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建平
历史的如椽巨笔,总是在重要时间节点上,挥写浓墨重彩的华章。
2022年8月18日,“中国这十年·四川”主题新闻发布会现场,省委书记王晓晖进行主题发布,翔实的数据对比,典型的事例说明,让“四川这十年”鲜明的时代性与突出的成就感在与历史的对照中油然而生。
十年奋进征程,我们豪迈激越。治蜀兴川“这十年”,我们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
一、总书记为四川发展亲自擘画宏伟蓝图
9月5日,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给正在抗击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的四川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对泸定抗震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时间回溯至2013年5月,总书记专程到四川芦山地震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对抗震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真挚情怀。
多年来,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高度重视,对四川人民亲切关怀,对四川父老乡亲、山山水水一直深情牵挂。
2017年3月8日,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仔细端详芦山地震灾区重建后新貌的照片,说:“非常高兴,浴火重生!”同时,他表示对凉山州“悬崖村”村民出行的情况感到很揪心。
2018年2月11日,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考察调研,在昭觉县三河村与当地群众展开了一场“火塘对话”,说出让当地百姓倍感温暖的知心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2月12上午,总书记来到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实地察看这里震后10年的发展振兴情况。看到百姓生活幸福安康,他深情地说:“我很牵挂这个地方,十年了,这里的变化我也很欣慰。”离开映秀镇后,总书记来到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对在场的乡亲们说:“在实现了温饱、实现了全面小康以后,我们还要继续振兴乡村。”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第一次来四川考察,他强调新形势下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勾画四川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明确提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总体要求。
这是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对四川工作的系统谋划。
时间的刻度标识了历史的动人瞬间,也凝结了总书记浓浓的“四川情结”。
“四川我来过多次,不少地方都走过。天府之国,真是一个好地方。”2022年6月7日至10日,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第二次来川视察指导,自眉山至宜宾,一腔深情,一路思考,话题涉及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生态保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和自主创新。总书记对念之系之的四川工作又一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并明确要求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今年既定目标。
四年多的时间,两次重点强调“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这是何等的关怀厚爱!这是多么殷切的希望!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荡不竭发展活力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秉承改革开放之初“先人一步”的首创精神,蹄疾步稳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各方面改革发展。
2013年4月,成都青白江中心站,首趟蓉欧快铁启程,长驱9826公里奔向欧洲。作为深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蓉欧快铁搭建新的亚欧大陆桥,与欧洲各国共同开辟出一条连接欧亚、通达全球的现代丝绸之路;今年8月,距离蓉欧快铁始发站7公里的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区)正式揭牌,诞生“中国农村改革第一乡”的广汉,由此加入打造成德融合先行示范区的行列,强势助推以成都为核心,南有“天府新区”、北有“德阳新城”的改革发展新格局。
十年光阴流转,四川改革发展步履坚实,不断攀登新的高度:2015年成为全国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017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2019年启动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级战略实施并逐渐成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四川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9100万川人汇聚的磅礴力量,不断推动治蜀兴川迈向新的征程。
敢于“吃螃蟹”,敢啃“硬骨头”,全国大局中四川改革发展岂甘落后?
改革强势推进,四川十年改革发展不仅与中国这十年改革发展同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步,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新征程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人民是这场赶考的阅卷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巴蜀儿女共享四川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2021年全省经济总量5.38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数字的背后是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满满的幸福感。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的嘱咐,成都以建成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正在升级为“烟火里的幸福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
今年1月10日上午10时48分,“绿巨人”复兴号动车组开进西昌西站,凉山由此正式进入“动车时代”。这既是中国发展每一刻“温度”直击人心的体现,也是四川发展每一级“进度”勇攀向上的纪录;从双流国际机场到天府国际机场的“太阳神鸟”展翅,从“蜀道难”到“蜀道通”再到“蜀道畅”,不断升级迭代的巴蜀交通打通了通向百姓心坎的致富路、幸福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成势,人们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到目前为止3批次共311项“川渝通办”事项发布落地,成渝地区同城化系列利企便民行动让人们“幸福出圈”……
三、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到推进乡村振兴的步履坚实
“中国的脱贫攻坚是21世纪最了不起的故事之一!”
获颁中国改革友谊奖章的知名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高度评价“中国脱贫攻坚让全世界受益”,这是他基于对西部贫困地区2014年以来开展精准扶贫现场感知和深入了解后的最终判断。
如果让他到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四川、到攻坚决胜最后的堡垒——凉山来亲身体验,他的感触会更加深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不断书写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答卷。尤其是2015年以来,持续用力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举全省之力、用“绣花功夫”,分片区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让深贫之地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新的历史性跨越。
十年的时光走廊里,回响起四川脱贫攻坚奔小康到乡村全面振兴的每一次攻城拔寨的战鼓擂声,也映现了每一帧洋溢着脱贫欢笑泪花和攻坚胜利喜悦的精彩画面。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了。2020年末,全省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绝对贫困全面消除!作为全国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凉山没有“拖后腿”。
“悬崖村”不再让总书记揪心了。2020年5月,“悬崖村”84户精准扶贫户陆续搬进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整体搬迁后,全村按照打造世界级山地特种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原阿土列尔村(“悬崖村”)这个脱貧攻坚的“生动样本”,如今已经“转身”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开通公路了。2020年6月30日,凉山州阿布洛哈村实现车路双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川没有落下一户一人。
战旗村的“战旗”飘得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在战旗村考察后,这个被总书记认为村名很有气势的乡村,凭借成功整合土地经营、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完成乡村振兴的幸福蝶变,走在了全国乡村振兴的前列,“战旗飘飘,名副其实”。
“非遗”锅庄跳起来了。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扮靓脱贫后的每一个村镇。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产业的阿坝州金川县马奈村,村民把“马奈锅庄”请出村史馆,带到锅庄广场,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共舞大锅庄,“非遗村寨”的村民传承民族文化脉动,将“世界之巅的圆舞”演绎成乡村振兴中的动人舞曲。
四、创新驱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2021年6月28日,云南和四川交界的金沙江干流上,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
当年的国内重大科技成果名单中,白鹤滩水电站投产发电在列。这个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
白鹤滩水电站只是四川创新创造工程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创新创造能力显著提升,正在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区和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
有这样一组数据可以诠释全省近八年来的科技创新投入量:2012年全省R&D(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经费支出350亿元,2020年全省投入R&D经费总量首次突破1000亿元,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迈步向前。
中国(绵阳)科技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进入国家序列等激发四川被列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的澎湃动力;拥有亚洲最大的航空风洞群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参与承担大飞机、“华龙一号”等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孕育诞生歼-20、嫦娥五号探测器等大国重器,四川以诸多重大科创设施、设备和项目,不断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全省打造“科创+产业”的“孵化池”,一大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蓬勃发展,目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是2012年的7.4倍,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3万亿元,是2012年的2.8倍;四川作为制造业大省,坚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产业升级战略方向,利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数字“蜀道”更加通畅,高质量发展动能充足。全省区域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前列,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决定未来。未来已来,今天的四川,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创造活力不断迸发,在全国科创版图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五、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绘就美丽四川新画卷
时过白露,秋高气爽。成都,展现出一派地绿水清天蓝的城市生态景观。
从2012年的“文明城市绿色家园”主题行动,到2014创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从2015年推进“两山”(龙门山、龙泉山)市域生态保护屏障,构建城景相融、山水相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到2017年启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七大工程;从2018年公园城市建设启动到如今加快推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都以全省首位城市的担当和作为,不断引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打开局面、刷新高度。
擦亮生态底色,护航高质量发展。作为拥有“南方草原第一大省”“千河之省”等名号的生态大省,四川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道路上更是行稳致远。
地绿,从持续开展绿化全川行动开始。2016年启动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以植树造林、扩绿增绿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不断夯实绿色发展之路。这十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已从35.2%提升至40.2%,天府大地满目青绿、鸟鸣啾啾的生态景致不再是奢想。视线转移至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的宝兴,护青山、添新绿,这个“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不断做好“旅游+林业”文章,县域森林覆盖率达71.39%,成为川西“绿色屏障”重要组成部分,“熊猫老家”业已打造为中国森林养生基地。而宝兴只是全川众多生态示范县的一个代表。
水清,从守住一江清水开始。6月8日下午的宜宾三江口,习近平总书记举目眺望,在听取当地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的情况汇报后指出,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五年来,建立河湖长制,控制好水质的“四川源头”,全省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時序,统筹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锦江是成都的母亲河,特大城市的水治理历来是世界性难题,如今锦江得到持续改善,2020年锦江黄龙溪断面自有监测记录以来,首次全年达到Ⅲ类标准,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示范河湖。
天蓝,从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始。广安市的摄影人高志坚从2012年开始,连续十多年拍摄当地母亲河渠江的风光。最近几年他朋友圈晒出的图片,同一地点的天空背景不再是往日灰蒙蒙的色调,澄澈的碧蓝色“美出了天际”。小点位见大格局。2018年6月四川与全国同步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空气优良天数率为89.9%,同比上升2.6个百分点,较三年均值上升3.5个百分点,空气质量呈持续改善的良好趋势。
四川自古就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十年之变,巴山蜀水已是绿水青山展新颜,带着总书记的深情嘱托,这幅巴山绿、蜀水清、天府蓝的美丽画卷将更加流光溢彩、耀眼夺目。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在赶考路上展现四川新作为
初心映照天府大地。
全面从严治党一直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打出了管党治党的“组合拳”,在回答“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时提交了合格答卷。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来川视察时对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干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坚定文化自信等提出重要要求,为全省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入夏以来,在奋力冲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奋斗目标中,绵竹市将目标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可落地、可推进的项目,分类立项、分级负责,市级层面成立十个重大项目工作推进专班,领导带头攻坚克难,将支部建在项目上,将办公室搬到工作一线,最大程度激发“拼经济”的干劲。小切口里看大场景。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相结合,全省党建工作从抓党建就是抓凝聚力战斗力生产力的高度定位,以抓党建统领全局,为不断推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正风反腐晴雨表见证政治生态“玉宇澄清万里埃”。从2014年开始,省纪委监委每年组织开展“清风天府行”集中采访活动,到今年7月已经实现全省21市(州)采访报道全覆盖,“走基层、下深水、抓活鱼”式的集中采访,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四川惩贪治腐、阳光问廉等正风反腐进行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持续用力正风肃纪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保持反腐高压态势,让“微腐败”无所遁形;露头就打、反复敲打,锲而不舍纠“四风”,旗帜鲜明树新风,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组织建设强,鲜红党旗高高飘扬。10年来培训干部达500万人次,5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参学党员累计突破4300万人次,5名干部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数据佐证全省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淬火提能、百炼成钢;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在乡村振兴最基层,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抗洪抢险洪峰里,在抗震救灾最险处,“堡垒”总是牢不可破、坚强有力;把党员干部组织起来,把优秀人才聚集起来,把广大群众动员起来,行动昭示全省党员干部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在政治建设的统领下,不断加强理论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汇聚起治蜀兴川的强大组织力量。
治蜀兴川的伟大事业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代赶考中前行,向美好未来奔去。
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伟大目标,前进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夹金山”需要翻越,奋进的征途中还有更多的“雪山”“草地”等待征服。我们要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砥砺前行,善于作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胜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编/刘艳梅)