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君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的阅读面狭窄,缺乏阅读的主动性。一份针对我校学生学习难度的调查问卷显示:28.4%的学生表示在古文学习方面有难度,仅次于英语的35.7%,位居第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古文阅读量不够,导致文言词汇积累不足,缺乏古文语感。《世说新语》是威海市九年级上学期的自主阅读书目之一,鲁迅先生评价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这本书由文言小故事组成,篇幅短小,适合初中生阅读,能够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
在此背景下,我开始带领学生对《世说新语》进行整本书阅读。众所周知,阅读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更是一个质的提升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常常只注意阅读量的完成,满足于形式上的读完,成为一个忙碌而娴熟的“搬运工”。这类学生往往没有个人的见解,对原文亦步亦趋,甚至读完就忘;还有的学生能够对积累的阅读材料进行整理,但他只是一个“泥瓦匠”,只是能将各种材料进行简单组合,却时常人云亦云,欠缺独特的情感体验,缺乏高层次的思维创造。这两类学生,都徘徊在低阶思维之中,无法突破阅读的局限,成为顶层的“工程师”。
从“搬运工”到“工程师”,这是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的重要过程,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点与突破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成塑策略应用到《世说新语》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分析、评价和创造,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方面获得了良好效果。
成塑策略是用概括积累法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结构化的信息整理,用分类重组法完成信息的深度加工,用对比拓展法生成更丰富、完整、深刻的认识,用仿写提升法帮助学生将认知从书中跳脱出来,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阅读策略。
一、概括积累,积土成山
成语是词语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积累的成语数量和运用成语的熟练程度既影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作为汉语言文字的特殊形式之一,它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世说新语》里有许多成语,有些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如望梅止渴;有些是学生不太熟悉的,如雪夜访戴;还有很多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且全然陌生的。
积累从学生最熟悉的成语入手,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成语积累卡的运用,简洁明了,方便学生的积累。学生了解成语的出处以及含义,积累大量的人物小故事后,“泥瓦匠”阶段的学生会自觉将人物故事进行整合,这时候适时推广概括积累的方法,鼓励学生用人物卡的方式将同一人物的小故事集合在一起,为下一步的分类重组、搭建框架做准备。
二、分类重组,建构框架
《世说新语》跨越的历史时间长,涉及人物众多,内容上按照品行分36门,以价值递减的原则编排。学生通读下来,容易云里雾里,难以形成对人物个体的鲜明印象,时常张冠李戴。
因而要完整分析一本书中的人物,需要梳理书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全面筛选,分类重组这个人物相关的信息,使之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人物形象得以鲜明生动起来。
嵇康是林下风度的代表,谢安是雅量气度的集合,而王子猷则是文人雅兴的标杆,这三个人身上最典型地展现了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精神风貌。最初,我选取这三个人物,带领学生围绕人物整理相关篇目,梳理人物经历。
如谢安这个人物,在以下条目中都有所提及:
德行33、34、36言语62、70、71、75、78、90、92政事23识鉴21、24
文学24、39、48、52、55、56、79、82、87、94方正18、55、60、61、62
赏誉63、76、77、78、97、101、102、105、116、125、128、129、131、133、139.140、
141、143、146、147、148雅量27、28、29、30、33、34、35、37傷逝15栖逸12
品藻45、46、52、55、57、59、60、62、67、69、70、71、73、74、75、76、77、78、82、84、85、87规箴21、27夙惠6豪爽12容止34、36、37贤媛23、25、26
巧艺7任诞38、40、41、42简傲12、14排调26、27、32、38、39、45、55
轻话17、23、24、27、29假谲14忿捐6尤悔14纰漏5
通过整理上述条目,我带领学生将所得信息进行筛选。第一次筛选,我们剔除了冗余的条目,因为那些条目仅仅提到了谢安,却并不以谢安为主。第二次筛选,我们删掉了那些不能表现人物经历与品格的条目。这两次筛选之后,我们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按照时间线索,大致梳理出人物的生平经历:
谢安,字安石,又称太傅、谢太傅、谢相、仆射、谢公、文靖。少负重名,为桓彝、王蒙赏识。初无仕宦意,与王羲之、支遁等游山泛海,赋诗论文。朝廷屡召不就,年逾四十始为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孝武帝即位,谢安以尚书仆射领吏部,兼领中书监,总揽朝政,外御强敌。时人把他比作王导,而又比王导博学潇洒。有“风流宰相,唯谢安尔”之说。苻坚南侵,谢安为征讨大都督,派谢玄等破敌于溉水,遂都督扬、江等十五州军事,行北伐。不久因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谢安出镇广陵以避之,病逝。追赠太傅,谥文靖。
读一部文学作品,除了感知和了解故事和情节,还要提炼人物的精神品质,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我引导学生将整理的条目进行分类重组[1],精选出最能体现人物品质的关键篇目,分门别类,重新排列组合,制作手抄报,在班级进行展示,并且张贴在走廊文化墙。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按照步骤进行信息的整理筛选,分类重组,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是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搬运工”与“泥瓦匠”的视角转向了“工程师”,这也是提升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
三、对比拓展,雕梁画栋
對比阅读是在阅读中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人物、事件或场景对比参照,区分细微差别,探究差别产生的本质原因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在阅读过程中前勾后连,在人物和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发展阶段建立起联系,生成更为丰富、完整、深刻的认识。
“竹林七贤”在《世说新语》里有很多记载,我引导学生将有关“竹林七贤”的记载积累起来,分析品评,比较同一群体不同人物的异同点,加深对“竹林风度”的认识。学生发现,嵇康是“竹林七贤”的灵魂人物,而阮籍则是这个群体的血肉,其他人同样各有特点。这之后,学生又自觉做了王献之与王徽之两兄弟、谢安与王导两丞相、王敦与桓温两将军的对比阅读。
另外,对同一人物不同记载的异同也可以进行对比阅读[2]。如嵇康之死,《世说新语》跟《晋书》的记载类似,却又有所差别。
《世说新语》记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3]
《晋书》记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围绕“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学生感受到嵇康的临死不惧,气定神闲。通过“海内之士,莫不痛之”的描写,我们探讨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构建起知识框架之后,在对比拓展中,学生通过细细琢磨感受到文言的运用之妙,产生了更多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情感认识。
四、仿写提升,匠心成品
读完《世说新语》,经过框架建构,学生对学习古文多了一份信心。学生不仅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传统文化,学到众多的艺术表现手法,而且继承了祖国的优秀传统语言。
这时候开展仿写小故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将身边奇妙的小故事用文言文表达出来,使学生成了古代语言的继承者和运用者。这让他们对古文多了一份贴近感,也多了一份亲切感。
在学生稚嫩的笔下,有“善作诗,但并无奇瑰之处,乃学四书五经,以求博文”的同学,有“日日呕心沥血,发渐少,鬓渐白”的老师,有“每与人游玩于山水之间,流连其中,数日乃返”的母亲,还有拓展基地里“众人皆已起,面面相觑之,无人敢出声。对视良久,大惊,以为有鬼,皆卧于被中,眼紧闭,心跳如击鼓”的奇闻逸事……
学生在仿写中提升了自己,真正感受到文言含蓄蕴藉的美感,也身体力行“我手写我心”,用匠心成塑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就这样,我用成塑策略引领学生品读《世说新语》,通过概括积累、分类重组、对比拓展、仿写提升[4]等四个方面推进,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完成了从“搬运工”到“工程师”的转换。他们不仅能够拆解分析原著的内容,还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甚至可以设计出自己的“图纸”,完成自己的“建筑”,真正提升了高阶思维。
参考文献:
[1]邓彤.整本书阅读的六项核心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8.
[2]许艳.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实践探索与学理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19(7).
[3]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10.
[4]郑钢.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积极的终身阅读者[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