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明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每个教学单元都会包含一到两篇文言文,中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所占分值也较大,因此,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由于文言文语言较晦涩,学生理解起来没有现代文阅读那么容易,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存在畏难情绪,积极性不高。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降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内涵与魅力,准确把握文章主题与大意,理解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并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让学生主动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基于此,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以及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一)脱离语境讲解知识,学生对文字理解不足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一些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过于注重讲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而且在进行讲解时,不善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语境来思考和理解。教学脱离文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够透彻,这对于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被动接受各种知识,死记硬背文言文重点词语、句子的翻译,完全缺乏主动思考,因此对语句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学生也全然無法感受到,这就导致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始终无法得到提升。文言文作为独特的语言文学,其自身的表达方式、文本结构都存在较强的艺术性,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作为翻译课来进行讲解,学生就无法感受到文言文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在学习文言文时,只会毫无感情地机械背诵。这就阻碍了学生个人感悟能力的形成,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悖。
(二)教学形式单一、落后,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另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教师由于年纪较大,在教学时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改变和创新,自身思想较封闭,对当前社会的变化发展趋势把握不足,缺乏创新性和动态化的眼光,对文言文的教学也还是沿用多年前的老手段,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满堂灌”的教学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平时学习中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也不会主动进行钻研和思考,只会等待教师的解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无法得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难以提升。受多年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中考取得好成绩,因此,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也过于功利,一味以中考的考核标准来进行教学,忽视学生真正的需求。教师的行为影响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正确认知,平时只会对与考试有关的内容进行学习和背诵,阻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探索与学习。
(三)知识理解难度较大,学生缺乏学习自信心
文言文的语言形式与表达方式都与我们现在的白话文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学生初次接触时就会觉得阅读起来十分拗口,许多词语和句子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在无法读懂文章大意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然而,许多教师无法认识到学生的这一学习情况和心理特点,不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和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章大意。学生学习遇到阻碍,无法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也就难以对学习产生兴趣。一般来说,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就要在一开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许多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较低,无法意识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教学形式也单一、落后,没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师生之间缺乏沟通,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利用文言文教学来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了。
二、有效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鼓励学生预习,结合语境讲解知识
要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重结合语境讲解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要做到以上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就要鼓励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大致了解,学生也能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对这些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标注。这样学生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能够更加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地思考和学习。一般来说,预习的时候最少要阅读三遍文章。初次阅读,找出文中陌生的字词,并弄懂字词读音;再次阅读,结合文章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最后一次阅读,梳理文章结构。这种有效的预习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师进行重点知识讲解时,学生也能更好地结合语境理解知识,加深对文章的感悟。以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为例,本文是一篇叙事性的文言文,讲述了陈寔任太丘长时,与友人相约同行的故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弄懂文中通假字的读音,并弄懂故事大意,这样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学生就能更好地结合故事内容进行知识理解,教学效率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二)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除了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和赏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水平。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三国时期的资料,让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了解得更加全面,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详细了解了三国的知识后,便能够理解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在讲解完课文内容后,教师请学生思考:刘备前面两次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都失败了,第三次拜访才终于得以成功。大家觉得刘备最终拜访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之后回答教师,因为刘备待人真诚,对诸葛亮敬重有加。教师继续请学生说出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学生可以思考得出,通过张飞与刘备二人不同态度的对比可以看出。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降低理解难度,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要有效开展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捕捉学生的心态变化,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元素来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顺利理解所学知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为了让学生顺利理解文章知识,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给学生讲解陶渊明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陶渊明个人的生平,让学生明确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以及作者内心对大同世界的向往和美好愿景。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思维得到充分发散,在脑海中想象出作者笔下描绘的美好世外桃源,教师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桃花源内外景色的描写有何不同?通过分析作者对世外桃源的描写,思考一下作者当时处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挖掘文章的内涵和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自信也能得到有效增强。
(四)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要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教师还要善于为学生总结各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实用的文言文学习技能,平时能够独立思考和学习各种文言文知识,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五步法”。首先,遵循“句不离段”原则,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意。其次,判断句式。一般来说,文言文句式主要有被动句、比较句、判断句等,学生要根据平时学过的知识来判断该句子为哪种句式。紧接着,分析句子结构,对句子省略的成分进行补充。另外,找准句中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精准翻译。最后,通过句意对生疏词语的意思进行推测。通过“五步法”可提升学生的翻译效率,增强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学生在遇到陌生的句子时,也能利用实用的方法准确翻译句子的意思。
三、结语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降低文章理解难度,增强学生学习自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实用的文言文学习技巧,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价值,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提升个人修养,增强古文赏析水平,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