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雅可
9月6日早上7点,汶川县映秀镇中滩堡村村民杨云刚像过去几天一样,来到村里疫情防控检查点开展志愿服务:登记来往人员信息,提醒村民佩戴口罩,维持核酸检测队伍秩序……直到晚上7点,他才推开“博爱新村豆花庄”的大门回家。
平日里,杨云刚开的餐馆迎来送往众多食客;疫情之下,他配合关闭餐馆,脱下厨师服戴上红袖章,加入志愿者行列。
“这十年,我家不但物质生活有了质的飞跃,精神生活也有了很大提升,我们的幸福生活就像磨豆花,越来越带劲。”杨云刚笑着说。
稳稳端好“旅游饭碗”
2018年2月12日,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的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映秀的牵挂,第二次专程来到映秀镇。行至正忙着准备午餐的“博爱新村豆花庄”门前,在店主杨云刚的主动邀请下,习近平总书记愉快地参与炸酥肉、磨豆花,边体验边同杨云刚一家人交流。总书记转动磨盘,笑着说:“很练臂力啊,真是越磨越带劲。”
“自从总书记在这里炸酥肉、磨豆花后,全国各地的客人都来我家吃豆花,人多的时候,得等上大半个小时。”杨云刚还记得,总书记希望他把铺面扩大,生意做得更红火。他便在二楼新装修了几个包间,扩大了经营规模。此后,“幸福酥肉”“带劲豆花”便成了杨云刚饭店里的招牌菜,“每天要炸40多斤酥肉,卖上百碗豆花。”生意繁忙辛苦,但杨云刚一家却觉得幸福又“带劲”,全家每年纯收入也从过去的10余万元增加到如今的40余万元。
在映秀镇,像杨云刚一家一样从事餐饮、旅游接待的群众越来越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引领红色旅游热,不仅为映秀镇群众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也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当地群众依靠餐饮、民宿等服务行业创收致富。从2018年到2022年,映秀镇上的旅馆从60多家增长到150多家,餐馆也从原来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30多家。据统计,仅2021年,映秀镇就接待游客194万余人次,承接和举办各类培训班137期。在“研学旅”经济拉动下,映秀镇各村、社区蓬勃发展、后劲十足。
今年1月,汶川天地映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荣登第六届中国文旅IP大会“红色之光”榜单,映秀文化旅游业再上新台阶。
在培训经济、乡村旅游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当地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富民新模式,发展了以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要载体的“三资”融合型经济。以村、社区党支部为引领,联合全镇各村、社区出资,与国有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出资入股,各村、社区第一年和第二年可以获得出资额20%的分红,第三年以后可以获得15%的固定分红。截至2021年12月,映秀镇各村、社区已经累计实现分红560万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步伐越走越稳。
不负党恩共振兴
“物质富裕也要精神富足,如今的映秀人已经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心。”中滩堡村党支部书记杨云兵说,随着映秀镇发展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滩堡村因地制宜制作了与院落环境协调、美观的“家”文化主题墙画,用栩栩如生的绘画展示尊老爱老、夫妻和睦、友善和谐等优良家风。“我们通过打造家风文化院落示范点,传播文明美德,让家风家训既看得见,又摸得着,引导群众以好的家风带动好的乡风,迎接全国各地的游客。”杨云兵介绍道。
“尊老爱幼、克勤克俭;诚信善良、文明守規”“ 处世以谦让为贵,做人以诚信为本”“行要好伴居要好邻,屋要好住人要好心”……在中滩堡村家风文化院落,家家户户都晒出了家风、亮出了家训。
“我们的家训就如同餐馆名字——博爱,就是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党的恩情。”生活越过越好了,杨云刚及妻子刘先燕、儿子杨川都先后加入党组织,儿媳妇赵小霞也加入了汶川“我爱我家”爱心志愿服务队,全家齐心做志愿者回报社会。每年到汶川县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送钱送物;遇到泥石流灾害,帮助附近受灾村民清污排淤,每天为受灾群众免费提供盒饭;疫情紧张时,他们又参与到疫情防控服务中来。
“过去受到帮助,现在通过力所能及的贡献回报社会,我们全家都很开心。”在杨川看来,感恩善行已经融入了映秀人的血液,大家都很注重乡风文明,助力公益、捐款、救援等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舒心”中怡情,在“赏景”中增德。映秀镇还将继续挖掘家风家训,并将家风家训与各项重点工作、群众日常生活相融合,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培养时代新人、弘扬优良家风、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映秀人民积极向上的精气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来自南京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培训班学员刘阳说,在慕名前往“博爱新村豆花庄”吃饭时,发现“盛名在外”的杨云刚依旧保留着村里人的质朴与憨厚,“从他的笑声中,我能感受到他的幸福与知足常乐。”
(责编/王瑾)
【记者手记】
受疫情影响,“博爱新村豆花庄”已经很久没有食客“打拥堂”的场景了,但杨云刚一家却并没闲着,三名党员先锋队成员、一名爱心志愿服务队成员,村里有任何需要,全家轮流上阵为民服务。“博爱新村豆花庄”逐渐从单纯的餐馆,变成了紧跟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小阵地。
十年春秋,山河巨变。不仅是杨云刚一家,浴火重生的映秀儿女,正把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转化成感恩之情,以更大的热情、更强的信心,在这片土地上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奋力书写更加美好的幸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