔乙己与茴香豆,东湖上的乌篷船和精明的绍兴师爷。

过去十年,在杭州和宁波引领下,杭绍甬经济走廊成为浙江经济的发展热土,地处中间的绍兴,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为6795亿元,居全国城市第36位,浙江第4位。

6月27日,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发布。报告对下辖11个地市提出了明确的建设目标,其中包括: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

7月29日,绍兴市委召开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绍兴市委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的实施意见》。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网络大城市,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绍兴市由此成为国内首个提出“网络大城市”建设目标并付诸实践的城市。

配合网络大城市的新定位,绍兴确立了一系列新目标、新指标:万亿元GDP、千亿元财政收入、十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水平跃居浙江全省第一方阵;杭甬双城记的“金扁担”作用更加突出,“融杭联甬接沪”格局更加优化,城市综合能级实现跃升……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说:“绍兴建设网络大城市符合当代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我国新型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总体布局。可以把网络大城市看作‘城市圈建设的一种新形态。”

“城市圈”新形态

什么是网络大城市?

按照绍兴市官方的说法,网络大城市是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理念,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为基础,以交通、信息和市政公共设施等有形网络和产业、治理等无形网络为支撑,以要素功能各具特色、有机联系、优势互补为动力,多主体互动、多层次和谐、多特色互补、多空间拓展的内聚外联网状结构形态城市。

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绍兴要构建的网络大城市由5个关键词组成,包括“创新之城”“开放之城”“生活之城”“品质之城”和“善治之城”,这既是绍兴网络大城市的内涵体现,也是城市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绍兴建设网络大城市符合当代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趋势和我国新型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总体布局。可以把网络大城市看作 ‘城市圈建设的一种新形态。”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三五”时期要规划建设19个城市群,以及拉萨和喀什两个城市圈。这是“城市圈”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城市圈,是旨在带动城市、区县、乡镇组团发展的战略规划。绍兴网络大城市在空间上主要包括在一个地级市的行政框架下的3区1县2市,与国家提出的城市圈概念基本一致。不过由于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开放程度最高的长三角,绍兴网络大城市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在现代产业体系、交通体系、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比内地城市圈更高。但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提升市域一体化和协调发展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刘士林说。

过去数年,绍兴通过撤县设区不断扩大市区面积,在打破地域壁垒的同时,绍兴提出“要重塑全市空间布局,深化融杭联甬接沪,加快形成市域一体协同、全域深度开放的发展格局”。而空间重构和转型路径突破的重要模式就是建设网络大城市。

专注于评级与评价的第三方研究机构“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认为,从本质上来说,绍兴提出的网络大城市最终目的是要优化城市形态,强化城市功能,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城市的枢纽带动力和网络连通性。

杭甬“金扁担”

绍兴地处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是长三角城市群重要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除了区位优势,刘士林认为,在不断变化的区域格局中,绍兴找到了自己的战略定位,即杭甬两强之间的“金扁担”。“这个形象的比喻显示出绍兴的枢纽城市功能,表达了与杭甬两城的战略互动关系,也预示着绍兴市具有一种区域中心的职能,有建立多圈层、网络状的城市空间关系的优势条件”。

由于地理位置接壤、资源环境相似,以及在产业、科技、商贸等发展战略上有诸多相同之处,绍兴与杭州、宁波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在一些领域甚至是同质化竞争关系。由于杭州和宁波的城市行政级别更高、政策和体制机制优势更加明显,势必会对绍兴形成一定的虹吸效应。

绍兴如何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刘士林有三条建议:一是在城市发展上,结合自身的历史和现实优势,提炼出“和而不同”的发展目标,从大的功能定位中尽量规避同质化,赢得其他城市不容置喙的发展空间;二是在产业发展上,结合自身产业基础、科技优势等,构建更加细分的核心产业体系和市场,与其他城市在产业链上形成“合作大于竞争”的友好关系;三是努力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形成既有古越文化传承又有国际文化活力的城市文化生态,为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

“绍兴需要在中心城区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化来打通内部循环,集聚要素资源。”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说,内部循环更加顺畅后,杭州、宁波也能通过绍兴联系得更紧密,“金扁担”的作用会更加凸显。

提升城市“向心力”

紹兴市下辖3区1县和两个代管县级市,县域经济发达,北部杭州湾沿线的柯桥区、诸暨市、越城区、上虞区等4个区县GDP已过千亿元级,南部的嵊州市、新昌县也在500亿元级左右。从产业发展看,块状经济明显,大量产业分布在乡镇单元,在县域或镇域范围内形成中小规模的集群效应。

但与杭州、宁波相比,绍兴市区对各县集聚辐射作用相对较弱,“向心力”不强,这些发达的县级单元,往往更倾向于拥抱比绍兴市行政级别更高、能提供更多发展资源的杭州、宁波。这也是绍兴经济发展面临杭甬两端竞争的重要原因。

因此,谢良兵认为,在城市群、都市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形态的当下,绍兴突破“县域”经济格局,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显得非常必要。

8月2日,绍兴市越城区的绍兴三花新能源汽车部件产业园,员工操纵智能零部件真空焊接设备(翁忻旸/摄)

“建设网络大城市,绍兴要由‘县域向‘市域转型,从‘节点向‘网络提升,全域整合资源,实现高效分工,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城市。而网络化这种多中心集聚、扁平化治理的形式,是最适应绍兴现状的打法。”谢良兵说。

绍兴在县域经济时代靠成本优势崛起的传统产业,因环保压力逐渐增大、产品附加值不断压缩,发展面临瓶颈。而在城市经济时代,撬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能变成了人才和创新资源,但这恰恰也是最易受虹吸效应影响的领域。

因此,刘士林建议,绍兴要进一步做强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提供县域板块的发展需要;优化市域内的功能布局,借助此次提出的网络大城市概念,真正构建出多层次、多节点、开放型的网络城市空间体系;要在行政管理、经济协同、文化融合等方面建立更加符合城市需要的体制机制,加强内部的对话交流,不断提升城市认同感。

嵊州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是比亚迪在浙江单体投资最大、产值最高的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8个月。2022年5月下旬,绍兴又拿下了总投资100亿元的比亚迪滨海项目、敏实科技项目等。

两张网络是重点

按照当地规划,建设网络大城市重点在两张网络:一是以交通、信息和市政公共设施等为基础的有形网络;二是产业、治理等无形网络。

交通上,通过完善城市路网,缩短各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为人流物流的畅通打好基础。

2021年,连接绍兴柯桥、杭州萧山的绍兴地铁1号线柯桥段开通运营,绍兴“融杭”开启新篇章;杭台高铁试运行,绍兴实现了“县县通高铁”。此外,为实现“市区半小时交通圈、10分钟上高速”目标,绍兴发力于大规模交通建设,一口气造了11条快速路。

交通要先行,但更重要的是产业优化布局。

“坚持以产业为根本的网络大城市发展策略,避免只有空间上、行政上、交通上的网络化,要在网络大城市的框架下,探索形成网络化产业体系,为网络大城市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刘士林说。

产业上,绍兴正在部署调整优化各区域产业布局,通过“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给新兴产业腾挪更多发展空间。

“绍兴的突围路径是有迹可循的。”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柯敏看来,在广州和深圳两座大城市之间,依然可以崛起佛山、东莞这样的万亿元GDP制造业强市,置身杭甬之间的绍兴同样有机会,成为杭甬间发展廊道上的制造业脊梁。

近年来,绍兴瞄准长三角领军型企业和标志性项目,加强绍兴滨海新区与杭州钱塘、宁波前湾新区联动,绘制重点产业链发展路线图,协同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生物医药、高分子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绿色化工、低碳绿色等产业集群。

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方面,近年来,绍兴先后引进了中芯绍兴、长电绍兴、韦尔豪威3个链主型企业,集聚集成电路规上企业98家,在浙江省20个“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考评名列第一,已初步形成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产业集聚形态。2022年又引进了数字经济产业合作园、比亚迪功率半导体等重量级项目。嵊州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一期项目是比亚迪在浙江单体投资最大、产值最高的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只用了8个月。2022年5月下旬,绍兴又拿下了总投资100亿元的比亚迪滨海项目、敏实科技项目等……

“選准一个空间足够大的产业,锁定一个差异化竞争的领域,通过引入在产业链上具有绝对优势的龙头企业,快速吸纳链上企业群。”一位绍兴集成电路产业业内人士说,周边很多城市都想发展集成电路,但都缺乏绍兴这样“绝地反击”的强大决心和魄力。

产业和创新是网络大城市的重要基石,也是杭绍甬一体化的重要载体。

接下来,绍兴还将全面融入沪杭甬湾区经济创新区,联动推进绍兴科创大走廊与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创新协同,构筑链群优势,共建杭绍甬产业集群带。

6月29日,“绍芯实验室”“浙江省宽禁带半导体及特色工艺产业创新中心”和“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绍兴分中心”三大科创平台在绍兴市越城区揭(授)牌。这意味着作为绍兴“芯”高地的绍兴滨海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平台再添三股有生力量。

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当地将不遗余力为产业创新平台后续的要素保障、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加速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在所有要素中,人才是核心。绍兴的这几个新平台有明显的聚拢人才的作用。”谢良兵说,网络大城市作为一种开放式进化的空间组织形式,就是要促使经济社会要素流融合互补、聚合互动、耦合互通,“未来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且使他们留下来安居乐业,需要绍兴继续发力”。

猜你喜欢
大城市绍兴发展
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绍兴
幼儿画刊(2022年9期)2022-09-14 02:52:30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金桥(2021年5期)2021-07-28 06:37:44
绍兴大闯关
大城市里的小象
学生天地(2019年6期)2019-03-07 01:10:5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