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具,运用地图是开展地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在科技发展背景下,地图也在推陈出新,在传统的纸质地图基础上逐渐演变出电子地图,电子地图本身具有便捷灵活、储存数据多、交互性强、易于共享等特征,将其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所产生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地图,能够促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增强其感官体验,教师则要保证电子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空间认知
地理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多维事物,地理教学是在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不同的空间区域,发展其空间认知,而学生要通过地理教材、地图等直观的工具来感知空间事物。电子地图的直观性与交互性更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电子地图,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立体呈现教材中的平面视图,通过不同角度做出演示,根据需要放大缩小或动态呈现,学生的眼前出现形象立体的空间事物,他们可以直接对空间事物清晰定位,经过思考、分析与推理掌握相关空间知识,其空间认知将得到很好的发展[1]。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
初中地理课程中包含的知识点相对基础,但涉及的范围广泛,地理现象复杂,包括很多专业概念和计算公式。初中生刚接触地理知识,他们面对难度较高的地理知识缺少自主性,很容易对抽象的概念和地图一知半解,这样不利于地理教学的开展。而通过应用电子地图,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展示出来,增强地理教学的交互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对电子地图分析与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通过地图的移动与变化来理解相应概念,掌握与地图、地球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他们就能自主完成一些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地理自学意识。
(三)有利于实现地理课堂的交互学习
电子地图的充分应用本身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利用教学媒体设备搭建教学平台,在课堂上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出真实的地貌、地形特征,创设动态的、灵活的、直观的教学情境,教师与学生围绕电子地图创设的情境展开教学,通过互动探索地理知识中的核心要点,教师可借助地图准确解读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学生根据地图表达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基于电子地图深度互动,使得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地图融为一体,在交互学习中让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优化[2]。
二、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动态演示,直观展示地理知识
电子地图就是数字化地图,它通过图像技术显示出来,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形态,在地理课堂上借助各种电子媒体直观显示,其动态演示功能在地理教学中比较常见,也是区别于传统纸质地图的明显特征。利用电子地图的动态演示功能可以将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以動画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清楚明了地观察这些内容,敏锐地发现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经过分析归纳得出客观结论,这个过程对教学开展十分有益[3]。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合理应用电子地图的动态演示功能,将抽象的概念、平面视图等内容转化为动画视频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知,保证知识掌握的实效性。如在湘教版七年级“海陆变迁”教学中,本节内容讲述了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及其原因,整体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需要认识到海陆变迁形成地球表面的“运动”“变化”,因此,教师可应用电子地图辅助“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在课堂上先利用电子地图引导学生对“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红海”等地理事物进行定位,增强其空间认知;再利用电子地图的动画演示讲解板块张裂拉伸、碰撞挤压两种运动方式,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经过地图的演示呈现,学生通过读图明确海洋和陆地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尝试应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成因,如此,在电子地图辅助下快速达到教学目的。
(二)叠加对比,体现地理事物联系
地理事物本身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地理教学也是环环相扣,针对某一部分内容的孤立教学并不存在。电子地图一般是以电子图库为基础,具有超大的数据存储空间,它能将多个地图在同一界面内呈现,这样教师可应用其体现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将整体或局部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若干地图叠加对比,学生眼前会出现新一组综合地图,经过系统性的分析理解地理知识。教师需将教学内容与电子地图联系起来讲解,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电子地图辨识对比,从中辨析地图上地理事物的异同之处,从图像的直观展示概括出相应的规律与原理,将相关知识联结起来,同步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认知,使得地理教学效果更加突出。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教学中,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小比例尺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图、降水的逐月分布图以及景观图,教材按照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气候类型、温带气候类型及寒带气候与高山高原气候分布相关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学会使用电子地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电子地图的叠加分析功能对世界气候类型作出综合学习,将主要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区域及景观特点等信息集中在一起,在电子地图上叠加展示,学生可以发现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知道气候分布的特征及其联系,这样对世界气候类型的学习将形成整体,建立区域观念和空间认知。
(三)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虚拟体验
随着地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课堂教学更加便捷高效,相应的情境创设也更加形象直观,在课堂上以电子媒体为载体,应用电子地图创设虚拟体验情境,为学生接触相关地理事物、辨识空间方位搭建了平台,这样他们可以与电子地图展开互动,对包含的地理现象或地理概念加深印象。教师可基于电子地图的虚拟体验功能设计实践活动,对教材做出拓展设计,将无法在课外开展的实践活动通过电子地图的虚拟情境进一步实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解决一些相对开放的问题,使其在互动体验中完成实践,保证地理实践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4]。如在湘教版七年级“认识地球”教学中,学生需知道经纬网的含义和作用,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为了增加教学过程的直观性,教师可利用电子地图创设虚拟情境,将教材中的“活动”部分在电子地图上完成,将动画人物定位在电子地图上的不同位置,并进行放大和缩小显示,由学生根据地图确定每个动画人物所处的经度和纬度,通过对地图的移动确定每个位置的方向。同时可由学生尝试操作,在地图上任意移动位置并确定经度和维度,经过虚拟体验找出其排列规律,知道经纬网的作用。
(四)标记转化,促进读图析图效果
地圖的作用在于辅助理解相应的地理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要对地图做出标记,但在纸质地图上标记过多会造成信息混淆,不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而通过应用电子地图,可以在课堂上启用其编辑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在地图基础上增加图表元素,利用不同的颜色对地图中显示的信息做出标记,利用缩放功能进行局部显示,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不同颜色的信息,直接获取到需要的信息[5]。同时,教师可将地图信息转化成相应的文字和图表,由学生自主完成读图、析图过程,在图文结合学习中掌握有效知识,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发挥电子地图的优势。如在湘教版七年级“气温和降水”教学中,教材中的世界气温分布图比较抽象,学生在读图时存在难度,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电子地图,利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温度范围,先引导学生全局识图,通过对颜色界限的分析逐步概括出等温线的定义;随后在地图上直接标记出20℃、10℃、0℃、-10℃的等温线,并让学生在教材上利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出这几条等温线,从中感知等温线的概念;最后结合电子地图上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分析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利用表格体现同纬度陆地和海洋气温、气候的不同。经过识图、标记等过程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培养其读图析图能力。
综上所述,电子地图本身具有的功能较多,它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相对多元,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选择性应用,将其优势最大化体现出来。同时,做好电子地图的开发设计,增强其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掌握地理学习的方法,进一步促进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业顶.初中地理教学中地图的应用策略[J].新智慧,2020(30):14,16.
[2]加尼亚·居尼斯别克.初中地理教学中电子地图的合理运用方法分析[J].新课程,2020(41):72.
[3]强玉慧.解析如何提高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20(25):147-148.
[4]张立云.互联网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教育,2019(20):85.
[5]杜培松.信息化下电子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8(1):82.
作者简介:姜一梅(1978—),女,汉族,甘肃秦安人,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四中学,中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